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宦海浮沉的官场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说起来,刘墉这次犯错,还真是够倒霉的。 当时的情况是:刘墉是太原知府,他手底下有个阳曲的知县,名叫段成功,这位段知县先是贪污了一大笔公款,接着又拿一笔钱贿赂了刘墉当时的顶头上司——山西巡抚和其衷。而拿人钱财的和其衷,就得与人消灾。他一边举荐段成功升官,一边又命令刘墉组织太原其他州县的官员帮着段成功补亏空。 刘墉何其刚正?他立刻就拒绝了。可这个时候,刘墉犯了个错误:他没有跟中央举报和其衷。 其实刘墉没举报的原因,今人也好理解。假如这件事落在咱们头上,你在一个地方当市长,手底下的区长贪污了,然后省长过来替这个区长说好话,那你这个市长敢向中央举报省长和区长吗?大概率是不敢的,真有什么差池,市长今后在省长手下怎么安心办事呢? 总之,为了不得罪和其衷,日后好做人,刘墉最后对这事的态度就是既不掺和,也不举报。 待事情败露之后,刑部进行司法判决,和其衷和段成功这二人,一个贪污、一个受贿,肯定都判死刑。可明明没有参与本次行动的刘墉,却因为他是段成功的直属上司,且知情不报,被刑部判了斩监候。 扶同容隐之藩司文绶、知府刘墉,应拟斩监候。[见《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五十八,乾隆三十一年四月初五日。] 这一年,刘墉47岁。 这样的判罚结果,看起来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你上司枉法,你就敢欺瞒中央?既然忠诚得不绝对,那就是绝对不忠诚。 万幸的是,刘统勋此时健在。68岁的老头,就这么一个儿子了,得法外开恩。当时连乾隆都说: 今伊父大学士刘统勋,年届七旬,止此一子。[见《清高宗实录》卷八百二十五,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刘统勋年纪大了,独刘墉一子,这事就算了。 最后,死刑改流放,但流放,也只流放了一年。转头没几年,刘墉又被乾隆任命为江宁府知府。此时,刘墉已50岁。 经此劫难后,刘墉再次出任地方官时,就更加谨慎小心、清廉自守了。其主政风格,依然既严厉又公正。史书记载: 刘文清公墉……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昭梿:《啸亭杂录》卷二,《刘文清》,中华书局,1980,第53页。] 刘墉在江宁府,名气大、官声好,而且在众人眼中是堪比包拯的好官。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民间自发地流传了许多关于刘墉清理冤狱、整顿治安的故事。特别有名的清朝说唱鼓词《刘公案》[指清代北京蒙古车王府藏说唱鼓词《刘公案》,讲述了清官刘墉决断疑案,惩办贪官、恶霸的故事。],主要讲的就是刘墉在江宁府主政时的故事。随着在江宁府知府任上的成功,刘墉此后一路高升,乾隆三十七年(1772)时官拜正三品的陕西按察使。可眼看着刘墉离巡抚的位置仅差一步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刘统勋去世了,享年75岁。这一年,54岁的刘墉在自己的事业巅峰期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孝。而守孝结束后,官场早已物是人非了。乾隆日渐老去,和珅逐渐崛起。当时的乾隆虽然念着往日和刘统勋的情分,授刘墉从二品的内阁学士,但仅仅过了一年,刘墉就被乾隆派到江苏当学政去了。相当于刘墉虽然领的是从二品官的工资,可干的却是一份自己18年前就干过的工作。 这一年的刘墉58岁了,父亲也不在了。如果再不想办法,他刘墉就算再有本事,这一辈子也大概率只能是个有名无实的内阁学士了。 于是,刘墉为了升官和获取乾隆的信任,干了一件特别臭名昭著的事情。 乾隆四十三年(1778)八月,一个月之内,刘墉连续向乾隆举报数人,并掀起了两场针对汉族文人的文字狱。一场是关于秀才殷宝山的,另一场则是关于已故文人徐述夔的。最终,在刘墉的推波助澜之下,殷宝山被流放;徐述夔则被掘墓分尸,徐家子孙,16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处死,家中女性及15岁以下的男童一律发配到功臣之家为奴。顷刻间,血流成河。 尽管有人说,检举徐、殷二人是刘墉身为江苏学政的职责所在,但这说法实在让人难以信服,也没法为刘墉洗白——他当时讨好乾隆的意图实在太过明显了。刘墉在八月份举报了徐述夔和殷宝山,紧接着十月份,刘墉就主动上奏申请要刊印乾隆的两套御制诗集,供江苏学子学习传阅。从掀起文字狱到刊印御制诗集,刘墉的这套马屁几乎拍得无缝衔接。 而当时已经68岁的乾隆,对刘墉在文字狱中所表现出的忠诚,以及对刘墉吹捧御制诗所表现出的逢迎都是非常享受的。以至于刘墉在失去父亲托举的情况下,仍然在59岁的高龄迎来了自己的官场第二春。 三四年里先后任吏部右侍郎、湖南巡抚和都察院左都御史,最终成功返京。 人是很复杂的。刘墉对百姓的好是真的,但他掀起文字狱,株连文人亲属、伤及无辜也是真的。我们既不能因为喜欢刘墉去洗白他掀起文字狱的罪恶,也不能因为两场文字狱去否定他一生的清廉自守。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他呢? |
||||
上一章:子凭父... | 下一章:刚正却...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