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子凭父贵地崛起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刘墉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山东诸城人。与影视剧中的草根形象不同,历史上的刘墉,其实是一个超级“官三代”。 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朝的四川布政使,四川省的二把手。他的父亲刘统勋,我们就更熟悉了,这是雍正二年(1724)的进士,在雍正朝当过皇子弘历的老师,在乾隆朝当过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四部的尚书,还当过首席军机大臣。因此,说刘墉是超级“官三代”,毫不过分。不过,刘墉虽然出身富贵,但为人并不奢侈,反而从小就清廉上进,读书学习异常刻苦。 前面讲到的纪晓岚,24岁中举,已经算出类拔萃了。那刘墉呢?22岁中举。虽然他后来考进士的过程多有波折,整整10年后才考中,但最后考出的成绩特别好。乾隆十六年(1751),32岁的刘墉以二甲第二、全国第五的成绩考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 不仅在考场上春风得意,刘墉在刚进官场时也一样顺风顺水。这一是因为刘墉自身学问好,毕竟殿试成绩全国第五;二也是因为他有个好父亲,刘墉进翰林院的那一年,翰林院的长官正是刘统勋;同时,刘墉早年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还有最重要的第三点——乾隆很欣赏他。 首先,刘墉写字写得不错。大家都知道,“章总”是非常喜欢书法字画的。其次,刘墉初入官场时,恰好是乾隆和刘统勋君臣感情升温的“蜜月期”,爱屋及乌使然,乾隆对刘墉自然也就非常偏爱了。 于是,刘墉早期在翰林院的升迁速度堪称神速。第一年,他只是一个没有品级的翰林院庶吉士。第二年,他就成了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第三年,离谱的来了:别的翰林官员干上七八年才能捞到一次的乡试主考资格,刚当了两年翰林官员的刘墉被乾隆亲自安排去当广东乡试的正考官了。又过了一年,刘墉又是连升五级,35岁就已经成了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了。 只不过,刘墉当时除了书法好之外,并没有展现出其他过人的才干。大家觉得刘墉能升官,都是因为他的老父亲,以至于刘墉晚年时自己回忆起来,也充满了自嘲之意: 以贵公子为名翰林。[李元度编纂《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六,《刘文正公事略》,岳麓书社,2008,第516页。] 而真正让人们对刘墉的看法发生改变的转机,还得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时刘墉被外放去当了安徽学政。 通常情况下,清朝各省学政的主要任务就是抓教育、和当地的读书人多打交道。可刘墉不同意,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为官一方,一定是要有所作为的。 于是,主管教育的刘墉,很快就盯上了安徽的治安问题。他发现自己身为学政,只能管控那些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人,可以对他们进行月课和岁考,来监察他们的日常行为;可一旦面对那些没参加过科举、靠花钱纳捐买取功名的监生,刘墉身为学政就没办法了。毕竟这些监生只花钱、不考试,学政根本管不着他们。又因为这些监生往往是当地乡绅出身,官府就也懒得管他们,导致这些监生经常鱼肉乡里,欺负老百姓。 刘墉看不下去了,上递奏疏: 捐纳贡监,与生员不同。责成教官约束,不足以收实效。请饬州县官,于户婚田土案内,随时稽查,举报优劣。[见《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八十七,乾隆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 我们这些学政,管监生不起作用,他们也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皇上您必须要求当地的行政官员对这些监生严加管控,方可扭转社会风气。 乾隆一看,嗯,有道理。他立刻让礼部开会,制定了一套针对监生的考察方案,然后在全国推行。 如果说在安徽学政任上的刘墉仅仅展示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自身的正义感,那三年后,刘墉在江苏当学政时,他的主政风格就十分明显了,一是公平,二是严肃。 乾隆二十四年(1759),40岁的刘墉到江苏走马上任,主管一省教育。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江苏的有钱人多,读书人也多,科考压力大,读书人心思也就比较活,各种考试作弊行为屡禁不止。刘墉到了后狠抓作弊,他的想法也很简单——搞教育,连公平都做不到,还搞什么?史书记载: 昔刘石庵公视学江苏,严肃骏厉,人多畏惮。[诸畮香辑《明斋小识》,《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21页;转引自张其凤:《刘墉家族与日照》,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第119页。] 别看影视剧中的刘墉总是嬉皮笑脸的,但历史上,早年间的刘墉是个特别严肃的人。而且刘墉不单自己严肃认真,他还受不了别人不认真。 当时的江苏吏治可能的确有些松垮,刘墉又呈上一道奏折,直接把整个江苏官场给举报了: 府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既不肯速为审断,又不欲太分皂白。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不堪。[见《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 江苏官场的这帮人,太次了,既没担当,也不作为。他们当官,底下人谁闹谁有理,地头蛇不敢管,手下的衙役不敢管;判案子也分不出对错,两边都怕得罪,一天到晚只会和稀泥。 乾隆收到刘墉的举报后,既生气,又无奈。生气的是,江苏的吏治怎么烂成这样了?无奈的是,刘墉好歹也是40多岁的人了,怎么能这么没脑子?有这么举报的吗?举报了一大堆,一没证据,二没人名,既把同事得罪光了,又没能解决问题。 乾隆没办法,最后连下了两道圣旨。第一道,他把两江总督尹继善给训了一顿,江苏这地方你到底是怎么管的?抓紧给朕写一份官情民生报告送上来;第二道是给刘墉的,乾隆先夸了夸刘墉干得不错,紧接着就把刘墉调到山西太原当知府去了——你呢,也别在江苏待着了,然后你也别总拿学政的身份去干预行政了,朕现在就给你一个知府的职位,看你到底能干出什么成绩。这一年,刘墉43岁。 首次担当父母官的刘墉非常勤奋,而且展示出了不俗的能力。史书记载: (刘墉)于吏事以勤慎著称。守太原时,清积案数十,购谷二万余石,储为府仓。[王轩等纂修《(光绪)山西通志》卷一〇四,《录一之四·名宦录四》,三晋出版社,2015,第4878页。] 政治上,他解决了当地的陈年旧案;经济上,他也储备了保本压仓的粮食。思路和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思考,什么是民心呢?在封建社会,不让老百姓饿死,百姓有了争端时能做到不拖延、不蒙骗,公正裁决,老百姓就会觉得你是个好官。因此,刘墉肯去清理积案,这一定让很多原本已经对政府不抱希望的百姓重燃了信心,而且陈年旧案往往缺少线索,刘墉能搞定,他一定是有过人的能力的。 当我们今天再翻开史书时,会发现山西本地人对刘墉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例如: (刘墉)以翰林出为太原知府,……丰裁峻整。习掌故,达政体。[王轩等纂修《(光绪)山西通志》卷一〇四,《录一之四·名宦录四》,三晋出版社,2015,第4878页。] 可就是这样如此出色的刘墉,却在太原知府的任上犯下了一个让自己险些丧命的错误。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
||||
上一章:刘墉... | 下一章:宦海浮...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