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贫寒、凄苦的牧工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海兰察大约生于乾隆四年(1739),姓多拉尔。他既不是满族人,也不是汉族人,他是索伦人。清朝文献将生活在嫩江及呼伦贝尔一带的鄂温克族称为“索伦”。 同样身为乾隆朝名将,比起贵为皇亲国戚的傅恒、福康安父子,比起尚书之子阿桂,海兰察的出身可就贫苦、凄惨多了。 海兰察的父亲登图是呼伦贝尔当地一个普通兵丁,没有任何官衔,而且登图在海兰察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据史志记载,海兰察的童年生活很辛苦: (海兰察)幼为人司牧。[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115页。] 海兰察小时候以给人放牧为生,是个寄人篱下的放牛娃。 关于海兰察的童年,有一个延续至今的传说。传说,海兰察小时候其实是和母亲一起到乡下的,母子俩给一个叫金秀莲的汉人家放牛挤奶。这段母子相依为命的日子没持续多久,母亲就积劳成疾去世了。海兰察在小小年纪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他的东家金秀莲看海兰察确实太可怜了,把他介绍到城里的朱氏商号去当牧工——在城里总归会比在乡下过得好一些。 这个鄂温克族的传说,可信度如何呢?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因为史志中确有过这么一句话: (海兰察)微时,尝为流人朱姓御货车往来奉天、吉林间。[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119页。] 海兰察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的确给一个朱姓商人赶过马车。一个10岁出头的小孩儿,长年累月赶车往返于呼伦贝尔、奉天还有吉林之间,真的很不容易。而且这一路上注定是有很多危险的,不管是被人抢劫还是被动物袭击,在古代都是无法避免的。 但好在,少年时期的海兰察不但挺过了那段艰难岁月,还练就一身拈弓射箭的好武艺。史志记载: 海兰察,……生有殊力,善射,中者辄死。[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115页。] 海兰察天生力气大,射箭齐准无比。考虑到史志说他能一箭把人射死,海兰察应该从小用的是重弓重箭,因为弓箭太轻的话,射出的箭矢冲击力不够,无法让人中箭则死。 这份往返于东北和呼伦贝尔之间的送货工作,海兰察一直干到了17岁左右,才突然迎来了一次人生的转机。 乾隆二十年(1755),因为准噶尔发生了内讧,“章总”决定要把握机会,一举荡平准噶尔,便赶紧派人到呼伦贝尔征兵去了,而且点名要索伦人。因为索伦人好战、能打这件事,在满洲入关前就已经名声在外了。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海兰察被强行征召入伍,当了一名兵丁。当时17岁左右的海兰察,他连普通士兵都算不上。史书记载: 乾隆二十年,(海兰察)以库图勒从征准嘎(噶)尔。库图勒者,译言“控马奴”也。[孟定恭:《布特哈志略·人物》,《辽海丛书》第65册,第12页a。] 海兰察刚从军那会儿只是个给别人牵马的奴仆。毕竟你最穷,还父母双亡、没背景,你不当控马奴,谁当控马奴呢? 然而不久后,一个意外事件发生,海兰察用自己的武艺震撼了当时军营里所有人。 这件事发生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也就是平准战争的第三年。当时,清军已经取得这场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了。然而,就在战争收官阶段,准噶尔方面有一叫巴雅尔的贵族眼看形势不对,居然找准机会领着残兵跑了。接着,清军就漫山遍野地追。巴雅尔逃跑的时候,刚巧被当时未及20岁的海兰察堵住了。 巴雅尔一看海兰察穿的衣服——哦,只是个小兵啊!于是,巴雅尔拈弓搭箭准备一箭射死海兰察。结果,史书记载: 海兰察追及之。巴雅尔故善射,方引弓,海兰察飞矢中其肘,而颠,俘以献。[孟定恭:《布特哈志略·人物》,《辽海丛书》第65册,第12页a。] 巴雅尔也算是个射箭的好手,但与海兰察狭路相逢,巴雅尔这边弓弦还没搭好呢,就被海兰察一箭射下马,之后被生擒。 未及弱冠的海兰察,小兵擒大将,名声这不就起来了? 远在京城的乾隆收到军报后,也是龙颜大悦——准噶尔久经沙场的贵族,还不如朕的一个小兵!于是,无比开心的“章总”给海兰察连续送出了三个封赏。 第一,升官,将海兰察由“库图勒”直接升为了正五品的三等侍卫,以后就别待在军营里了,到朕的身边来;第二,赐海兰察巴图鲁封号,号“额尔克巴图鲁”,意思是雄壮的勇士;第三,“章总”下令给海兰察画像,紫光阁的功臣图,必须给海兰察也来一幅。当时在紫光阁悬挂画像的功臣中,海兰察排第46位,除了他以外的功臣全是军官。 这一年是乾隆二十二年,在挥别了他人生十七八年的风霜雨雪之后,海兰察也终于从一个呼伦贝尔的劳苦牧工、一个在军营里牵马的控马奴摇身一变,成了紫禁城里的御前侍卫。对海兰察的传奇人生而言,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
||||
上一章:多拉尔... | 下一章:恩重身...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