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苦中作乐的少年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满洲正红旗人,姓钮祜禄。钮祜禄是一个满洲大姓,钮祜禄氏有很多家族分支,既有像讷亲家族那样的满洲勋贵,也有一些特别弱的家族。和珅他家则属于不上不下的。 和珅的家族其实是一个武将世家,从和珅的五世祖尼雅哈纳开始,一直到和珅的父亲常保,和珅家祖上都在满洲的军队里当军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珅的五世祖尼雅哈纳,他不但是个军官,而且凭着早年间满洲入关时征战山东所立的军功,给家族挣到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职位。 因此,和珅家族四代军官,外加一个世袭职位。单看条件,和珅家绝对算得上满洲中上层家庭了。既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和珅小时候日子应该过得相当好吧?不,恰恰相反,和珅的童年生活非常苦涩。 和珅家族虽然听着挺厉害,但其实是没钱的。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和珅的家族: 和珅起自寒微,其家虽有轻车都尉世职,……累世武秩,皆无蓄产。[袁枚:《随园诗话》附录,《批本随园诗话批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第935页。] 他们家虽然有爵位和世职,但基本上每代人都挣多少花多少,没攒下钱来。史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和珅“少贫无藉”[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九,《列传一百六·和坤》,中华书局,1977,第10752页。],意思是和珅年轻时特别穷,活得跟个无赖汉似的。 和珅小时候过得苦不仅仅因为穷,在亲情方面,他的童年也有很大的残缺。 和珅的母亲一共生过两个孩子,老大和珅,另一个是比和珅小三岁的老二和琳。母亲在生下和琳后不久就去世了,一说和坤母亲在生和琳的当天就难产而死了。不管哪种说法正确,总之,和珅与和琳这对一母同胞的兄弟,从小就没了妈妈。 之后,父亲常保就在原配死后不久,给和珅跟和琳找了后妈伍氏。史学家们大多认为,和珅兄弟与后妈伍氏的关系并不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冯佐哲教授在提到和珅的少年生活时就说过: 可能此时其生母已经过世,他与其弟和琳与继母关系不太好,因此经济来源拮据。[冯佐哲:《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第33页。] 幼年丧母,跟后妈的关系也一般,按理说,这就挺难熬的;可更要命的是,和珅12岁那年,父亲常保还被乾隆调走,到福建去担任福州副都统了。当时,一个满洲男人在外边当官,日常花销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武官,相比文官少了许多捞钱的门道,只得靠微薄的工资生活。如此这般,和坤家里的经济条件更是雪上加霜。 母亲早丧,与父亲相隔两地,小和珅就只能带着弟弟和琳,勉强跟一个关系并不亲密的后妈一起生活。这段日子过得如何,可想而知。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日子过得苦,也没什么钱,但和珅在读书上却很有天分,也很努力,他也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大概在10岁之后,和坤凭借自己的努力,被选入了京城当时最著名的八旗子弟学校——咸安宫官学。这所学校由雍正下旨成立,给学生的待遇也非常好,按史书记载: 学生饭食,……除给与官米外,每日每人用肉菜银五分,按月由内库发给。……所需之笔、墨、纸张、弓箭、器皿、骑射之驽马、铺用席毡、温炕木柴、暖手黑炭等物,委官计算数目向各该处领取。[见《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七,四库全书本,第14页b-15页a。] 学生由皇家拨款供养,只要进了这学校,吃喝不用愁,所有学习和生活用品都管够,学校甚至会给你发放补贴。 然而这所学校,每年只招80人左右。因此,入学名额肯定是非常紧张的。少年和珅能在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父亲官职普通的情况下被选进去,他必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上学之后,在咸安宫里,不管是弓马骑射还是四书五经,和珅学得都很扎实。尤其在语言方面,和珅更是把自己的天赋展现得淋漓尽致。和珅上学时,满洲入关已经100多年了,很多满人早就汉化了,有的王爷都不太会说满语了。可和珅却会不只一种: 清文、汉文、蒙古、西番,颇通大意。[见《钦定八旗通志》卷首六,《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珅》,四库全书本,第44页a。] 满、汉、蒙、西番四种语言都会说。而且不只是会,甚至可以称得上精通。在这四种语言中,满人平常用得最少的应该就是西番语了。但史书中却有记载: 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同上书,《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珅》诗注,第44页b。] 和大人的语言文化水平的确很高,不但能说,而且会写。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早年和珅在学校学习时是相当刻苦的。 除了语言造诣高之外,和珅在写诗方面也是很有一套的。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他准备去山中一个寺庙参拜,途中发现路不通,和珅随手题诗一首,读起来颇有道家味道: 数声仙磬青林外,一片云幡夕照西; 我欲言旋游意倦,硐花啼鸟莫相稽。[和珅:《山半有塔寺,因路隔未游,怅然而返》,见何国松主编《和珅传》,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第297页。] 不得不说,能被“章总”欣赏的人,写诗的水平大抵不会差。 只可惜,少年和珅在咸安宫用功读书,家中却噩耗频传。在和珅15岁时,常保因为玩忽职守被乾隆撤职了。常保回到京城后,没几年就郁郁而终了。至此,和珅成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 这个时候,和珅作为家中长子,父亲死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史书中虽然没说伍氏是什么时候过世的,但在和珅家中,至少有三口人要吃饭。除了他和弟弟和琳,还有一个祖上世代都在和珅家族当仆人,从小就给和珅打杂的车夫,名叫刘全。没错,影视剧中的刘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刘全从小就跟着和珅,是一起过过苦日子的,属于患难主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凭刘全跟和珅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说刘全是自家人也毫不夸张。甚至,我们纵观和坤的一生会发现,刘全陪伴和珅的时间,比弟弟和琳陪他的时间还要长。 此时的和珅,既带着弟弟,又要养一个仆人,经济压力着实不小。而就在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和珅的危机。这个人就是时任户部左侍郎的冯英廉。冯英廉虽然姓冯,但他早就入了旗籍,是内务府镶黄旗人。因此,史书提到他时,一般直接叫他英廉。 英廉当时是怎么认识和珅的呢?其实很简单,英廉那时已是花甲之年,他的孙女冯氏恰好到了婚嫁年龄,英廉特别想给自己疼爱的孙女找个好丈夫。 接着英廉就发现,当时的咸安宫中有一个长得又帅、学习又好的青年才俊,叫钮祜禄·和珅。没错,我们对“和珅长得帅”的说法其实是不陌生的,历史上的和珅的确容貌姣好,而且他还是中外公认的帅哥。咱们这边的记载是: (和珅)面白皙而事修饰。[迦持:《秦鬟楼谈录》,《小说日报》,1914年第5卷第4期。] 和珅长得白净,同时又非常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外国那边也同样有记载。乾隆朝后期,英国人马戛尔尼访华,当时负责接待的和珅都已经是奔五十的人了,马戛尔尼见到和珅的当天,他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相国(和珅)……容貌端重,长于语言,谈吐隽快纯熟。[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译,李广生整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第93页。] 和相国长得好,语言能力强,而且谈吐非常得体。通过马戛尔尼对和珅外貌的评价来看,从18世纪开始,中西方对人之相貌的审美,应该已是高度一致的了。而且,马戛尔尼说和珅“长于语言”,想来,除了满、汉、蒙、西番语以外,和珅没准还会一些英文。 就这样,一个长得又帅、学习又好的青年和珅,英廉看在眼里,甚是喜欢。和珅作为孙女婿人选唯一的短板可能就是他父母双亡、家里没什么钱了。最后,英廉大手一挥,说:孙女婿你别担心,彩礼也不用你出,婚礼的事,我这个当爷爷的全包了。按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所说: 太夫人尚幼,最蒙曾外祖怜爱,自教养以及聘嫁,曾外祖为之经理。[见丰绅殷德:《延禧堂诗钞》,转引自冯佐哲:《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第33页。] 这场婚事,完全是由英廉操持的。 最终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18岁的和珅成亲了,迎娶了英廉的孙女冯氏。和珅在自己最落魄、最穷的时候,能结成这门亲事,他不管对英廉,还是对冯氏,都是非常感激的。后来和珅被处死,各种黑历史满天飞的时候,也没有人说和珅对妻子冯氏不好。实际上,人们普遍承认,和珅不管是落魄还是发达,他对妻子都是非常好的,夫妻俩的感情也很深。冯氏去世时,和珅一边悼念亡妻,一边写下了一首诗: 岑寂穗帐空,长往不回顾; 似此享荣华,不如守荆布。[和珅:《悼亡六首》,见何国松主编《和珅传》,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第216页。] 没了你之后,看着这空荡荡的房间,我十分伤感。比起眼前的富贵,我更怀念我们之前一起穿粗布麻衣的日子。 我们不难发现,早年间的和珅就是一个有才华、肯吃苦、兄友弟恭、又夫妻和睦的好青年。那么,和珅又是怎么跳进了官场的大染缸,被染了一身黑的呢? |
||||
上一章:钮祜禄... | 下一章:命运转...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