硬核、“鸡娃”的童年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刘统勋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父亲刘棨是康熙朝的进士,以长沙知县起家,后来官至四川布政使,即四川行省的二把手。因此,刘统勋也算得上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官二代了。

只不过他这个官二代的童年生活过得比许多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还要苦。因为刘棨是一个非常正统且老派的儒家士大夫,他有着浓厚的政治理想,对子孙的教育极其严格。

前文提到过,纪晓岚算是天才,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而刘棨当年考科举是什么情况呢?11岁补诸生,18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刘棨取得成功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两个字:刻苦。所以,当刘棨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运用到刘统勋身上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刘统勋异常艰苦的童年了。

在清代,一个小孩正常外出读书的年龄应该在8岁左右。刘统勋呢?史书记载:

(刘棨)严乎子孙,六岁就外傅诵经书,不中程度辄予夏楚,出入跬步无敢嬉戏。[李漋:《质庵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29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页;转引自张其凤:《刘墉家族与日照》,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第32页。]

刘统勋6岁的时候就被他的老父亲轰到外面读书去了。不让在家里读,怕孩子太安逸。而以6岁小孩的大脑发育程度,直接就跟8岁以上的孩童去比、去竞争,这是非常吃力的。“不中程度辄予夏楚”,“夏楚”指的是用教鞭,意思是刘统勋只要有一点背不出来,刘棨抄起鞭子就打。到最后,刘统勋“出入跬步无敢嬉戏”,连走路都一板一眼,根本就不敢玩。

等刘统勋长大一些之后,刘棨当上了山西平阳知府。刘统勋成市长的儿子了,可他的日子过得是真难受——

既长,被服食饮,比于寒素,读书汲古外不得有他嗜好,亦不得妄有所交接。[李漋:《质庵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29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页;转引自张其凤:《刘墉家族与日照》,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第32页。]

意思是,刘统勋在少年时期,不但吃喝穿戴都跟底层老百姓一样,而且在刘棨的要求下,刘统勋不能有任何读书以外的爱好,也不能自由地交朋友。因此,刘统勋大概率从小就是一个很孤独的人。

我们今人来看,刘棨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不可取的,教得好,教出一个首席军机大臣;教不好,孩子的一生可就全砸了。而面对如此难受的生活,刘统勋会怨恨他的父亲吗?不会。因为刘棨在某种程度上过得比刘统勋还要苦。

刘棨从知县起步,在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情况下,硬凭着勤政和业绩,一直干到了从二品的布政使。而且他从来没想过怎么媚上,想的只有如何让百姓把日子过好。我们听着是不是觉得很虚伪?可事实是,当时刘棨不但带着老百姓修路养蚕、脱贫致富,在赶上天灾,百姓没收成的时候,刘棨甚至把自己家的地卖了,去替老百姓交税。以至于后来刘棨的老母亲去世时,刘棨和刘统勋居然都没有路费回家奔丧。史书记载:

宁羌民贫,多逋税,(刘棨)遂听民便,蜜栗笋蕨,悉充税,而自卖家中田代之输。……丁母忧。负债不能归。[李元度编纂《国朝先正事略》卷五十,《刘弢子方佰事略》,岳麓书社,2008,第1324页。]

在古代,父亲的为人对儿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以刘棨这样的为官风格,相信刘统勋从小挨打受教育时,刘棨所说的,也一定不是什么“你得好好读书,长大后要当官发财”之类的。他对刘统勋的教育理念大概就是:你今天好好读书,未来才有机会为官一任、主政一方,才能改变这个世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多年以后,刘统勋已功成名就,在某次主考会试时,一位朱姓考官和刘统勋闲聊,朱姓考官认为个人考取功名即可,对吏事不必太劳心劳力。刘统勋则 道:

士亦视有益于世否耳,即试成进士,何足贵![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三,《严冬友墓志铭》,黄山书社,2021,第475页。]

只是考取公务员而已,有什么可开心的?作为进士,未来当官之时,能对得起你那份职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吗?益当世,这才是身为知识分子该有的追求。

在刘统勋的童年时代,父亲不仅给他带来了严苛的教育,同时也给他注入了非常传统的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最后,刘棨在刘统勋年仅20岁时,就累死在四川布政使的任上了。有这样一位父亲,刘统勋在未来又会走上怎样一条科考、为官之路呢?

上一章:刘统勋... 下一章:刚毅坚...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