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持文柄的领袖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纪晓岚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直隶献县人。

他的一生和文学结缘,这和他的家庭氛围不无关系。纪晓岚出生时,他的父亲纪容舒就已经是恩科举人了。之后,在纪晓岚7岁时,纪容舒参加会试,考取功名当了官。有这样的经历,纪容舒的学问自然是不俗的。

而且纪容舒不单学问好,也是真的爱读书。我们今天能找到的纪容舒写的作品,既不是休闲读物,也不是八股文合集,而是非常精深的音韵学和考据学作品。他的两部名作《唐韵考》[清代音韵学著作,共五卷。考证了孙愐所著《唐韵》的韵部分合情况。]与《玉台新咏考异》[诗歌集《玉台新咏》选录了自汉迄梁有关女性及男女恋情的诗歌,纪容舒的《玉台新咏考异》十卷广泛参考了清以前的众多版本,详加考订,纠正了宋明以来诸本的较多错误。],都是相关领域的重要典籍。

于是,有这样一个学问好又爱学习的爸爸,幼时的纪晓岚早早就被摁着读书去了。具体有多早呢?在清朝,小朋友读书的年纪通常在8岁左右,比如蒲松龄就是10岁开始读书的。纪晓岚是从何时开始读书的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余自四岁至今,无一日离笔砚。[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韩希明译注,中华书局,2014,第790页。]

他从4岁开始就每天读书了。而且纪晓岚也非常刻苦,此外家里条件尚佳,书也都买得起。他当时的学习状态就是:

三十以前,讲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同上书,卷十五,《姑妄听之一》,第1131页。]

每天都泡在书海之中。

早早就开始读书学习的纪晓岚,其科举之路更是顺风顺水。17岁考中秀才,24岁考中举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考中举人那年,还拿下了当时乡试的全省第一——省状元。而且特别巧的是,那一届顺天乡试的主考官正是乾隆的老师,我们都不陌生的刘统勋。考完后,纪晓岚还专门去找刘统勋拜了师,两人就此成了非常亲密的座主与门生。眼看纪晓岚的人生就要上青云了,意外很快就接踵而至。

按理说,纪晓岚考完乡试后最应该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地准备转年的会试和殿试,争取一鼓作气考中进士。可我们到现在也不清楚,纪晓岚当时是想奖励自己,抑或出于其他的特殊心理,总之,在他人生早期,他每考取一次功名,就会去娶一个老婆。17岁中秀才,他娶了比自己年长的大老婆马氏;24岁中举人,不得了,过了一年他直接找了一个13岁的小女孩给自己当小妾。娶了新媳妇的纪晓岚每天都在忙些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情场得意,考场多半失意。乾隆十三年(1748)的会试考场上,贵为省状元的纪晓岚是没能掀起任何浪花的,直接落榜,在当时算是爆了个大冷门。这一年,他25岁。

人生许多时候都是这样,给你机会,若是没把握住,错过了就得抱憾终身。纪晓岚25岁时会试落榜,两年后,他的母亲张氏就意外染病去世了。纪晓岚最后也没能让他妈妈看到他中进士、入翰林,出人头地的那一天。纪晓岚自己也为母亲的死痛苦不已。母亲刚去世那年的秋天,妻子马氏说自己好久没回娘家了,想去探望一下父母。纪晓岚一边答应了妻子,一边又回想起了往事,放声痛哭道:

昔日尔归宁,阿母倚门送。

举手引诸孙,濒行犹抚弄。

今日尔归宁,抚棺惟一恸。

秋尘生穗帏,蛛网垂梁栋。[纪昀:《送内子归宁》,见贺治起、吴庆荣:《纪晓岚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第13页。]

最终,等纪晓岚三年守孝结束,再次登上考场时,他已经31岁了。而这一次,纪晓岚没有再让家里人失望,直接以二甲第四名的好成绩考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正式步入官场。

但凡进入官场的人,没有不想升官的。贪官想升官,是为了贪更多;清官也想升官,毕竟位置越高,能做的事也越多。纪晓岚做官虽然清清白白,但他当时为了升官也算煞费苦心了——他要把握一切机会去拍乾隆的马屁。

我们今天翻开纪晓岚留下来的十六卷诗集,估计有八卷半都是他写给乾隆的“颂圣诗”,也可以理解为“马屁诗”。关键纪晓岚还不是一首一首地写,他每次都是几十首几十首地写。比如乾隆要阅兵,他就写了《西域入朝大阅礼成恭纪三十首》;乾隆要下江南,他就写了《二巡江浙恭纪三十首》。而且最重要的是,纪晓岚的诗,可不仅是数量多,质量也很好。我们随便翻开一首看看:

醲化超三古,元功被八纮。

圣朝能格远,绝域尽输诚。[纪昀:《御试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诗》,见《纪文达公遗集(下册)》卷七,清嘉庆十七年刻本,第17页b-18页a。]

恢宏大气,朗朗上口。因此,乾隆没多久就发现:翰林院里这个新来的小伙子是个人才,他写诗的速度和水平跟朕都是很像的。朕要提拔他。

接下来,纪晓岚不仅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从一个没有品级的翰林院庶吉士[明清时期由新进士中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者。]升为正五品的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清顺治九年(1652)沿置左庶子官职,设满、汉各一人,掌记注撰文,汉员兼翰林院侍读。],他还在进宫仅五年的情况下,就以36岁“低龄”成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山西乡试的主考官。他是当时全国各省主考官里资历最浅的一个。乾隆的偏爱,谁都能看出来。

成功升官后的纪晓岚具体办事时,可就不只是笑嘻嘻地拍马屁了。他异常认真,且一丝不苟。

纪晓岚当主考官的时候,按惯例,他只需要对最后选出来的试卷进行汇总审查就可以了。可纪晓岚却把每张试卷都亲自看了一遍,光看还不够,他还在这些卷子上做了批注,且批得特别详细——他要让这些考生将来领回试卷之后,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要知道,这可是全省第一、全国第七,绝对的考试型选手亲自写的试卷分析!

纪晓岚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但他当时就是愿意付出,想给那些书生指出一条明路。而最后,那些考生即便没考中,单看纪晓岚这份试卷批注,读之也都是异常感动的。比如,当时有个落榜考生,名叫李腾蛟,他本来正难受呢,但他拿到考卷看了批注后,无比感激,觉得纪晓岚是懂自己的。以至于20多年后,待李腾蛟终于考中进士之时,他第一时间就去拜访了纪晓岚。据纪晓岚的回忆,当时的场景是:

(李腾蛟)辛丑成进士时,登余门执弟子礼。[李燕妮、李玉明编《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芮城县卷》上编,三晋出版社,2018,第368页。]

李腾蛟早就已经把纪晓岚当成自己的老师了。

最终,就是凭着这份认真,纪晓岚第一次当主考就选出了不少人才,而且纪晓岚的名声很好。之后,乾隆又连续委任纪晓岚去当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会试同考官,以及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顺天乡试同考官,还有福建的提督学政[俗称“学台”,为清代各省教育行政长官,雍正年间始设,辛亥革命后废。]。几年里,纪晓岚前后4次负责国家人才的选拔。

最终,等39岁的纪晓岚要离开京城,前往福建当学政时,自己都忍不住感慨说:

皇恩四度持文柄,远道三年别故人。[纪昀:《留别及门诸子》,见《纪文达公遗集(下册)》卷十三,清嘉庆十七年刻本,第1页b。]

这真是相当风光了。

纪晓岚并没有因受宠而懈怠,而是在选拔人才这件事上更加努力了。像是熬夜判卷做批注,都是家常便饭了。以至于他手底下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还会劝他:纪大人,歇一歇吧。可纪晓岚的答复却是:

拭目挑灯夜向晨,官奴莫讶太艰辛。

应知今日持衡手,原是当年下第人。[纪昀:《留别及门诸子》,见《纪文达公遗集(下册)》卷十二,第34页b。]

你们也别觉得我们在这儿熬夜就是吃苦受累了,咱们这些判卷的人,哪个当年没落过榜?名落孙山的滋味不好受,咱们苦一点,也不过就苦这几个晚上,可咱们要是有一点不仔细,那没准耽误的就是人家一辈子。

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即便此时的纪晓岚已经身居高位,但他始终都保有强烈的同理心,能真正为底层人考虑。也因此,他后来在主持福建的教育工作时,和当地读书人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好到哪怕后来纪晓岚已经被贬到乌鲁木齐去军前效力——失宠了,有许多福建学子仍然不停地给他写信,安慰他,并把信实名寄到新疆。对此,纪晓岚也特别感动,他写诗道:

迢递隔山川,音书时眷眷。

感此金石心,不逐升沉变。[纪昀:《纪文达公遗集(下册)》卷十,清嘉庆十七年刻本,第3页b。]

我和这些学子之间的感情啊,不单单是师生之谊,更是官员与百姓的情谊,那是一种能超越世态炎凉、对彼此相互欣赏的情感。

但就是这样工作认真、才华横溢、品格过硬,且能得到读书人广泛好评的纪晓岚,他到底犯了什么错,以致被贬到了新疆呢?

上一章:纪晓岚... 下一章:丧父遭...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