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相惜的落幕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这次挫折要从乾隆十九年(1754)讲起。当时准噶尔汗国发生了内讧,乾隆就在傅恒的支持下发动了平准战争。想要用兵西北,陕甘总督这个负责管理军需粮草的职位就很关键了,派谁去协办事务呢?

乾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此前从未出过纰漏的时年56岁的刘统勋。

刘统勋到了战场后,在管理军需粮草方面,依然一点纰漏都没有,而且很有创见。史书记载:

统勋请自神木至巴里坤设站一百二十五,并裁度易马、运粮诸事,命如所议速行。[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八十九·刘统勋》,中华书局,1977,第10465页。]

刘统勋申请在补给线上设置125个补给站,并制定了各种换马、运粮的规章制度。最后,在平准战争中,清军后勤粮草的补给始终都是无懈可击的。乾隆后来还专门写诗说过:

统勋督陕甘,储需任所胜。[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8页a。]

然而接下来,出意外了。乾隆二十年(1755),平准战争本来获胜了,结果,准噶尔的一个小部落又叛变了,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刘统勋一个文臣在前线,让他押送粮草、保障后勤,这没问题。可如果让他对战场形势做出一个准确判断,那实在是太难了。偏偏刘统勋又不是明哲保身的性格。

于是,当刘统勋在新疆巴里坤接到了败逃回来的定西将军永常时,他就听了永常的建议,一起上书乾隆,建议放弃巴里坤,退守哈密。然而刘统勋不知道的是,乾隆其实收到了两份军报。一份是伊犁守将班第战死于前线的军报;另一份就是来自刘统勋和永常的这份准备连巴里坤都不要了的军报。

乾隆当即下旨痛斥刘统勋:

附和永常,置班第于不问。[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八十九·刘统勋》,中华书局,1977,第10465页。]

乾隆可能是因为打了败仗,心情不好,便翻脸无情。他不但把刘统勋给抓了,还把刘统勋的儿子(包括刘墉)也抓了,乾隆甚至把刘统勋的家给抄了。然而就是这次抄家的结果,彻底震惊了乾隆。史书记载:

革职籍,其家甚贫。[王炳燮:《国朝名臣言行录》卷之十五,光绪十一年刻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第1页b。]

刘家太清廉了,穷得不像样子,连正经的好朝珠都没有一串。因为这次抄家是乾隆临时起意,因此根本不存在转移财产的可能性。乾隆可能也很感慨:朕的这位老师,平日在朝堂上那么横,日子怎么就过成这样了。

最终,乾隆把刘统勋扔进大牢里待了一小段时间,又给放出来了。乾隆后来也的确觉得,这事似乎跟刘统勋没什么关系。乾隆道:

统勋所司者粮饷马驼,军行进止,将军责也。……永常尚不知死绥,何怪于统勋?[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八十九·刘统勋》,中华书局,1977,第10465页。]

刘统勋只负责后勤粮草管理,军队行动应该由将军负责。永常这当将军的都不知道要坚守阵地、战死沙场,又怎么能怪刘统勋呢?

在好话坏话都让乾隆说完了之后,刘统勋被释放。并且罕见地,乾隆把本来没收的家产也都还给刘统勋了,可能也是因为根本就没抄出来多少。接着,乾隆很快就给刘统勋恢复官职,让他做刑部尚书。这一年,刘统勋58岁。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遭遇了刘统勋的这种人生大起大落之后,得学会夹起尾巴做人了吧?可刘统勋依然我行我素地去弹劾、处理各路违法官员,遇到天灾就认真兴修水利,甚至开始自学军务了,并且刘统勋之后还兼管了兵部,立了军功。史料记载:

(刘统勋)兼管兵部事务加二级,纪录一次军功加二级。[见诸城博物馆藏《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赠曾祖父刘通一品衔、曾祖母王氏一品夫人诰命》。]

这就是真正的勇士。在哪里犯错,就一定要在哪里纠正过来,主打一个没有软肋。刘统勋哪怕已经奔六十了,在他被乾隆扔进监狱的那段日子,他大概仍然会回想起小时候,父亲刘棨拿着教鞭打他,问他为什么会背不出来课文的场景。

此后刘统勋在乾隆朝的地位,也就越来越特殊了。简单来说,乾隆朝当时,但凡是什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牵扯人情太多的、关系到满洲贵族的、牵扯到封疆大吏的案子,只要是办起来有较大难度的,乾隆基本上都会派刘统勋去解决。

一是他公平,二是他敏锐,三是他在朝堂上的形象无比伟岸,凡是他判的结果,官员基本都认可。因为大家都觉得,刘统勋无论是从能力上,还是从人情关系上来说,他都是不会冤枉人的。用乾隆的话来说就是:

统勋练达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谳大狱、督大工,悉命往莅事无勿治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8页a。]

《清高宗实录》中记载的大案要案,刘统勋一个人就办了至少12件。

与之相对应地,刘统勋的官位也一路高升,处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六部中,刘统勋当过其中四部的最高长官。最终,乾隆三十六年(1771),前首席军机大臣一等忠勇公傅恒和中间过渡的尹继善两个人在一年之内相继离世后,73岁的刘统勋正式成了乾隆朝第一位长期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的汉族官员。

这个时候的“章总”也是位60多岁的老人了,他身边很多年少时亲近的人都不在了,尤其是小舅子傅恒和皇弟弘昼,二人还是在同一天过世的。所以,乾隆在晚年愈发孤独,而他对刘统勋这位自己年轻时的老师也就显得越发依赖了。

乾隆三十六年,四川西部的金川土司再次叛乱,乾隆一开始就跟刘统勋商量过怎么办。乾隆主张打,刘统勋主张安抚。结果乾隆不听,非要打。最后,尽管战争起初很顺利,但很快就遭遇了那场著名的木果木之败。乾隆是在热河收到的军报,而刘统勋那会儿正在京中给皇子们上课。乾隆立即发急诏把刘统勋叫来了。乾隆对老师说:朕很后悔当初没听您的,现在前边输了,接下该怎么办呢?

上曰:“昨军报至,木果木军覆,温福死绥。朕烦懑无计,用兵乎,抑撤兵乎?”[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八十九·刘统勋》,中华书局,1977,第10467页。]

别看刘统勋此时已经70多岁了,但他的神智却非常清醒。他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央打地方,没打的时候可以不打,可一旦开打并且输了头阵,就一定要打到底,不然中央以后就彻底没有权威了。刘统勋道:

日前兵可撤,今则断不可撤。……臣料阿桂必能了此事。[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八十九·刘统勋》,中华书局,1977,第10467页。]

并建议说让阿桂上,方可取胜。乾隆也说:

朕正欲专任阿桂,特召卿决之。卿意与合,事必济矣。[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八十九·刘统勋》,中华书局,1977,第10467页。]

咱们二人要是想的一样,这就准能成。

如此来看,乾隆晚年对刘统勋的信任与依靠,明显相当不一般,阵前换帅这么大的事,他把刘统勋叫来商量一番,两个人就这么定了。

只可惜刘统勋年事已高,没能多陪乾隆几年。两年后,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一天,在上朝的路上,刘统勋在轿中昏迷,救治未果而逝世,终年75岁。他和父亲刘棨一样,都死在了任上。

而时年63岁的乾隆,一听说刘统勋出事了,立刻就派福康安他二哥福隆安去送药。可等福隆安到的时候,人已经没了。之后,在刘统勋的丧礼上,60多岁的乾隆也亲自去了现场,当时光看着简陋的灵堂,乾隆就有些受不了了。史书记载:

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八十九·刘统勋》,中华书局,1977,第10466页。]

等乾隆从刘家出来,都快回到宫里了,老皇帝可能是越想越难受,忽然特别失态地当着大臣们的面哭起来了。史书记载:

(乾隆)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列传八十九·刘统勋》,中华书局,1977,第10466页。]

要知道,乾隆早年最烦的就是官员把军机大臣和大学士叫宰相,他曾经特地说过:

内阁自明初改置大学士以来,即不复称宰相。[见《清高宗实录》卷九百六十三,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可如今,乾隆却主动在刘统勋死后叫了他一声“宰相”,放眼整个乾隆朝,刘统勋是唯一的一个。

最终,乾隆钦定谥号“文正”,让刘统勋入贤良祠。而就在刘统勋死后,乾隆朝的吏治急转直下。

刘统勋这一辈子,小的时候受苦,长大了也是个四处修水利、办案的劳碌命,为人不贪不腐,没交下多少朋友,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但刘统勋大概一直到最后,心中都是有那杆秤的——士亦视有益于世否耳?这个世界,真的因为有过我而变好了吗?

上一章:刚毅坚... 下一章:舒穆鲁...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