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高原的巅峰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在收复台湾之后,福康安可说是当时清朝军界的第一人了,而且其声名远播海外。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康安当闽浙总督时,安南国,也就是今天越南爆发内乱,崛起了一个新政权,这个新政权不但推翻了安南的旧政权,还和清朝发生了军事冲突。关键是,该政权还打赢了,俘虏了大量清军。

远在闽浙的福康安待不住了——这怎么能行?他也没想着让自己多歇歇,主动上书乾隆,表示自己想去两广,看看安南这个新政权到底是什么来头。特别巧的是,乾隆也正准备让福康安调任两广总督,去解决安南问题。福康安主动请缨的时候,乾隆的任命诏书已经在路上了。

福康安刚到两广,安南那边的新政权马上就说要议和,这仗不打了。还说安南一直对天朝上国很崇敬,安南愿意接受清王朝的册封,之前的俘虏,安南即刻释放,归还天朝。

安南这次议和也许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政治考量,但福康安本人的军事威慑力显然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不然为什么之前不议和,待福康安到两广了,立刻就议和了呢?运气好是解释不了这种事的,这就是福康安有实力的印证。

随着福康安个人威望的不断提升,周围人对他的嫉妒心也随之而起。其中,对福康安敌意最大的就是乾隆的另一位宠臣,时任军机大臣兼文华殿大学士的和珅。

乾隆五十四年(1789),和珅得到消息称:福康安居然让湖北按察使李天培用运粮船替自己买了800根名贵木材。这是典型的公器私用外加商品走私,是相当严重的罪过。于是,逮住机会的和珅立刻让自己的弟弟和琳把李天培和福康安一起举报了。

震怒之下,乾隆想严惩,没有办法把福康安轻拿轻放。于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李天培被流放,福康安呢?据记载:

着罚总督养廉三年,仍加罚公俸十年,并带革职留任。[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三十四,乾隆五十四年七月十二日。]

不过乾隆虽扣了福康安3年的养廉银和10年的基本工资,但转年就找了个理由给福康安恢复了。

不过,福康安虽然没遭受很大损失,他和乾隆之间也仍然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与亲密,可福康安跟和珅的梁子就此结下了。此后两人是十分不对付的。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福康安晚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比起福康安与和珅的矛盾,对乾隆而言更棘手的是远在西南边境的廓尔喀开始入侵西藏了。而福康安,也将就此迎来人生的巅峰之战。

廓尔喀,其实就是今天的尼泊尔。今天的尼泊尔看起来似乎很弱,但当年的廓尔喀战斗力是相当强的。史书记载:

廓尔喀贼匪,既侵占邻近部落三十余处。[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初三日。]

这证明廓尔喀军队不但久经沙场,而且武德充沛。

更关键的在于,廓尔喀和西藏的交界处坐落着喜马拉雅山脉,那一带是高原、高山气候,天气寒冷,仗打起来十分艰难。早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廓尔喀就已经入侵过一次西藏了,只不过当时的西藏部分官员实在害怕打仗,未经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允许,偷偷和廓尔喀议和了。这批人当时给廓尔喀人开的条件是:西藏自乾隆五十四年始,付给廓尔喀岁币300个元宝(合内地银1.5万两),付给三年后再议。钦差大臣巴忠到藏知悉情况后,竟也默许了。乾隆五十四年春季,廓尔喀人拿钱走人之后,巴忠上奏谎称敌人投降了。

刚过一年多,出事了。廓尔喀人又来了,说:西藏政府当初承诺先给我们三年岁币,今年的元宝呢?达赖喇嘛表示没钱,并派使者去廓尔喀谈判,欲撤回合同。纠缠了许久,廓尔喀人表示:不给钱是吧?那就打你。

大半年后,廓尔喀大兵压境,不但挺进西藏境内1000余里,还把西藏活佛所在的寺庙洗劫一空。甚至,连乾隆赐给西藏活佛的金册和灵塔上镶嵌的宝物都被摘掉了。眼见纸里包不住火了,巴忠走投无路,直接投河自杀了。

消息传到热河,乾隆震怒。这一年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章总”已经81岁了,他这辈子什么时候吃过这种亏?当即宣布要讨伐廓尔喀,而且本次出兵,不仅要收复西藏失地,还要打到廓尔喀境内,让廓尔喀人知道大清的厉害。“章总”放狠话道:

将来大兵直抵贼境,声罪致讨,贼匪自必震慑军威,乞哀吁恳。[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九十一,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朕非要打得他们求爷爷告奶奶才行。

可问题是,派谁去打呢?当时在前线的时任驻藏办事大臣的保泰见廓尔喀打进来之后,畏惧不已,甚至提议让达赖、班禅移居泰宁。让西藏的活佛移居他地,意思就是:西藏这地方咱们就别要了。乾隆破口大骂道:

保泰、雅满泰二人,不料其丧心病狂,一至于此,竟是无用之物。[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八十七,乾隆五十六年九月二十日。]

废物,都是废物!

最后,还得让福康安来解决问题。时年38岁的福康安接到命令后,当即表示:没问题,我去。

乾隆为此破天荒地给福康安安了个“大将军”衔。乾隆自登基以来,不管哪一场战争,他给前线主帅的称号都是“将军”或“经略大臣”,这次福康安征廓尔喀,乾隆第一次启用了“大将军”称号,可见“章总”要的就是一战成功。

而且,从资源配置上,我们也能看出,乾隆这次真是下了血本。他一共给福康安准备了军费1000多万两,牛羊2万余头(只),青稞7万石,以及清朝当时最精锐的士兵1.7万余人。

可即便如此,这次出征仍然远比想象的要困难。

当时清军进藏一共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条由四川入藏,从北京出发走川藏线到拉萨,路程差不多1.3万里;另一条由青海入藏,可以少走约莫4000里地。兵贵神速,这就是乾隆要求福康安从青海入藏的原因,想必乾隆是折算成平地里程来计算行军时间的,他让福康安40天内抵达拉萨。

可问题是,乾隆只考虑了地形,没有考虑气候。福康安刚动身不久,时任陕甘总督的勒保就打报告说:

青海口外,俱系草地,时值隆冬,冰雪甚大,炊爨维艰,牧饲缺乏。[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九十一,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这个季节,在青海点火做饭都费劲,急行军是会要人命的。

乾隆大为吃惊,赶紧给福康安写信道:

若实有难行之处,当即改道由四川赴藏,不可勉强。[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九十一,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福康安却表示:没问题,说从青海进,就从青海进;说40天内到,就一定40天内到。

可问题是,这一路上的高原反应实在太让人难受了。身体强壮的人,活动时需要的氧气较多,高原反应通常更严重。福康安这一众人的行军状况,按史书记载:

人行寸步即喘,头目眩晕,肌肤浮肿,冬间冷瘴,较之夏间尤甚。[见《钦定廓尔喀纪略》卷十八,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本,第2页b-3页a。]

人人都忍着不适艰难前行,条件实在艰苦,福康安本人就在这急行军的过程中病倒了。而福康安居然还因为自己病倒这事给乾隆写了一封道歉信:

臣出口时,即已冒寒患病,兹复触染瘴疠,略形困顿,而随从人等亦俱头晕气喘,未能速行,于渡木鲁乌素河后停息二日,渐就痊可。[见《钦定廓尔喀纪略》卷十八,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本,第3页a。]

福康安的意思是,自己刚出青海就得了寒症,之后又染了瘴气,身边的随从也都头晕眼花,实在走不动了,所以被迫在渡过木鲁乌素河后休息两日。这样一个平常锦衣玉食的大贵族,只歇两天就接着往前冲,不管乾隆给了福康安多少赏识和优待,福康安此番绝对对得起他姑父。

除了中间歇息的这两天之外,其余日子里,福康安每天都凌晨两三点出发,连续急行十几个小时,直到傍晚七八点才休息。最终,大军仅用了39天就抵达了拉萨。当时拉萨当地的喇嘛看到福康安都蒙了。因为福康安进藏的那条路,即便让平时长期生活在高原的藏民去走,也是要走120天以上的。

到了拉萨之后,福安康就展现出自己身为主帅成熟的一面了。福康安可称“18世纪东亚最强局地战大师”,他一定会把一切情况都弄清楚后,再动手打。

当时,福康安先在拉萨待了27天,安抚当地活佛及宗教人士的情绪,让他们帮着补充军需;同时去调查并测算了后勤粮草的储备数量、携带方式、运输路线等,以及目前西藏各地的风险程度。27天后,福康安与助手会合,出发去位于前线的日喀则,他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去勘察地形,然后调配兵种、布置兵力、设计战略战术。

也许有人会说,福康安的战前准备工作是不是有点磨叽了?好几个月就这么白白搭进去了?有时候,发动进攻命令是非常简单的,关键是如何保证进攻后取得预期的成果,这才是最考验主帅的。

这一年,身处西藏的福康安已经39岁了,作为一个未及20岁就差点死在金川前线的人,福康安太清楚,主帅的一丁点失误,可能会使无数士兵白白牺牲。因此,事先的筹备工作一定做得越严密越好。

那么,经过福康安的精心筹划,清军在战场上的发挥怎么样呢?不能更好。福康安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五月初六的雨夜宣布发起总攻,五月初七,清军就打下了敌军的擦木碉寨,取得首胜。接着,五月初八,清军分兵围攻了敌人主力军所在的济咙。五月十二日就收复了西藏的全部失地。

驻藏大臣保泰恨不得弃守的西藏,福康安用一礼拜就收复了全部失地。

更厉害的是,在乾隆的指示下,不久后,福康安正式指挥大军翻越了喜马拉雅山脉,直接袭向廓尔喀本土。而福康安在廓尔喀境内连战连捷,疯狂突进700里,眼看都要打到阳布了。但毕竟不熟悉地形,进军多日,清军也已疲惫,清军在廓尔喀的甲尔古拉山遭遇了埋伏,这也成了福康安在本次出征中的第一次战斗失利。

不过,廓尔喀人可能是在之前的军事作战中被福康安吓到了,即便赢了一场,也没敢接着打下去。毕竟谁能保证,再打下去还能不能继续打赢?能不能成功埋伏到福康安?万一没埋伏到,被福康安反手打进首都阳布,廓尔喀可就得亡国了。

于是,在甲尔古拉山一战之后,获胜一方的廓尔喀主动去找福康安投降、议和了。不但说要把廓尔喀人之前从西藏抢的东西,包括从乾隆赐给西藏活佛的金册和灵塔上摘下来的宝物在内,全部归还给大清,还说要派人去京城谢罪。福康安准其归降,达成协议,约定廓尔喀往后每隔5年去清朝朝贡。

最终,福康安就这样,以仅有一负的战绩结束了本次出征。把本来呈入侵姿态的廓尔喀直接打成了清朝的藩属国。而本次平廓尔喀的战役,也成了乾隆“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功。

而福康安本次入藏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或许不是战场上的胜利,而是政治上的改良。

福康安率大军从廓尔喀重返西藏后,他并没有选择第一时间撤离高原去歇一歇,而是选择留在西藏。他开始反思之前西藏的防务和治理问题,并最终在各种集思广益之下,给乾隆呈上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方案——《藏内善后章程》。

说它有名,是因为这个章程的名字,我们在今天的中学历史课本上也能见到。它不但明确落实了中央派去的驻藏大臣其地位与西藏活佛平等,并且明确规定西藏各级官员和喇嘛都要受驻藏大臣的制约和管辖。用一句今天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平廓战争的胜利和《藏内善后章程》的制定,极大地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格局。

之后,本就是一等公爵的福康安,又被加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在本就位极人臣的情况下,又往上升了一截。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平廓战争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乾隆就已经动了给福康安封王的念头了:

盖福康安系孝贤皇后之侄,大学士傅恒之子,如果得成巨功,或可晋封王爵。[佚名:《清史列传》卷二十六,《大臣传次编一·福康安》,中华书局,1987,第1974页。]

但乾隆又怕给福康安封王惹人非议,因为这看上去太过偏爱富察氏外戚了。的确,满洲入关以来,满人是没有异姓封王的先例的,毕竟福康安的功劳再大,他姓的也是富察,不是爱新觉罗。最终,乾隆封无可封,送了福康安家世袭的一等轻车都尉,外加三个六品顶戴。意思就是,这三个六品职位,你们家想送谁就送谁好了。

这一年,福康安39岁。按理说,在高原上折腾这么久,也累了,怎么也该让福康安回京城好好歇歇了吧?然而,在乾隆朝晚期,真是哪少了福康安都不行。

福康安刚平定廓尔喀,转年,之前那个安南新政权的国王死了,乾隆怕安南的新任国王不老实,又把福康安任命为两广总督,让他去广西震慑安南。而等福康安到两广待了一段日子,四川土司又出问题了,福康安又调任四川总督。后来,福康安出了点小差错,又被调去云贵。

只能说,这时的乾隆作为一个80多岁的老人,看着自己亲手带大的40多岁的福康安,一方面,他把福康安当成自己最亲近和倚仗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大概以为福康安会比自己多活很多年,才任意折腾后者吧。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意外突然发生了。乾隆六十年(1795),福康安42岁。这一年,贵州的苗民因为受不了官府的残酷剥削,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起义迅速扩散到了湖南、四川、贵州一带,形成了牵连三省的重大暴乱。乾隆没办法,还是得让福康安挂帅去解决叛乱。

这场平苗战争,福康安在军事上的作战指挥仍然是无可挑剔的。这一仗从乾隆六十年打到了嘉庆元年(1796),历时一年多,福康安转战三省,连战连捷。

为了奖励福康安的卓越军功,86岁的“章总”已成了太上皇,他最后还是没忍住,正式下了一道嘉奖令,将福康安的爵位由本就封顶的一等公爵再向上擢升,正式突破了宗室界限,升为贝子。

然而,不久后,一场所有人都没能料想的意外悄然而至。

嘉庆元年四月,苗疆前线阴雨连绵,瘴气四溢,军中疫情连发。据档案记载:

近来雾雨连旬,更为绵密,凡将备兵丁染患疫疬者日多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第223页。]

福康安也在此期间病倒了。起初,福康安只觉胸闷,不思饮食,未觉染病,所以没有及时医治,继续日夜奔赴在前线各处,指挥作战。直到五月初五,福康安的身体再也受不住这般折腾,腹泻不止。而后,福康安精神顿减,但不肯服药坚持工作,过了几日后卧床不起。等到医生前来诊治时,已经无力回天了。

据副将和琳的描述:

(福康安)症候忽变,坐卧不宁,头闷胸结,舌强耳聋,病势甚险。适所调医生到营,诊视脉息,据云系积劳之体,用心太过,元气早亏,兼患时疫,表散滋补,俱难为力等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第223页。]

简言之,福康安是在战场上生生将自己累成重病的。

最终,嘉庆元年五月十三日清晨,乾隆朝异姓贝子福康安于军营病逝,终年43岁。而福康安临终之前仍旧心怀战场,觉得未能及早取胜,自己愧对皇恩。他握住和琳的手,

惟云受恩深重,此次出师未能及早竟事,仰纾垂廑,实属有辜委任,涕泣不能成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第224页。]

君臣相知,福康安的一生,实无愧于乾隆几十年来的深恩厚爱。

等福康安的死讯传到京城时,86岁的乾隆“白发人送黑发人”,老泪纵横地发布了一条长长的上谕,逐字逐句地回忆着福康安征战沙场20年多来的点点滴滴:

大学士·贝子福康安秉性公忠,才猷敏练,扬历中外,懋著(着)殊勋,年当弱冠,即出师金川,著(着)有劳绩,曾赏给巴图鲁名号,特封男爵。嗣又平定石峰堡、台湾、廓尔喀等处,宣劳边徼,屡奏肤功。复节次晋封至一等忠锐嘉勇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第225页。]

在讲完过往的回忆之后,86岁的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宣布要追封福康安为郡王,好为福康安这一生的功绩画上圆满的句号:

简直纶扉,赞襄机务,……无不悉心整顿,经理得宜。此次督剿苗匪,涉历险阻,不辞劳瘁,亲带官兵,所向克捷。上年特降恩旨……晋封贝子爵衔,……乃当大功垂成之际,积劳成疾,遽尔溘逝,实深震悼。且当患病之时,犹复力疾督师,亲临前敌,实为宣劳超众,体国忘身,尤宜渥沛殊恩,用昭饰终令典。

福康安著(着)晋赠郡王职衔。[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第225页。]

并最终宣布:嘉勇郡王福康安,死后配享太庙,永享皇家香火。

“章总”在位的60年,名将辈出,尤其是傅恒、福康安父子俩,几乎无缝衔接地在军事上支撑了乾隆半个世纪,而乾隆对他们父子俩的栽培与重用,也是屡次超格的。此外,在追封福康安为郡王的同时,乾隆也追封了傅恒为郡王,父子俩一个是忠勇郡王,一个是嘉勇郡王。

富察家族没有辜负乾隆的重用,乾隆也没有辜负富察家族的付出。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双向奔赴”吧。

上一章:威震四... 下一章:多拉尔...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