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转折的开始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尽管婚后和珅的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整体上仍然是比较困难的。一是因为他当时还只是个学生,没当官,也就没有工资收入;二是因为英廉除了冯氏这个孙女之外,大抵还有别的孙辈要照顾,他也确实没那么多资源可以给和珅,能把这场婚礼办下来,其实就不错了。

而和珅自己也比较好面子,也不愿意总是去找自己媳妇的娘家人借钱,所以,和珅在婚后仍然很穷。他一度贫困到了什么程度呢?清朝当时有人提到过这样一件事,说刘全早年间曾经步行5000里,只是为了帮和珅去找和珅的亲外公,也就是他那个早早过世的母亲的爸爸——嘉谟——去借钱。按记载:

嘉谟为河库道,……珅少贫,每遣仆刘全徒步往返五千里,求佽助,嘉资以白金五十两。[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七册)》《郭大昌识和珅之奸》,中华书局,2010,第3342页。]

刘全来回走上5000里,只是为了帮和珅借50两银子。由此可见,当时和珅家中可能已是揭不开锅的状态了。而和珅的外公嘉谟当河库道的时候,恰好是和珅刚结完婚,还没工作的那段日子。于是,如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就成了和珅在青年时代最紧要的问题。毕竟,一家之主不可能让弟弟和媳妇一直陪着自己挨饿。

在当时,和珅一共有两条路可以选。

第一条路,和珅放弃读书,利用满洲子弟的就业通道,去当一个宫廷侍卫。只要他愿意放弃读书去当侍卫,和珅就可以凭借家中世袭的三等轻车都尉职位,立刻领到一份侍卫职务工资和一份世袭职位工资,一共两笔钱。清朝当时的规定是:

其回籍及不能供职,并未及岁,承袭在家闲住者,均停给俸。[见《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四库全书本,第10页a。]

有世袭职位者如果当官,能拿两笔钱;如果不当官,一笔都拿不到。

除了放弃读书当侍卫的这一条路,和珅还有第二条路,就是再忍一忍,然后通过考取功名来当官。尽管这条路当官会当得晚一些,但是前途也会更加光明。

和珅是怎么选的呢?他还是选了第二条路。毕竟读了那么多年书,和珅心中还是想要考功名。只可惜天不从人愿。乾隆三十五年(1770),21岁的和珅第一次去参加乡试就没考上。一次考试的失利其实并不能证明和珅当时学得不好,有时候,运气是考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天才如纪晓岚也是24岁才中的举人,21岁的和珅没考中举人,实在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只不过,有一个悲惨的事实是:在这次科举失利后,和珅家的经济条件实在没有办法支撑他去参加下一次考试了。

最终,和珅在23岁从咸安宫官学毕业后,就直接入宫当了一名三等侍卫,结束了自己的科举生涯,开始领死工资养家糊口了。

然而人生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偏偏是这份被迫入宫的侍卫工作,让和珅近距离地接触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乾隆。

当时,和珅是一个无父无母、没有背景的23岁的青年侍卫;而乾隆则是一个已经平定金川、收复新疆,执掌朝纲37年的62岁的老年君主了。尽管影视剧中的和珅跟乾隆看着像是同龄人,但二人其实差了39岁,和珅的岁数还没有乾隆头两个皇孙的岁数大。某种程度上,君臣二人算是爷孙辈的隔代人。

考虑到和珅相对一般的家族背景和两人巨大的年龄、地位差距,在正常情况下,乾隆是不可能注意到和珅的。但是一件非常偶然的小事发生,让两个人相遇了。

尽管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有许多清朝文人笔记和传闻指向了同一件事。和珅被乾隆注意到应该是在乾隆四十年(1775),和珅26岁的时候,有一天,坐在轿中的乾隆正在看边境送来的奏报。奏报中说有一名要犯跑了,乾隆读到后有些生气,就引用《论语》里的句子吐槽了一下。据记载:

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出于柙”三语。[陈康祺:《朗潜纪闻初笔》卷四,中华书局,1984,第88页。]

三语,所以乾隆当时一共说了三句话。“虎兕出于柙”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章总”当时说的这三句话应该是: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了,龟甲和玉石在匣子里被毁了,这到底是谁的过错?意思很明显,乾隆在讽刺负责看守犯人的官员办事不靠谱。

可问题是,当时乾隆身边的这些满洲侍卫都没怎么读过书,听完乾隆这三句吐槽,只能意识到乾隆生气了,但完全听不懂乾隆这三句话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侍卫们都有点发蒙。史书记载:

扈从诸校尉及期门羽林之属,咸愕眙互询天语云何。[陈康祺:《朗潜纪闻初笔》卷四,中华书局,1984,第88页。]

大家就互相问:皇上在这儿念叨啥呢?

就在周围一群文盲的互相询问中,和珅实在听不下去了,接了话:

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四,中华书局,1984,第88页。]

皇上的意思是,负责看守的官员要为自己的过错负责。所以,这话原本是和珅说给周围其他侍卫的,但乾隆在轿中一听就来精神了——想不到自己周围的侍卫中,有个有文化的。

乾隆立刻掀开帘子问和珅:你之前读过《论语》吗?和珅答:读过。乾隆就有些纳闷——你既然读过书,那你考过科举吗?而和珅说自己考过,而且连哪年考的、考试题目是什么,也都给乾隆禀报了一遍:5年前,庚寅年,我考过一回乡试,题目是论《论语·孟公绰》一节,只不过我才疏学浅没考上,就只能来这儿当侍卫了。

至此,乾隆就更有兴致了,“章总”就问了和珅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你还能背出你当时考卷上的文章吗?于是,和珅就在轿子旁,无比流畅地把自己当年考卷上的文章给乾隆背了一遍。至于乾隆听完之后的反应,史书记载:

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见陈焯:《归云室见闻杂记》,转引自冯佐哲:《贪污之王》,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第25页。]

你当年写的这篇文章不错,是应该被选中的。

和珅相当激动。他参加那次乡试,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在宫廷当侍卫,站岗巡逻,也已经干了3年了。和珅还能在关键时刻背出自己当年考卷上的文章,可见,和珅心中一定始终没放下自己当年的那场科考,以及那张让他名落孙山的考卷。

而现在,清朝科举的最高阅卷人不但重新听了自己的文章,而且还承认自己应该被选中,这一定是非常震撼和珅心灵的。此刻把谁放在和珅那个位置上,都一定会把乾隆当成自己最大的知音。就在和珅对乾隆感激涕零之时,乾隆对和珅也产生了极大的欣赏。

首先,和珅长得好,符合乾隆一贯的“颜控”。其次,和珅的能力也很强。作为一个满汉文兼修的满洲人,他既在血统上符合了乾隆“满洲至上”的原则,也在学识能力上有和汉族士大夫相交流的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和珅当时是一个无父无母无背景的科举落榜生,一旦乾隆决定重用和珅,他未来在官场唯一的依靠就只有乾隆,其忠诚度会被无限提高。

于是,就在这种君臣间的相互欣赏之下,苦熬了多年的和珅,终于在他26岁的时候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折。只是这一次的转折转得实在有点大了,估计连和珅自己可能都没太适应。

我们可以看一下,当乾隆准备重用和珅之后,和珅的升迁履历。

乾隆四十年,“章总”认识和珅的第一年,26岁的和珅连升六级,从一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升为了正二品的正蓝旗满洲副都统。转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章总”先是在正月把和珅升为正二品的户部侍郎,三月,乾隆宣布要特别安排和珅进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而仅仅过了一个月,四月,乾隆便任命和珅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此外,可能是为了匹配和珅总管内务府大臣的身份,乾隆还在这一年的年底把和珅的旗籍从八旗中下五旗的正红旗抬到了上三旗的正黄旗。翌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又把吏部右侍郎和九门提督这两个职位给了和珅。

和珅26岁时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等侍卫,而他28岁时就变成了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兼吏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九门提督了。哪怕是傅恒当年从户部侍郎升到军机大臣,都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而现在和珅,从户部侍郎升到军机大臣,却只用了两个月。

因此,有许多人爱说和珅善于逢迎乾隆。朝鲜方面嘲讽和珅对乾隆言不称臣,必曰奴才,随旨使令,殆同皂隶。[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十,《正宗一》,中华书局,1980,第4762页。]

和珅对乾隆太过谄媚了,乾隆让他干啥就干啥,皇帝使唤他这个大臣,就跟使唤衙门里的差役一样。还说和珅皇帝若有咳唾之时,和珅以溺器进之。[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十一,第4840页。]

乾隆刚一咳嗽,和珅连痰盂都已经递好了。

但凭良心讲,和珅苦了20多年,突然之间,他在乾隆的帮助下实现了人生大逆转,不论是自己的升官,还是家族的抬旗,都多亏乾隆的抬爱。平心而论,和珅对乾隆再怎么感恩和奉承,其实都是能理解的。

而且实话讲,和珅也不是刚一升官就急不可耐地去贪污的,何况,当前时间线还只是乾隆四十二年。与和珅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清朝史学家章学诚曾有过这样一个说法:

自乾隆四十五年以来,迄于嘉庆三年而往,和珅用事几三十年,上下相蒙,惟事贪婪黩货。始如蚕食,渐至鲸吞。[见章学诚:《上执政论时务书》,转引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第305页。]

在章学诚眼中,和珅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开始贪腐,所以,和珅被起用的最初几年,他其实算是相对干净的。

那么,在乾隆四十五年前后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值得一提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乾隆四十四年年底(1780年初),时任首席军机大臣的于敏中去世了。当然,于敏中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只不过跟后来的和珅相比,稍好一点点。除了于敏中的死之外,另一件大事就是,乾隆四十五年年初,31岁的和珅亲手查办了李侍尧的贪污案。在查案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上一章:苦中作... 下一章:南下反...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