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名将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年近四十还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军事履历的阿桂,之后因为参与了两场战争被塑造成一个在军界威望非常高的人。这两场战争就是乾隆二十年爆发的平准战争和乾隆二十二年(1757)爆发的平回战争。

乾隆二十年,“章总”瞅准准噶尔发生内讧的时机,在傅恒的支持下发动了平准战争。但本次战争有一个难点——深入准噶尔之后,由于地形、军情的复杂,后勤补给的难度一下子就升高了。时年39岁的阿桂临危受命,被乾隆派往乌里雅苏台,全权负责清军的军报传递以及辅助粮草运输。

由此可见,在乾隆心里,阿桂的办事能力是靠得住的。阿桂去准噶尔后,办事办得怎么样呢?用当时身在前线的蒙古亲王成衮扎布的话来说就是:

公遇事奋勉。[李元度编纂《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八,《阿文成公事略》,岳麓书社,2008,第569页。]

阿桂做每一件事都非常努力,而且效果也很好。

乾隆二十一年(1756)正月,阿桂到前线刚待半年,父亲阿克敦就在京城病逝了。阿桂回京奔丧没多久,前线就打报告给乾隆,说赶紧让阿桂大人回来,他再不回来,乌里雅苏台就乱套了。“章总”即刻下令夺情,意思是阿桂你别在家守孝了,赶紧上前线吧,就当是舍小家为大家了。阿桂二话没说,摘了孝帽,奔赴前线。

这回上前线,阿桂就不只是管后勤了。在成衮扎布的推荐下,阿桂升级为军中的参赞大臣,成了前线参谋长。

如果说平准战争让阿桂实现了从后勤主管到军事参谋的转变,那么平回战争则让阿桂完成了从军事参谋到前线指挥的转变。

乾隆二十二年,平准战争胜利后,清廷基本收复了新疆北部。然而在天山南麓,大、小和卓兄弟所在的回部掀起了叛乱。翌年,“章总”下令:前线的军队不准后撤,直接南下,镇压大、小和卓,力争一举收复新疆的全部领土。

清军主将是乾隆朝早期的神将——吴雅·兆惠,而阿桂则跟着副将富德参与了本次战争。虽然硬仗基本都让兆惠打了,但阿桂依然在平回战争的一次关键战役里展现了自己的勇武。

那就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七月的阿尔楚尔之战。

当时阿尔楚尔的情况十分胶着,按史书记载:

贼众甚盛,横亘数里,官军方力斗,末分胜负。[钱仪吉:《碑传集》卷二十八,《乾隆朝宰辅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谥文成公阿桂行状》,中华书局,1993,第922页。]

敌人强劲,清军久攻难下。关键时刻,半辈子都在舞文弄墨的时年43岁的阿桂站出来说:我来露一手吧!接着,阿桂就展示了什么叫“老夫聊发少年狂”。据记载:

公亲率勇锐数百人,由山麓绕出其右冲击之,贼遂溃乱。[钱仪吉:《碑传集》卷二十八,《乾隆朝宰辅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谥文成公阿桂行状》,中华书局,1993,第922页。]

阿桂亲自领兵上阵冲锋,身先士卒。最终,阿桂领着这数百人打出的战果是:

阵斩贼众千余人,生擒五十余人,获炮纛器械牲只无算。[白新良:《清史纪事本末》,第五卷(乾隆朝),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第1670页。]

霎时间,军队各方将领对阿桂都非常服气,虽说人家之前一直是个读书人,但现在也是跟咱们一起刀尖舔过血的兄弟了。关键是,这仗打得着实漂亮。

如果说阿尔楚尔之战只是让将领们服气的话,阿桂后来取得的成绩,就彻底让周围所有人都高看他一眼了。

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前线的将士好不容易取得平回战争的胜利,收复新疆全境之后,居然有许多大臣建议弃守新疆,不要在新疆驻兵:

诸大臣皆谓地方辽远,沙漠居多,……马匹羊群消耗殆尽,难以为驻守计。[钱仪吉:《碑传集》卷二十八,《乾隆朝宰辅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谥文成公阿桂行状》,中华书局,1993,第922页。]

新疆太大,沙漠太多,补给太难,驻兵也是白费力气,倒不如接着让当地人自治。

这就是在开玩笑了。要是仗没打,对方直接投降,没准还可以允许其高度自治;刚刚平定的是叛乱,叛军另立政权,前线将士流血、流汗,好不容易打赢了,怎么可能允许新疆高度自治呢?将士的血白流了吗?

前线总指挥兆惠异常愤怒,表示必须要在新疆驻兵,补给若是跟不上,就屯田。要收复,就必须彻底收复,没有中间道路可言。

然而屯田驻兵虽然好,可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新疆的沙漠的确很多,如何完成屯田选址,如何分配人员,如何筹备农具、运输粮食以及安抚民众都是问题,前线打仗的将军们还真就拿不出合理方案。

这个时候,阿桂站了出来——将军们放心,交给我。阿桂当年在户部跟钱打交道,在江西按察使任上跟老百姓打交道,到了乌里雅苏台跟军情文件打交道,如今到了军营,又开始跟士兵打交道。屯田驻兵,这事有阿桂准行。

于是,阿桂正式上书乾隆,表示自己愿意尝试在新疆驻兵屯田。屯田本就是个辛苦事,而且屯田地在新疆,远在西北、风吹日晒,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使。现在居然有人主动请缨,“章总”没有一丝犹豫,立刻批准了阿桂的屯田计划。

阿桂先是在伊犁河附近尝试为屯田选址,然后又找匠人指导当地居民发展手工业,推动农具制造;阿桂甚至搞了求雨的祭祀典礼,传播了中原文化。在别的将领都陆续撤离,回京接受封赏的时候,阿桂还留在新疆,领着士兵屯田。

最终,阿桂从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待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在新疆整整种了快4年的地,开垦出了一片又一片良田。史书记载:

前后垦辟十数万亩,边民永无馈饷之劳。[见王庆云:《熙朝纪政》卷四,《纪屯田》;转引自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五,《明清下(第二分册)》,东方出版社,2013,第233页。]

阿桂做的这件事不仅仅帮助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同样也改善了新疆当地人的生活。种地的收入比放牧的要稳定许多。以至于后来在新疆伊犁的惠远城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设有一个祠堂,堂里供着阿桂的塑像,香火非常旺盛。

不仅新疆的百姓感念阿桂的功绩,“章总”也始终都记得阿桂。阿桂在新疆种地的那些年,“章总”从京城送来的封赏从未停过。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底,“章总”在京城紫光阁绘了阿桂的画像,这是荣誉。乾隆二十六年(1761),“章总”升阿桂为内大臣兼工部尚书,这是官位上的封赏。接着,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章总”又送了阿桂一个骑都尉的世袭职位。

而在乾隆二十八年,新疆屯田大功告成,47岁的阿桂从新疆返京之后,乾隆的封赏就更多了。他先是让阿桂进了军机处当军机大臣;接着又许阿桂在紫禁城骑马,还给阿桂全家都抬了旗,并且给阿桂加封了太子太保的荣衔。

“章总”此时展现了一位好领导该具备的素质。当下属做出业绩的时候,“章总”也许会炫耀一下自己的英明神武、用人有方,但他绝不会亏待这些努力工作的下属。卸磨杀驴这件事在“章总”身上是很少发生的。阿桂本人的口碑也在此次屯田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毕竟这是一件既辛苦又考验能力,并且于国于民都是功在千秋的好事。

而后发生的一件事,则让人们对阿桂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件事就是乾隆三十年(1765)的新疆乌什事变。这件事的起因说起来也简单,阿桂走后,新疆的当地官员盘剥、欺凌人民,民众造反了。只不过,造反的几乎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乾隆很生气,觉得这些人太不老实了。于是,“章总”想起老祖宗解决民族矛盾的“看家本领”了:

若抗拒如前,仍尽行剿杀。[见《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三十三,乾隆三十年三月二十七日。]

若不知好歹,一个不留,全杀了。

然后乾隆就派阿桂去新疆执行这项命令。阿桂是怎么做的呢?乾隆让阿桂杀造反的百姓,可阿桂到了前线,先把当地的官员给杀了。接着,阿桂和另一将领开始进攻叛军,把叛军堵进城中,断水断粮后就围而不攻了。乾隆几次下旨强攻,阿桂和另外一个将领都只是象征性地打一打。最后,围城围了小半年,城中百姓实在饿得不行,全投降了。按乾隆的命令,这些百姓都是该杀的,因为他们负隅顽抗到了最后一刻。而阿桂仅仅把领头造反的人杀了,其余人都让手下送去伊犁种地了。

乾隆在京城收到奏报,雷霆震怒——朕派你们去是让你们速战速决,维护中央权威,你们没能速胜,靠围城取胜就够丢人的了,你们还让他们去种地?这不是让新疆各部落笑话中央的软弱吗?于是,乾隆下令处罚阿桂和另一将领。其处罚也特别有趣。当时跟阿桂一起办这事的将领就是傅恒的侄子明瑞,这也是乾隆朝的一员名将。实际上,是他跟阿桂合伙决定放人的。“章总”给他二人的处罚是:

今伊等既从事姑息,着将送往伊犁人等,即交二人养赡。……所有官兵来往资粮,着伊二人偿补。[见《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四十五,乾隆三十年九月十八日。]

这些造反分子,你二人不是抗旨不杀吗?那这些人就由你们养着吧,他们去伊犁的路费、押送官兵的生活费也都由你们掏!朕是不会出一分钱的!显然,“章总”的处罚已是高举轻放了。

从乌什事变的处理上,我们也能看出阿桂的为人。比起大多数政治家算计人心的冰冷和许多军事家服从命令的冷酷,阿桂的内心多了那么一丝文人的温柔。

就在乌什事变结束的当年,另外一件几乎动摇大清国本的战争爆发了。由于缅甸频繁骚扰云南边境,乾隆决定发动清缅战争。这场战争成了乾隆朝的名将焚场。一场清缅战争,明瑞、傅恒、阿桂、阿里衮等乾隆朝当时最拿得出手的统帅和猛将,几乎都投身进去了。

清缅战争从乾隆二十七年打到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底,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初正式停战,这七八年打下来之后,明瑞战死,阿里衮病逝,傅恒染疾且回京后不治身亡。最终,这场战争以缅甸投降、双方握手言和为结局而告终,可让人尴尬的是,这场战争结束后,乾隆忽然发现,自己手里能打仗的主帅好像就只剩下快要54岁的老阿桂了。

然而,没过几年,四川的金川地区爆发了二次叛乱。要不要打金川?谁来打金川?这都成了乾隆必须做出的抉择。

阿桂的命运,又将因乾隆的抉择发生怎样的转变呢?

上一章:儒家教... 下一章:功成名...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