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恩重身轻的奔赴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海兰察对乾隆的恩遇也是非常感激的。乾隆比海兰察大了大概28岁,他们属于隔代人。对海兰察这样一个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儿来讲,如果说父母是给予他生命的恩人,那乾隆就是改变他人生的贵人,因为乾隆对海兰察,非常、非常、非常好。自乾隆二十二年海兰察被擢升为三等侍卫之后,乾隆把海兰察留在了身边整整10年。这10年之间,乾隆把海兰察的官职连升四级,从一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升到了正三品的头等侍卫。而且,清朝当时规定只有上三旗的人才能出任头等侍卫,乾隆还顺带给海兰察抬旗了,直接抬入了满洲镶黄旗。 除了升官、抬旗外,乾隆甚至专门给了海兰察世袭职位。史书记载: (海兰察)累擢头等侍卫,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一百十八·海兰察》,中华书局,1977,第10935页。] 我们今天无法准确解释乾隆为什么会对海兰察这么好,因为在那10年期间,海兰察的经历在史书上的记载可说是一片空白。我们翻遍档案等资料也只能找到两件事,一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21岁左右的海兰察曾短暂地跟随乾隆的内侄明瑞参加平回战争的收尾决战;二是海兰察担任侍卫期间的某一年,乾隆带着海兰察一起去参加木兰围猎,现场突然跑来两只老虎,海兰察在箭袋里只剩三支箭的情况下,勇猛地迎上去,“嗖”“嗖”连射两箭,直接把这两只老虎给射死了。史书记载: (海兰察)随狩木兰。二虎逸入围,海兰察囊三矢,从发二,殪之,众诧为神勇。[孟定恭:《布特哈志略·人物》,《辽海丛书》第65册,第12页a。] 可如果说乾隆对海兰察的恩遇和封赏只是出于对海兰察武艺的欣赏,就多少有些单薄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海兰察对乾隆一定有着强烈的报恩心态,以至于海兰察在自己之后参与的历次战争中,始终有一种舍生忘死的勇猛。 乾隆三十年(1765),清缅战争爆发。乾隆三十二年(1767),海兰察再一次踏上战场。那一年,他大概29岁。 等到海兰察上前线的时候,清军已经损兵折将,连续输了两年了。所以,当海兰察被派往前线时,他是非常渴望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战局的。但客观情况是,海兰察此前不是在当小兵就是在当侍卫,他是没有指挥经验的,所以他刚到缅甸时,军衔并不高。史书记载: (海兰察)以记名副都统从征缅甸。[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一百十八·海兰察》,中华书局,1977,第10935页。] 海兰察只是一个挂名的副都统,他实际的职位,应该只是一个侍卫领队。从《清实录》中记载的军报来看,海兰察在清缅战争中的实际带兵人数应该只有300人左右,非常少。 但海兰察可能想的是:人少怎么了?人少就不能打仗了吗?于是,当我们翻开史书,会发现海兰察在刚到缅甸时就打出了非常惊人战绩: 海兰察率轻骑先驱,至罕塔,遇贼,殪三人,俘七人,遂攻老官屯,馘二百;设伏,歼贼四百。[[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一百十八·海兰察》,中华书局,1977,第10935页。]] 海兰察率先头部队杀了3个人,捉了7个人,接着,海兰察小队杀光了对面200人,“馘”是指杀掉敌人后,把敌人的左耳朵割下来,拿回去报军功;最后设伏歼灭敌军400人。 当我们感慨海兰察作战英勇凶猛的时候,也要明确一个问题:他的英勇有没有改变清军当时的被动局面呢?答案是没有。 乾隆三十二年,清军是兵分两路进攻缅甸的,承担主力任务的东路军,由傅恒的亲侄子明瑞领兵指挥;海兰察所在的西路军,则由参赞大臣额勒登额(一作额尔登额)领兵。谁都没想到,额勒登额奇 无比,而且行事匪夷所思。额勒登额带着海兰察打缅甸的老官屯,一时没打下来,他担心自己被缅军包围,便带着大军直接撤了。额勒登额这一撤退,直接把明瑞和1万多清军精锐拱手送进了缅军的包围圈。时任云贵总督的鄂宁几次勒令额勒登额出兵,可额勒登额就是按兵不动。最后,海兰察急了,说:老大,你要是不想去,给我兵,我去救,行吗?史志记载: 将军明瑞北路师深入,粮尽却退,寇陷木邦,官军后路断,海兰察请往援,额尔登额不许。[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115-116页。] 但无奈的是,海兰察想去救人,额勒登额就是死活不答应。 最终,明瑞在缅军的重重包围下受伤,力战而亡。额勒登额也被暴怒的“章总”下旨凌迟处死。清军同缅甸的第三次交手再次以失败告终。 海兰察个人的勇武终究没能扭转战局。如果说清缅战争中清军第三次进攻的失败是因为西路军主将无能,那么第四次战役的失败,就是天命难违了。 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连输三场的情况下,“章总”早已经杀红了眼,选择把傅恒、阿里衮和阿桂,这些能拿出手的名将全都派往了缅甸前线。在这一回的进攻中,海兰察依然发挥出色,不管是“戛鸠江之战”还是“锡箔之役”,海兰察在战场上都能虐杀缅军。可清军最后赢了吗?还是没赢。 因为缅甸的气候实在太恶劣了,清军士兵完全不适应。到了乾隆三十四年年底的时候,军营里的士兵们严重水土不服,再加上瘟疫肆虐,大量的清军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死于瘟疫。3万多清军在年初时赶赴前线,到年底时,病死了一半多。到最后,连副将军阿里衮都病死在了军营,主帅傅恒也身染重疾,上吐下泻,难以为继。最终,在这样的一片狼藉中,清军无奈地接受了缅甸的投降请求,双方握手言和。 而一心报效乾隆的海兰察,尽管在清缅战场上到最后也没能听到清军胜利的号角,但很快就有一个新战场让他大展拳脚。 那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二平金川战场。 只不过,比起在清缅战场上那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奈,海兰察在二平金川战场上的经历,多少有些先苦后甜的意味。 当时四川的大、小金川地区再度叛乱,乾隆最开始安排了一西一南两路大军分别负责进攻。其中,承担主力任务的西路军由大学士温福指挥;负责辅助的南路军,则由阿桂指挥。这里从兵力的分配上来看,很明显,乾隆是想培养温福成为新一代军事领头人的,所以海兰察刚入川的时候,被乾隆专门安排到了温福的军营。 时年大概33岁的海兰察到了新的战场上,依然是非常争气的,他终于迎来了打响勇将之名的机会。海兰察在西路军的表现,据史志记载: (海兰察)至则夺贡噶山梁,碎策丹,掀路顶宗,覆马觉乌、摧明郭宗。[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116页。] 这些地方都是小金川难啃的要塞,结果被海兰察一个人领兵通通端了。很快,西路军就荡平了小金川。收到奏报的乾隆也很开心,正式升海兰察为军中的参赞大臣,也就是前线的军事参谋长。 然而,就在二平金川战场上的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的时候,出岔子了——海兰察的顶头上司温福开始得意忘形了。刚刚平定了小金川,旁边还有地形更复杂、难度系数要高出好几个等级的大金川要打,温福却半场就开了香槟。他觉得小金川已然搞定,大金川指日可待。温福居然整日带着人开始提前喝酒庆功。史志记载: 温福刚愎自用,谓功在旦夕,日置酒高会。[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116页。] 海兰察力劝温福说: 师老矣!当乘间以取胜,不然寇将乘我。身为大将,不此之务,而日事宴乐,非夫也![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116页。] 咱们劳师远征,好不容易取得一点成绩,正是需要出奇制胜的时候,您身为主将,如今不想着扩大战果,就待在这儿光想着吃喝玩乐,最后是要捅大娄子的! 海兰察的提醒固然是非常有道理的。可温福听完就不高兴了,拂袖而去,不搭理海兰察了。海兰察的内心一定极其崩溃。从缅甸到金川,他的军旅生涯初期,怎么遇见的都是额勒登额和温福这样的不靠谱的领导呢?不过,我们还是得佩服海兰察,不管他遇到的上司有多么不靠谱,海兰察他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处理得都是很漂亮的。就在温福每天飘飘然的时候,海兰察则继续领兵出去打扫战场,进攻一些残留的敌军碉堡。 然而,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的某天,海兰察领兵在外的时候,那场我们无比熟悉的意外发生了——木果木战役爆发,金川军突袭了温福的大本营。 海兰察在收到消息后,尽管在第一时间回援,但赶回时,木果木已经是一片狼藉了——整个西路军被敌人打散了。危急时刻,据海兰察自己的说法: 即行会同将军温福一面抚慰未离散之兵,一面收回离散之兵半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编《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第30页。] 这已经是海兰察当时能给出的最优解了。 而且,海兰察当时也真是不计前嫌,混战中,他冲进大本营,见到了温福最后一面。只可惜他们俩刚会合,金川军又拥上来了。海兰察挺身上前保护温福,结果邪门的是,冲锋在前和敌人激战的海兰察没事,躲在后面的温福反而被金川军乱枪击毙了。史书记载: 忽有贼千余,直犯温福。臣(海兰察)迎上鏖战,而温福胸左着枪殉节,贼众即入大营放火。[见《清高宗实录》卷九百三十七,乾隆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最终,大营没守住,木果木战役彻底失败。 海兰察只得带兵一路回撤,但他当时的思路依然是非常清晰的——且战且退,一边收拾残兵,一边派人去联络阿桂。最后一直退到清军的据点日隆,才算稳住了大军,没有让形势更加恶化。 木果木战役是非常凶险的一战。最后统计下来,清军在木果木战役中,无论是阵亡人数,还是物资损失,都创了乾隆执政以来单次战役损失的最高纪录,但这已经是海兰察竭力挽回的结果了。 我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海兰察,最后的西路军到底会崩盘成什么样子。在这种危难局面之中,海兰察终于等来了继乾隆之后,又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章佳·阿桂。 海兰察至此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灿烂但也是最后的阶段。 |
||||
上一章:贫寒、... | 下一章:勇冠天...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