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为难的终章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乾隆五十一年的时候,“章总”已经76岁了,身为一个执政50多年的老人,乾隆在晚年非但没有他执政初期那种锐意革新的朝气,反而想不断粉饰太平,把日子给混过去。而且他这种摆烂的心态在乾隆朝后期是非常明显的。

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一月,时任内阁学士的尹壮图因为实在受不了和珅每天收银子平事的胡作非为,给乾隆上了折子,劝乾隆把议罪银给停了:

罚项虽严,不惟无以动其愧惧之心,且潜生其玩易之念。请永停罚银之例。[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七,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议罪银制实行了这么久,犯事官员都交钱了事,反而不再惧怕国家法律,也更加肆无忌惮。伊壮图过了两天又上折说:

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经过各省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七,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臣去地方各省走访,问百姓们感觉自己的地方官怎么样,不管是做买卖的,还是种地的,至少一半人皱着眉头唉声叹气。

然而,等这两篇满是大实话的奏折递上去之后,80岁的“章总”立刻驳斥说:

朕自御极以来,迄今已五十五年,寿跻八帙,综览万几。自谓勤政爱民,可告无愧于天下。而天下万民,亦断无泯良怨朕者。……若如尹壮图所奏,则大小臣工等皆系虚词贡谀,面为欺罔,而朕五十余年以来,竟系被人朦(蒙)蔽?[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七,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若你尹壮图说的是真的,难道朕这50多年听到的“乾隆盛世”之语,都是大小臣工编造的谎话吗?难道,朕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君主,会是一个任人欺骗的昏君不成?

乾隆一通开炮,尹壮图的奏折算是白上了。

可乾隆真的不知道实际情况吗?他真的不知道各地的督抚到底是些什么货色吗?“章总”当然知道。乾隆六十年(1795),85岁的乾隆感慨过一句话:

各省督抚中洁己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八十四,乾隆六十年八月初七日。]

朕手下的督抚中,清官只有两三成而已。

“章总”什么都知道,只是晚年的他已经不想管了,他就只盼着能抱着自己“十全老人”的名号,赶紧把这一辈子过完。

所以,乾隆六十年这个时间段,这对和珅而言,就非常关键了。

乾隆早就说过,等自己执政60年后,就要退位归政,去做太上皇。而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乾隆退位后,新皇帝肯定是时年36岁的皇十五子永琰。因为自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起,就只有永琰这一位皇子曾替乾隆给孝贤皇后扫过墓,储君人选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

那么此时46岁的和珅,左边望望85岁的乾隆,右边看看36岁的永琰,傻子都知道谁代表着朝堂的未来。

当时的和珅也是真想过掉头去拥护永琰的。一个典型的证据就是,“章总”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结束秘密立储,公布了永琰的皇太子身份,永琰改名颙琰。实际上,和珅在前一天,九月初二,就专门给永琰送玉如意贺喜去了。只可惜,和珅打错了算盘。

永琰作为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人,他跟暮年的乾隆不一样。父亲有了自己的“十全武功”,永琰也是想有自己的一番作为的。只要永琰想革新吏治,那么和珅到最后就必是一个死局。

而此时的和珅,他在新、老两位皇帝中间左右为难的地方还有一处。

乾隆在嘉庆元年(1796)退位之后,他的名号虽然退了,但权力可没退。用“章总”宣布立皇太子的诏书上的话来说就是:

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八十六,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

尽管朕退位了,大事还是得听朕的。

而与此同时,就在乾隆当了太上皇,颙琰登基成了嘉庆帝之后,还出现了一件特别邪门的事。原本想讨好嘉庆的和珅,居然派自己的老师去监视嘉庆了。史书记载:

珅又荐其师吴稷堂省兰与上录诗草,觇其动静。[昭梿:《啸亭杂录》卷一,《今上待和珅》,中华书局,1980,第27页。]

即便和珅想找死,也不能如此明目张胆吧?所以有一个猜测就是:这次监视行动,非常有可能是乾隆授意和珅去做的。因为乾隆这么干之后,能够直接达到三个目的:一、确保了他身为太上皇的权力能进一步巩固;二、减少和珅改换城头的风险;三、可以让嘉庆在未来革新吏治时,能够更痛快一些。

总之,从嘉庆元年颙琰正式登基开始,再到嘉庆四年(1799)年初乾隆驾崩之前,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和珅始终没能找到任何机会去缓和自己和嘉庆之间的关系。

而且和珅那么多年的贪污行为,嘉庆当皇子时常年看在眼里,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容得下和珅的。正如嘉庆后来所说,乾隆朝晚期的吏治,坏就坏在和珅身上——

州县之所以剥削小民者,不尽自肥己橐,大半趋奉上司;而督抚大吏之所以勒索属员者,不尽安心贪黩,无非交结和珅。是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而无穷之苦累,则我百姓当之。[见《清仁宗实录》卷三十八,嘉庆四年正月二十日。]

嘉庆的这番话,虽然有为乾隆洗白、把锅都甩在和珅身上的嫌疑,但不得不说,即便让和珅背这个锅,和珅也是绝对不冤的。毕竟,乾隆朝那么多任军机大臣,怎么鄂尔泰在的时候没事、傅恒在的时候没事、刘统勋在的时候没事?哪怕是于敏中在的时候,吏治也没有离谱成这个样子,怎么偏偏是你和珅任军机大臣的时候,把天下搞得民怨沸腾了呢?为人臣子,比起满足君主的私欲,更重要的是匡正君主的行为啊!

而且,乾隆再怎么说,好歹也是一个能为刘统勋之死落泪的皇帝,在乾隆自己的心中,衡量好坏是有一杆秤的。

和珅辅政期间,如果他真的能秉公做事,凭和珅的才干,乾隆朝晚期未必是不能有另外一番光景的。但无奈的是,乾隆在他最摆烂的年纪,遇到了更加摆烂的和珅,君臣二人,终究“相得益彰”地带着整个国家就此走入了深渊。

最终,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三,89岁的太上皇乾隆终于驾崩了,仅仅过了5天,嘉庆就下令抓捕和珅。紧接着,在正月十一日,嘉庆就宣布了和珅的20条大罪。正月十八日,和珅被一条白练缢死在了狱中,终年50岁。和珅在临终前还写了一首绝命诗:

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撇红尘。

他时睢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缪荃孙辑《艺风堂杂钞》卷三,《和致斋相国事辑》,中华书局,2010,第153页。]

当嘉庆收到和珅的绝笔时,也随手在旁边批了一句话,这句话也可以当作和珅一生的注脚:

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缪荃孙辑《艺风堂杂钞》卷三,《和致斋相国事辑》,中华书局,2010,第153页。]

最后,和珅这一辈子到底贪污了多少钱呢?嘉庆抄了和珅的家,是不是真的就“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了呢?

网上传播最广的那个版本说和珅贪污了8亿两银子,这个数字是不靠谱的。我们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和珅有8亿两银子家产的记载,是在清朝的一份文人笔记中:

籍没家产,所得凡值八百兆有奇,悉以输入内府。时人为之语曰:“和坤跌倒,嘉庆吃饱。”[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四册)》《嘉庆吃饱》,中华书局,2010,第1569页。]

“兆”的意思是一百万,“八百兆”自然就是8亿了。可问题是,这段记载空有一个数字,并没有任何具体的家产明细,说服力实在是弱了一些。

另外,在嘉庆朝初年,受白莲教起义的影响,户部的存银数量是直线下降的。截至嘉庆三年(1798)尚未抄和珅家时,户部的存银是1918万余两。而抄了和珅的家之后,嘉庆四年、嘉庆五年(1800)和嘉庆六年(1801)的户部存银记录是空白的,没有记载。但嘉庆七年(1802)户部的存银记载是很明确的,那一年户部有存银1945万余两。也就是说,在这4年时间里,户部的存银是没什么大变化的。

要知道,嘉庆可不是一位铺张浪费的皇帝,他跟乾隆不一样,如果真能从和珅家中抄出8亿两银子,嘉庆是不可能短短4年就全花光的。而且,别说嘉庆,哪怕把“章总”从地里刨出来,让他4年花完8亿白银,他也办不到。

所以,和珅到底贪污了多少钱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冯佐哲依据史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写成的《和珅家产考实——以辨伪宫中藏〈和珅犯罪全档案〉为中心》一文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根据该文,查抄和珅家产的大臣上奏称和珅家有“二两平金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一两,银三百一万四千九十五两三钱三分”;《内务府来文》等档案记载和珅家产内“查出钱五万九千一百二十六吊七百十四文”;再加上和珅家中的房产、土地、古玩珠宝等,和大人贪污的总资产折合当时的银价估算,不会超过2000万两白银。

和珅的实际家产,尽管没有8亿两那么夸张,但他贪污的这约莫2000万两,也仍然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贪官所能贪污的最高数额了。而且,我们也很难想象,和珅手中的这约莫2000万两白银,经过层层剥削,再退回基层时,地方上的官吏到底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我们也不知道,到底会有多少老百姓,因为这约莫2000万两的层层传递,最后流离失所,命丧他乡。

所以,嘉庆的那一句话,还真不是空话:

是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而无穷之苦累,则我百姓当之。

古往今来每一个巨贪背后,其实都是无数百姓的血泪与苦难。

如今有人因为和珅的颜值与一些能力而为他“翻案”,但平心而言,当初曾目睹和珅全部官场生涯的嘉庆,他最终所给出的那一句评价,对和珅而言,才是恰如其分的——“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

上一章:议罪腐... 下一章:纪晓岚...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