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的遗憾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面对金川叛乱,“章总”出兵的压力是很大的,时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刘统勋就曾强烈反对。但乾隆还是力排众议、乾纲独断,发动了二平金川的战争。当时,乾隆安排了一西一南两路大军,承担主力任务的西路军由大学士温福指挥,负责辅助的南路军则由阿桂指挥。

乾隆想培养温福成为新一代统帅,只可惜温福并不争气。前文提过,在二平金川的过程中,温福先胜后败,在早期基本推平小金川的情况下,骄傲自满,最终在木果木被突袭,不但丢了此前拿下的小金川的全部领地,温福本人也兵败身死。木果木一役,清军将士一次性阵亡3000多人,损失粮食1.7万余石、白银5万余两、火药7万余斤等,堪称乾隆执政以来清军输得最惨的一场战役。

此战过后,西路军的残兵败将恍若惊弓之鸟。当时,阿桂带领的南路军接收西路军的残余力量之后,史书记载:

兵方安眠,适有持铜匜沃水者,误落于地,有声铿然,溃兵即惊曰:“追者至矣!”因群起东走,势不可遏,其丧胆也若此。[昭梿:《啸亭杂录》卷七,《木果木之败》,中华书局,1980,第217页。]

这群残兵败将,全都被吓破了胆。

面对如此狼狈的士兵,从军事的角度看,这仗一定打不赢了。可从政治的角度看,到了这个时候,二平金川对清廷而言就是一场一定要打赢的仗。按刘统勋的分析:中央打地方,没打的时候可以不打;可一旦开打,就必须打赢才能收手,否则中央以后就没有任何威信可言。时年63岁的“章总”没办法,只能将整场战争的压力都转移给阿桂。

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阿桂57岁。说起来,从39岁正式上战场到这个时候,阿桂也算是南征北战近20年的老将了。阿桂的作战思路很明确,首先是整顿士气。史书记载:

阿文成公收兵养锐。[昭梿:《啸亭杂录》卷七,《木果木之败》,中华书局,1980,第217页。]

阿桂挂帅后,清军经过了足足两年的严肃整顿。仗可以先不打,丢失的土地可以先不管,但所有士兵的脑子都必须先训练清醒。

再而是挖掘人才。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阿桂整军期间始终在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拔将领。而阿桂识人、用人的能力在此战中也得到了印证。清缅战争后,乾隆朝名将凋零,而阿桂带兵两三年后,清军忽然之间又变得猛将如雨了。海兰察、福康安、奎林、成德、许世亨等人几乎都是跟着阿桂打金川时崛起,进而成了一代名将的。

阿桂在挖掘人才时,全都进行了鼓励式培养。阿桂跟成德说过:

裨将中知兵者,惟成某一人而已。[昭梿:《啸亭杂录》卷七,《成将军》,中华书局,1980,第185-186页。]

咱们军营之中,要说懂兵法的,那就只有成将军你呀!这边刚夸完成德,阿桂转头就跟许世亨说:

武臣中识大义者,惟许某一人而已。[昭梿:《啸亭杂录》卷二,《许壮烈》,第420页。]

咱们军营之中,懂兵法的先不提,可要说谁的觉悟最高、最知大义,那非许将军莫属!

总之,阿桂手下,谁要是打仗卖力气、动脑子,而且能打赢,阿桂就会玩命夸谁。不仅夸你,还立刻写奏折保举你。于是,帐中将军们看阿桂都特别顺眼。史书记载:

其拔擢人才,或于散僚卒伍以一二语赏识,即登荐牍,故人皆乐为之用。……其成功者,或奖以数语,或赏以糕果,而其人感激终身,甘与效死。[卷二,《许壮烈》,卷二,《阿文成公用人》,第56-57页。]

等终于搞定了士兵和将军之后,阿桂就开始进攻大、小金川了。阿桂的进攻战术,简单来说就是守正出奇。守正是确保后勤粮草稳定;出奇则是阿桂在前线指挥时,夜战、雨战、绕后夹击、攀崖突袭等大胆操作层出不穷。最后,正是这些看似危险、花哨的作战方式在执行下来之后令清军节节胜利。

以至于名将海兰察,这个相当桀骜不驯的人后来公开表示说:

近日大臣中知兵者,惟阿公一人而已,某安敢不为其下?其余皆畏懦之夫。[昭梿:《啸亭杂录》卷九,《海超勇》,中华书局,1980,第282页。]

如今这些大臣中,除了阿桂大人,哪还有懂兵法的啊!可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再懂兵法,他的兵力部署和战术指挥都一定得建立在大量的情报分析和地形考察之上。所以,我们翻阅史书时,经常能看到阿桂一个人在军营中挑灯夜读、分析军情的记载。

以至于“章总”都忍不住专门写诗来表扬阿桂:

掌握师行抡俊豪,事无巨细一心操。

功成九仞尤应慎,志洽诸军实所褒。

探路欲因乘怠隙,攻碉直可压危挠。

我居避暑原无暑,卿效贤劳真是劳。[弘历:《书扇赐将军阿桂六韵》,见《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第7页。]

乾隆的这首诗相当有史学价值。通常情况下,诗歌的文学价值高于史学价值,而乾隆这首具有白描风格的诗,情况可能就刚好相反——虽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但它颇具细节地描写了阿桂行军打仗种种胜利背后的辛劳与努力,给二平金川的相关史料以印证。

最终,在阿桂的指挥下,一年多的时间里,清军取得的大小战斗胜利数不胜数。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初,阿桂不但带领清军完成了在木果木战役后的彻底翻盘,荡平了大、小金川全境,还给乾隆带出了一支货真价实的百战之师。收到捷报的乾隆无比激动地表示:

此次平定金川,实皆阿桂一人功绩![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十二日。]

二平金川的功劳都是阿桂一个人的!乾隆封阿桂为头等诚谋英勇公,赏四团龙补褂,升吏部尚书,绘紫光阁功臣像,阿桂位居榜首。阿桂一时风光无两,而且转头望去,当时清朝的各路将领几乎都是阿桂带过的兵。

大概4年之后,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1780年初)于敏中死后,阿桂接任首席大军机,成了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首,出将入相。此时的阿桂到达了人生的顶峰,说一句功成名就毫不过分。

可他的晚年过得很舒服吗?并没有。因为乾隆尽管信任阿桂,但他不喜欢阿桂。阿桂虽然很忠诚,但他有自己的价值观,他并不始终跟着乾隆的思路走,当初阿桂对乌什事变的处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于是,当阿桂坐上首席大军机之位的时候,“章总”也在重用另一个人,那就是时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的和珅。

而且当时乾隆对和珅的偏爱真是毫不掩饰。乾隆四十六年(1781)爆发了苏四十三起义,当时乾隆派阿桂与和珅一起去平叛。其实,乾隆想给和珅捞一点军功。然后,和珅比阿桂早到了一步,他立功心切,想趁着阿桂没来,自己把这仗打赢了。史书记载:

和固自负其才,欲于公至前先时驱灭,乃刻期进师,卒为所败。[昭梿:《啸亭杂录》卷十,《阿文成公用兵》,中华书局,1980,第331页。]

和珅一通瞎指挥,仗非但没赢,反而损兵折将,打了个大败亏输。可最终,乾隆非但没有处罚和珅,反而把和珅叫回京城让他兼管兵部。意思就是:前线指挥不行,那就负责后勤工作。

65岁的老阿桂累死累活地把仗打赢了,分军功时,和珅竟因为调配粮草有功得到了表彰。之后,阿桂对和珅就进入了一种既看和珅极其不顺眼,又拿和珅毫无办法的状态。毕竟,和大人有天子撑腰。以致当时朝鲜使者到京时都感慨:

户部尚书和珅,贵幸用事。阁老阿桂之属,充位而已。[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李朝实录》卷十,《正宗一》,中华书局,1980,第4700页。]

阿桂这个首席军机大臣,在朝堂上恐怕只是个摆设。而且,乾隆在晚年为了协调阿桂与和珅之间的矛盾及制衡二人,经常让阿桂外出督修河塘。然而阿桂越督修,就越恨和珅。这倒不是说阿桂觉得累,因自己不能在京中歇着心生怨恨,而是阿桂修河修得越多,越能体会到和珅的祸国殃民。

乾隆朝后期,各地水灾不断。究其源头,在于以和珅为中心的官僚系统过于贪腐,没有好好兴修防洪工程。用嘉庆的话来说就是:

偶遇各处河道有应行挑挖者,该管官自必告知和珅。而彼时每值大雨时行之际,……和珅遂尔置之不办,以致年复一年总未疏浚。是河道淤垫,皆因和珅废弛所致。[见《清仁宗实录》卷八十五,嘉庆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可阿桂再怨恨和珅又能有什么办法吗?没办法,因为有乾隆在,和珅就不可能倒台。到了嘉庆元年(1796),乾隆都成太上皇了,此时80岁的阿桂仍然坚持不退休,始终占着首席军机大臣的位置,他还同周围的人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年八十,可死!位将相,恩遇无比,可死!子若孙皆已佐部务,无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实欲俟皇上亲政。犬马之意,得一上达,如是死乃不恨。[洪亮吉:《洪亮吉集》卷第四,《书文成公阿桂遗事》,中华书局,2001,第1028页。]

于公于私,我死了都没什么遗憾,我现在苦撑着,就是想看到嘉庆皇帝亲政后杀了和珅、肃清朝纲,方如此我才能瞑目啊!

阿桂说这话,除了盼着和珅死之外,多少也盼着乾隆死了。只可惜,谁的死阿桂也没盼来。嘉庆二年(1797),阿桂病逝,终年81岁。他到死,也没能看到和珅倒台的那一天。

阿桂死后,和珅只手遮天。

阿桂死后一年多,乾隆驾崩,和珅被抄家、赐死。比起晚年间忙于吃喝玩乐、生活奢靡无度的乾隆与和珅这对君臣,史书对阿桂去世后的宅第的记载却是:

其厅第湫隘,居然儒素,较之当时权贵万厦巍然者,薰莸自别。[昭梿:《啸亭杂录》卷二,《阿文成公用人》,中华书局,1980,第57页。]

阿桂的家非常清贫、残破,完全不同于当时的权贵之家。

也许,阿桂没能改变那个朝堂,但他至少没被那个朝堂改变。阿桂虽带着遗憾死去了,但今人去新疆游玩,到伊犁将军府参观时,仍会听到周围有人赞颂阿桂的功绩;而和珅,往后再过一万年,也改变不了他贪官的身份。

历史本就是一种记忆。

上一章:半路出... 下一章:钮祜禄...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