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丧父遭贬的苦难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纪晓岚在福建当学政那几年,尽管工作上顺风顺水,但他的家庭是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的。 乾隆二十九年(1764),当时纪晓岚41岁,他79岁的老父亲纪容舒还在世,后者从河北老家来福建看他。纪晓岚特别开心,就跟父亲说:儿子目前在福建混得不错,官声、名望都很好,您老好好歇歇,明年儿子一定给您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八十大寿。可纪容舒知道儿子清贫,怕给他添麻烦,待听完纪晓岚的心愿后,死活要回河北老家。纪晓岚拧不过,只能派人将老父亲送回去。 可就在回去的船上,纪容舒突然晕倒,一病不起,接着就死了。 收到消息后的纪晓岚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老父,悲痛欲绝,光着脚就往街上跑,一边跑一边哭,史书记载: 讣至闽,公哀恸欲绝,急切跣奔。[严长明、严观编撰《师友渊源录·后案》卷二十,《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序》《补纪文达公传略》,中华书局,2021,第695页。] 最后,他还是被身边的几个读书人硬拦了下来。紧接着,纪晓岚就上书乾隆说自己要回家守孝三年。 父与母其实是孩子在面对死亡时的两道屏障,纪晓岚经历青年丧母和中年丧父之后,接下来就只剩他自己一个人去独自面对人生和死亡了。 纪晓岚也的确在父亲死后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 起初,乾隆三十三年(1768),守孝结束的纪晓岚回到了京城。当时的乾隆还是很想念纪晓岚的,就给他升官,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别看品级好像不高,但这其实已经是当时翰林院中仅次于掌院学士[翰林院长官。清朝设满、汉各一人,总领侍读学士以下翰林官,掌国史笔翰,备左右顾问。]的职位了。同时,再考虑到纪晓岚45岁的年纪以及他的汉人身份,这其实算是一种特殊升迁了。可好景不长,两个月后,“两淮盐引案”爆发了。 乾隆收到举报,称自乾隆十一年(1746)起,22年的时间里,两淮地区长期存在官商勾结乱象,通过预支盐引,两淮盐区各大盐商共获利1090余万两,两淮盐政任内收取盐商贿赂共计13万两。乾隆龙颜大怒,他不仅决定要将历任两淮盐政全部革职,还秘密派人南下去查抄相关人等的家产。而此前担任两淮盐政时间最长的人就是卢见曾,要知道,卢见曾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纪晓岚的姻亲——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是纪晓岚的大女婿。 彼时的纪晓岚任职侍读学士,总是待在乾隆身边,或许是纪晓岚揣摩圣意,或许是有知情人透露消息,总之,他提前知道这事了。接着,纪晓岚就做了一个愚蠢无比的决定——他去给卢家人通风报信了。 纪晓岚当时想的无非是让自己的亲家有所准备,哪怕被抄了家,也能给子孙们留点资产。可这卢见曾办事实在是太绝了,在接到消息后,他直接把自己的财产给转移干净了。等乾隆抄家时,只抄出了些什么呢? 查抄卢见曾家产。仅有钱数十千,并无金银首饰,即衣物亦甚无几。[见《清高宗实录》卷八百十四,乾隆三十三年七月初八日。] 好家伙,连几件衣服都不给乾隆剩。 别说卢见曾这个常年搞盐政的贪污犯,哪怕海瑞转世,拿了朝廷这么多年的养廉银,家中也不至于如此吧?乾隆随即降旨:这定是有人泄密,给朕查,到底是谁干的!当时负责这起案子的人正是刘统勋,一下子就查到了是自己的门生纪晓岚干的。刘统勋是什么人?那是连张廷玉都敢弹劾的主儿,他又怎么可能去庇护一个犯了罪的门生呢? 最终,在刘统勋汇报后,盛怒中的乾隆下令将纪晓岚贬到新疆军前效力。一念之差,纪晓岚就这样离开了京城,动身前往乌鲁木齐,开启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阶段。 不过,我们这里说他痛苦,倒不是说乌鲁木齐的生活条件不好,当时的新疆已经被乾隆收复、治理得不错了,再加上纪晓岚是被贬官,不是被流放,他去了新疆也还是官员。他前脚到乌鲁木齐,后脚就被当地的将军请进府中当了文案师爷——毕竟他可是翰林出身。 之所以说纪晓岚在新疆过得苦,不是就物质层面而言,是就精神层面而言。 纪晓岚是一个人被贬去新疆的,他的老婆孩子还在京城,这让他很孤独。更要命的是,他被贬的时候,三儿子即将长大成人,因为父亲被贬,一下子连亲事都寻不到——你是罪臣之子,我家的闺女是万万不可能嫁给你的。 而此时的纪晓岚,一个奔五十的老父亲,看着妻子在信中跟自己倾诉的这些苦,他的心理压力我们可想而知。 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他或许可以接受自己承受苦难,但是无法接受自己拖累了家人。于是,纪晓岚在乌鲁木齐的日子里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他想干出点成绩来,将功补过,早日返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余从军西域时,草奏草檄,日不暇给,遂不复吟咏。[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韩希明译注,中华书局,2014,第1291页。] 诗我都不写了,每天就两个字:干活。 而且,当时纪晓岚选择做的事都是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的。 当时,乌鲁木齐有6000多个游民的户口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它太麻烦了,没人愿意管。纪晓岚四处调查、采访、沟通、写信,最终帮游民们把户口办了下来,也算促进了当地的治安发展。另外,当时的乌鲁木齐有座矿山,属于国家资源,有几百个吃不上饭的老百姓为了生计铤而走险,去偷挖了国家的矿产。当地的军方原本打算派兵把人抓了,全杀了完事。又是纪晓岚拦着,他认为这都是穷人家,活不下去才出此下策,没必要赶尽杀绝。最后纪晓岚领着一队人把矿山给围了,断了粮道,然后把这帮人逼了出来,最后也没处罚,只是说服教育。不仅如此,纪晓岚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跑前跑后地给这帮人安排工作,算是完美平息了事端。 如此说来,纪晓岚做这些也算是为民做主了吧?也算是促进当地长治久安了吧?可做这些就能让他重返京城吗?仍然没戏。这些平头百姓的事情,上边是不太在意的。最后是当地的将军看不下去了,说:纪先生啊,您确实是个好人,待在我们这儿也不容易,还是我来帮帮您吧。 接着,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一次剿匪的行动中,纪晓岚甚至都没上前线,这位不知名的将军就直接给纪晓岚报了一份军功,并送抵京城。当时的纪晓岚既紧张又激动,连给家人写信时都在说: 蒙将军厚遇,开列保举,奏请开复。现虽未得廷谕,大约可沐天恩。[纪昀:《寄从兄坦居》,见贺治起、吴庆荣:《纪晓岚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第53页。] 这次,我大概是能回去了。 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纪晓岚忙来忙去都没能得到的恩典,最后却靠着一份谎报的军功得到了。最终,他成功受诏回京。这一年,纪晓岚47岁。 不过,人虽然回到了京城,但朝堂之上,却早已物是人非了。重回翰林院的纪晓岚,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在翰林院一人之下的侍读学士了,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小编修。快50岁的人了,官场生涯又重新跌回了起点。纪晓岚的心情,很绝望。这一时期的他写诗时都在说: 少年意气已萧索,伤禽宁望高飞翻。[纪昀:《题幽篁独坐图》,同上书,第58页。] 受了伤的鸟,就别想着能再展翅高飞了,我这一辈子啊,也就这样了。 可谁也没想到,当初亲手把纪晓岚送到新疆去的他的老师刘统勋,又会在三年后再一次改变纪晓岚的命运。 |
||||
上一章:四持文... | 下一章:修书毁...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