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毅坚卓的利剑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被“鸡娃”了一整个童年的刘统勋,当他踏上科举道路时,成绩是非常可观的。19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比刘棨当年中进士时还年轻了两岁。

26岁的刘统勋步入官场时,是雍正二年(1724)。作为一名青年进士,他早年一直是被当作文学人才使用的。刘统勋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起步,用了11年的时间升了8级,到了37岁时,他做到了正三品的詹事府詹事[詹事府长官,清康熙朝以后遂定其职掌为文学侍从,经筵充日讲官。]。尽管刘统勋在此期间始终从事的是文书类工作,没有在掌握实权的部门工作过,但就平均水平而言,他绝对算是升官升得非常快的。

刘统勋的升迁和一份赏识是分不开的,这份赏识来自张廷玉。张廷玉不但是刘统勋中进士那一年的会试主考官,同时还在翰林院给刘统勋当了11年的院长。刘统勋既是张廷玉的门生,又是张廷玉的资深下属。

不过与张廷玉相比,刘统勋在雍正朝最幸运的一点则在于,雍正十二年(1734),刘统勋36岁的那一年,他成了彼时尚是皇子的弘历的老师。乾隆后来回忆说:

皇考重英贤,率命书房走。……胡(煦)、顾(成天)、刘(统勋)、梁(诗正)、任(启运)、邵(基)、戴(瀚)来先后。其时学亦成,云师而实友。[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页b。]

“刘”,就是刘统勋。

因为弘历在皇子时期被父亲雍正严格限制了与大臣间的交往,所以等他登基后,新皇最熟悉的官员,其实就是当初教过他的那批老师。而刘统勋也就从乾隆朝开始,迎来了自己的腾飞时刻。乾隆元年(1736),38岁的刘统勋连升两级,成了正二品的刑部右侍郎,主官司法。

刘统勋此时身为张廷玉的门生兼乾隆的老师,如果他只是想升官发财的话,其实他只要四处装好人,把乾隆交代的事都办好,那他这一辈子,不说大富大贵,至少也肯定是顺风顺水的。

不过,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刘统勋说过的那句话一样,“士亦视有益于世否耳”,官员的好坏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世界有没有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

刘统勋的一生都在践行着他自己的这句话。

乾隆元年,在刘统勋被封为刑部右侍郎之后不久,他就被安排去浙江巡视海塘工程了。乾隆的目的很简单,中国是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可说是天字第一号的民生工程,“章总”想多培养几个信得过的治水能臣,便让刘统勋去学习。

而刘统勋,在此前从未接触过治水工作的情况下,从头学起,到最后,他可说是乾隆朝前期的治水第一人。乾隆后来评价道:

直隶河工事务,……刘统勋一人,足资办理。[见《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五十七,乾隆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

刘统勋在学习水利之余,也在观察着官场的种种弊端。很多事,不能因为跟自己没关系,就允许其存在。

刘统勋发现,许多地方督抚、封疆大吏,一换工作地点,就会跟中央申请说要带几个人一起去新地方。理由也几乎清一色说“这个人很好,微臣用着顺手”。刘统勋直接一份奏折同时上给了乾隆和吏部:这算什么?这不就是自己当了大领导之后,找几个心腹亲信,然后越级提拔,给自己当耳目、爪牙吗?大家要是都这么干,日后官员的升迁,到底是该相信制度呢,还是该相信某个人的私人关系呢?

臣伏见新任督抚提镇,往往奏请随带人员,以备委用。……惟是先寄耳目于数人,即付腹心以要缺。补用不循资格,舆论指为私交,更相仿效。[见《清高宗实录》卷四十四,乾隆二年六月十三日。]

对此,刘统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概停其随带。[见《清高宗实录》卷四十四,乾隆二年六月十三日。]

以后无论谁升官换工作,都不许带着之前的下属。如果真觉得哪个下属特别好,就报给吏部,让皇上亲自裁决,再给其下属做进一步的安排。总之,人事变动的处置权限在中央。

于属员内果有才能出众之人,则据实保奏,仰候皇上谕部引见,量才任使。[见《清高宗实录》卷四十四,乾隆二年六月十三日。]

刘统勋这道奏折,对一个刚来六部任职的新官员而言,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没有任何好处,还很得罪人;但从官僚体制运行的角度来看,这是促进吏治革新的一大步。

刘统勋的这道折子,真就为公不为私。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发现,刘统勋上奏猛归猛,但是他不莽撞。他提出的建议,不仅都合乎大清律例,还强化了乾隆和吏部在人事处置权限上的中心地位。刘统勋这个人,他做什么事,始终都要占着一个“理”字。所以,即便他的刚正伤害到了一些人的利益,那些人还真不好说他什么。

之后,刘统勋又是很快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参某个人,跟这个是谁完全没有关系,他是对事不对人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乾隆六年(1741),43岁的刘统勋刚被升为从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就连上两道折子,把当时军机处最红的一满、一汉两位军机大臣都给参了。

这俩人,一个是自己的老师兼前领导张廷玉,另一个则是乾隆当时着重培养的满洲新贵讷亲。

刘统勋在奏折中先是说,来自张廷玉家族的官员太多了:

外间舆论动云“桐城张、姚两姓占却半部搢绅”,此即盈满之候,为倾覆之机所伏。[郝懿行:《晒书堂集》《笔记·目录·上谕》,齐鲁书社,2010,第5533页。]

家族太兴盛,就容易出问题、翻车,张廷玉家族目前就处在危险的边缘。因此,刘统勋建议,为了保全老臣,请把张氏家族所有官员的升迁,一律暂停三年。

而在参讷亲的奏折中,刘统勋说讷亲虽然工作努力,也没有贪污、擅权的记录,但讷亲承担的事务太多,难免就有人趋炎附势:

属官既奔走恐后,同僚亦争避其锋。部中议复事件,或辗转驳诘,或过目不留,出一言而势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积日。[李元度编纂《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六,《刘文正公事略》,岳麓书社,2008,第511页。]

讷亲做事太过尖锐,锋芒毕露,不利于班子团结。刘统勋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建议乾隆减少讷亲的部分职衔,并管束讷亲的行事方式。

两道奏折上递之后,朝堂立刻就炸开了锅——刘统勋这也太猛了,一个父亲早丧、并无根基的汉臣,怎么什么人都敢招惹?张廷玉和讷亲当时在朝堂的地位,一个是汉臣第一,一个是满臣第二,二人都位极人臣。

而乾隆在收到奏折后,非常开心。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君主,都希望当自己在重用某些大臣的时候,会有另外一拨人替自己盯着这些大臣,以确保权力的天平不会过于倾斜。于是,乾隆拿着刘统勋的这两份奏折,对众大臣说:

朕思二臣若果声势赫奕、擅作威福,则刘统勋必不敢如此陈奏。……此国家之祥瑞也。[见《清高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六,乾隆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刘统勋敢这么上奏,就证明张廷玉和讷亲没问题,不用管了。有二位贤臣,还有老师刘统勋这样刚直的人,是我们国家的福气。

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刘统勋为什么要参张廷玉和讷亲?是为了自己能升官吗?大概率不是的,因为刘统勋已经做到从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了,在品级上,基本属于升无可升的状态。如果刘统勋真的想搞张廷玉和讷亲,他完全没有必要本人亲自跳出来上奏,因为从他上奏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为众矢之的了,即便张廷玉和讷亲有人从军机处腾出位置,空的位置也是不可能直接归他的。

因此,更大的可能是,刘统勋是真的为张廷玉和讷亲好,才上了这两道奏折。凭良心讲,不管是老张也好,讷亲也罢,二人其实都算得上是好官。刘统勋的这两道奏折,细细想来是在救他们。

当时很多本不理解的人,后来也逐渐意识到了刘统勋是一片好心。满洲那边,昭梿就说:

刘文正之劾果毅、勤宣,皆侃侃正论有足取者。[昭梿:《啸亭杂录》卷三,《郭刘二疏》,中华书局,1980,第63页。]

“果毅”是讷亲的封号,“勤宣”是张廷玉的封号,昭梿的意思是:刘统勋这次弹劾,是出于公正而非私心的。汉族文人陈康祺也说:

文正与文和故交,此奏可谓爱人以德。[陈康祺:《朗潜纪闻二笔》卷二,中华书局,1984,第352页。]

鉴于刘统勋和张廷玉那么多年的师生关系,刘统勋上这个奏折,并不是在针对张廷玉,而是在保护张廷玉。

而张廷玉和讷亲二位,他们本人在面对刘统勋的奏折时,态度是什么样的呢?完全相反。

事出之后,张廷玉迅速主动约束了族人,自己也主动淡出了官场。于是,我们会发现,尽管老张晚年因为自己的糊涂和“章总”的一些小心眼,出了一些波澜,但其实老张家的子孙,在乾隆朝后来是没受到过任何打压的,甚至偶尔还会得到乾隆的特殊优待。待遇可是比鄂尔泰的子孙要好多了。

而讷亲对刘统勋的建议十分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讷亲最后还真就败在了做事太过锐利上。平定金川战场上,他和大将张广泗闹翻了,将相不和,最后落了个兵败被赐死的下场。

刘统勋为官刚正,敢于上奏,不仅如此,他的政治眼光和判断力也真是不俗。

这次参奏完,刘统勋在朝堂上的位置就越发特殊了。因为刘统勋之前参奏地方官员违规携带亲信时,就几乎把地方上所有的大吏给参了一遍,如今,他又把中央地位最高的两位官员给参了。

可大家偏偏还能感受到,刘统勋上这些折子,不是为了他自己,确实是为了朝廷,时时占了一个“理”字。于是,时人形容刘统勋在朝堂上的样子是:

公在朝,介然独立,皭然不滓,人多惮其严正。而延接士大夫,又未尝不蔼然其可亲也。[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第十六,《跋九·刘文正公自书手记跋》,中华书局,1990,第230页。]

刘统勋往那儿一站,是一把刚正肃穆的利剑,但假如你真是个一心为公的人,刘统勋对你便会是和颜悦色的。就像刘统勋批评过讷亲办事风格太过锐利,可见刘统勋本人在为官时,虽然刚正,但并不是一个情商很低的人。而刘统勋除了盯着别人的问题之外,每当需要他自己独立承担使命时,刘统勋也是异常严谨,让人根本挑不出毛病来。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刘统勋多次出面监修水利工程或遇天灾时治水,凡是刘统勋经手的大坝河堤,不但修得又快又好,而且在乾隆一朝,就没有出过事故。这其中,物资调配、人工管理、各级官员的协调,以及最重要的对贪污腐败的防范,刘统勋一定都做得极其严谨,才会有如此出色的成绩。

最终,刘统勋因为治水有功,于乾隆十四年(1749)迁工部尚书,并于乾隆十七年(1752)正式进了军机处,成了名副其实的军机大臣。

作为一个康熙朝出生的人,这一年的刘统勋,已经54岁了。

他这一辈子,就会一直如此兢兢业业、顺风顺水地走下去了吗?并非如此。刘统勋在此后遭遇过一次挫折。只不过这次挫折对刘统勋而言,倒像是因祸得福。

上一章:硬核、... 下一章:君臣相...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