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反贪的钦差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当时,和珅作为一个没什么背景的年轻的后起之秀,在两年之间突然蹿升,肯定是会招来一些非议的。有一些老派的官员对和珅就很不服气。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时任云贵总督的李侍尧。按史书记载:

李侍尧……年老位高,平日儿畜和珅,珅衔之。[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十,《正宗一》,中华书局,1980,第4701页。]

李侍尧仗着自己年纪大、官位高,经常像训儿子一样训和珅。所以,和珅对李侍尧也始终心怀不满。

只不过,李侍尧敢这么欺负和珅是有资本的。李侍尧的高祖李永芳是满洲崛起时第一批投降满洲的明朝将领,并且被清太祖努尔哈赤收为孙女婿。因此,李侍尧家族可以说是和满洲皇家关系最紧密的汉人家族之一。而李侍尧自己从20多岁起就被乾隆亲自从一个官场小白,一步步提拔为一个封疆大吏。因此,不要看和珅现在是乾隆的宠臣,几十年前,和珅还没出生时,李侍尧就已经是乾隆的宠臣了。乾隆没事还经常在大会小会中表扬李侍尧,如:

各省总督老成有识,能办大事,实无出李侍尧之右者。[佚名:《清史列传》卷二十三,《大臣画一传档正编二十·李侍尧》,中华书局,1987,第1715页。]

所以,和珅虽然记恨李侍尧,但一直没有过什么反击行动。直到乾隆四十五年年初,和珅终于找到了机会。当时,李侍尧手下的一位官员,前云南粮道海宁入京。然后,和珅从海宁那儿听到了一个消息:

侍尧贪浊无厌,畏其消责,尝赂黄金二百两为寿于生日。[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十,《正宗一》,中华书局,1980,第4701页。]

和珅一听,激动坏了——好家伙,没想到你李侍尧还是个贪官啊!过个生日,你就敢收200两黄金?于是,收到消息的和珅,转头就向乾隆把李侍尧举报了。

乾隆听到李侍尧的贪污事迹后,极其震怒,决定派和珅为钦差前往云南,实地彻查李侍尧的贪污罪状。有意思的是,和珅是正月二十六日出发南下的,而乾隆在二月初四又下了一道命令:

着传谕和珅等于到黔时,传旨舒常令其一同驰驿,前赴云南。……如和珅等到滇,查办李侍尧各款内已得有确据,……解任其云贵总督印务,令舒常署理。[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初四日。]

相当于案子还没查,乾隆就已经找好李侍尧的接班人了,好似他早就知道李侍尧一定有罪一样。不然,贵州巡抚舒常是下属,李侍尧是上司,下属主动登门等着接上司的班,上司要是没被定罪,那就太尴尬了。

而和珅到了云南之后,办起案来真是相当有一套。别看这是和珅第一次办案,他的侦破思路却相当考究。

和珅刚到云南,就把自己手底下的人分成了三拨。第一拨,负责把李侍尧本人给看住;第二波,按照海宁提供的名单,把其他曾经贿赂过李侍尧的官员都控制住;第三波,和珅亲自带人把李侍尧家中的管家和奴才都给抓了。

接着,和珅就按三个分会场,来回区别审问、对口供、连哄带蒙,最后很快就坐实了——李侍尧这些年来贪污索贿了4万余两。铁证如山,李侍尧本人也供认不讳。这4万余两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按乾隆朝的相关规定:1000两以上斩监候,1万两以上斩立决。贪贿4万余两,已经足够把李侍尧的脑袋砍上4遍了。可正当和珅以为自己大仇得报的时候,乾隆那边的态度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比如,在收到和珅关于李侍尧贪污罪行的奏报之后,乾隆先把李侍尧立刻免职,无比愤怒地说:

(李侍尧)负恩婪索,盈千累万,……赃私狼藉。如此不堪,实朕梦想不到。[佚名:《清史列传》卷二十三,《大臣画一传档正编二十·李侍尧》,中华书局,1987,第1716页。]

批评看着严厉,可与此同时,乾隆还说了:

李侍尧由将军用至总督,历任各省,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明干,在督抚中最为出色。[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三,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八日。]

乾隆又莫名其妙地把李侍尧夸了一遍,表示自己之前一直很欣赏李侍尧的工作能力。

于是,就在乾隆态度暧昧的情况下,乾隆传旨于和珅,让和珅给李侍尧定罪。

和珅蒙了,老爷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按《大清律例》来判,李侍尧肯定得判斩立决,立即执行死刑;可听老爷子这话中的意思,难道是舍不得杀?于是,时年31岁的和珅就开始动脑筋了。最后和珅决定,宁可违法乱纪,也不能让老爷子不开心。最终,和珅把一个明明白白的斩立决,改判成斩监候——先变成死缓再说。

那么,和珅这次判决,猜中了乾隆的心思吗?答案是,不但完全猜中,而且可说深得君心。和珅作为钦差,他在地方所审定的罪行,最后是要交给中央复核的。正常情况下,在中央负责司法复核的是由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所组成的三法司。可乾隆没让三法司复核,反而大费周章地让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以及通政司一起,来了一个清朝当时最高级别的司法复核方式,也就是以大学士为核心的九卿会审。

乾隆如此安排,意图其实很明显。既然中央一定要复核,那么如果让最爱抠法律条文的三法司来判,李侍尧一定会被改判为斩立决;但假如多拉一些部门进来,随着不同意见增多,最后才有可能维持和珅的原判,判李侍尧死缓,暂时留他一条性命。然而令乾隆没想到的是,这场由六部九卿三四十人参加的大规模会审,众人最后居然空前团结,都要求将和珅判的死缓改成斩立决。史书记载:

大学士九卿核议尚书和珅等,定拟李侍尧贪纵营私各款,将原拟斩监候之处,改为斩决。[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六,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初七日。]

如此一来,乾隆的心态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你们六部九卿加在一起这么多人,怎么就不如和珅一个人懂我呢?乾隆虽然想保李侍尧,但他也不想有损自己历来严肃反贪的形象,所以最后,“章总”又想了个办法,说李侍尧身为云贵总督,他此番犯了事,对各省督抚也有警诫作用,现在六部九卿复核完了,各省的督抚也该来表一下态吧?看看他李侍尧,到底应该判斩立决,还是斩监候。

各省督抚收到乾隆这份旨意后,第一反应都是:中央有大学士、有刑部、有大理寺,老头让我们表什么态?难道咱们的皇上,又想钓鱼执法了?如果今儿咱们要说李侍尧贪污过万,只需要判死缓,那皇上准觉得咱们一个个都不干净、都贪污,所以会袒护李侍尧。于是,各省督抚纷纷表态称:我们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李侍尧作为督抚中的反面典型,必须立斩不赦。史书记载:

各督抚,……多请照大学士九卿所拟。[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十六,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初三日。]

没想到,最后还是当时的江苏巡抚闵鹗元意识到了问题的核心:老皇帝折腾了这么半天,他可能是想放李侍尧一马。于是,闵鹗元就壮着胆子,冒着被钓鱼执法的风险,写了一道奏折:

李侍尧历任封疆,勤干有为,为中外所推服。请援议勤议能之文,稍宽一线。[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十六,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初三日。]

李侍尧做官既勤勉又有能力,按法律中“八议”的减刑标准,似乎可以按照“议勤”“议能”来判死缓。当然,要不要判死缓,还得看圣上您愿不愿意开恩。

乾隆收到闵鹗元这份奏折后,立刻就开心起来了,他说:

诸臣中既有仍请从宽者,则罪疑惟轻。[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十六,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初三日。]

既然有人求情了,那证明这个罪该怎么定还是有争议的,那本着圣人的忠恕精神,有争议,咱们就按轻的来判。最后乾隆宣布:

李侍尧,着即定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朕详慎庶狱,一秉大公至正,从不存畸重畸轻之见。[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十六,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初三日。]

这明显属于违规的改判,乾隆却专门强调自己是出于严谨和公正而做的定夺,绝对不是有意包庇。这可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因为李侍尧虽然最终判了死缓,可实际上连一年都不到,他就被乾隆放出来做总督了。

最终,在这起李侍尧案的最终判决上,从中央的大学士九卿,再到地方的各省督抚,从头到尾都能猜中乾隆的心思且坚定地和乾隆站在一起的,还真就只有和珅。要知道,和珅本身和李侍尧是有矛盾的,李侍尧受贿也是和珅率先举报的,但和珅最后却能主动放李侍尧一马。

这就证明,和珅始终把乾隆心情的好坏放在自己的个人恩怨之上,他绝对不会因为自己讨厌李侍尧就让乾隆为难。

所以在“章总”眼里,他看和珅真是越看越顺眼——朕果然没有选错人,什么六部九卿、地方督抚,都不如自己亲手培养的年轻人最懂自己,而且关键时刻也是和珅最能顶住压力。

而和珅回京后,再次领到了一大批封赏。不但升为了从一品的户部尚书,还跟皇家结了亲。乾隆传旨,让自己最疼爱的年仅6岁的十公主,也就是和孝固伦公主,与同样是6岁的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定了娃娃亲。定下娃娃亲就证明了,至少未来10年内,只要和珅不出大错,他的地位都会稳稳的,不会被动摇。

31岁的和珅升任尚书、完成联姻、地位日益稳固的同时,人到中年的他也开始思考李侍尧案中那个最关键的问题——乾隆为什么会力保李侍尧呢?这背后到底有没有隐情呢?而最终得知了真相的和珅,又将在之后的官场生涯中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截至此时,在和大人人生的前31年里,并未开始贪污。

上一章:命运转... 下一章:钮祜禄...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