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勇冠天下的落幕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如果说在遇见阿桂之前,海兰察的军事生涯总是有着一种个体很强、团队不行的憋屈,那么在遇到阿桂之后,海兰察才算真正展现了自己的刚猛,也真正感受到了在战场上那种淋漓尽致的爽快。 随着木果木一役的失败和温福的战死,乾隆为了挽救危局,正式任命前南路军主帅,时年57岁的老将阿桂为前线总指挥,全权负责二平金川战争的一切事务。并且,“章总”当时还在朝堂上公开表示: 只须阿桂与海兰察等会合,大局即定。[见《清高宗实录》卷九百三十七,乾隆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别看木果木战役输了,但只要阿桂和海兰察会合了,那这场战争最后赢的一定会是我们!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海兰察大概35岁。 海兰察与阿桂两个人正式见面之后,还真是一拍即合,打起仗来非常有默契。至于这对新的上下级组合为什么这么投缘,可能有三点原因。 第一,阿桂身为领导,非常有人格魅力。史书记载: 阿桂屡将大军,知人善任使。诸将有战绩,奖以数语,或赉酒食,其人辄感激效死终其身。[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十八,《列传一百五·阿桂》,中华书局,1977,第10745页。] 第二,两个人打仗的思路高度一致。阿桂打仗喜欢出奇兵,雨战、夜战、绕后偷袭等层出不穷。海兰察呢?也是一样。史书记载: 每遇战阵,兵既接,公乃敝衣布帽,骋骑绕自贼队后,观其瑕可乘者,然后集兵攻之。[昭梿:《啸亭杂录》卷九,《海超勇》,中华书局,1980,第282页。] 这二位打仗都喜欢动脑子、出奇兵。 第三,阿桂非常欣赏并信任海兰察。阿桂早在清缅战争时就跟海兰察有过接触,只不过阿桂那时候还不是总负责人。二平金川之战,阿桂当总帅了,海兰察带兵的人数一下子就涨到了8000人。对打仗历来贵精不贵多的清军而言,海兰察的部队是相当有规模的了。 最终,在阿桂的全盘指挥和海兰察的英勇作战下,二人打出了不少漂亮仗。在史书的各种记录中,海兰察都给人以神出鬼没的印象。比如,史书记载海兰察在大金川的作战情况是: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海兰察出山后,自石罅跃登,搏贼酣战;……乃还取罗博瓦前山,……四月,贼乘雾雨于山坡立两碉,海兰察率兵毁之。……(乾隆四十年)六月,自荣噶尔博山梁攻巴占寨落,……八月,取隆斯得寨三,……九月,……海兰察绕至莫鲁古上,连夺噶克底、绰尔丹诸寨,又克西里山梁并科布曲诸碉。……十二月,……海兰察冒枪石进,乘胜克索隆古、得木巴尔、们都斯诸寨。[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一百十八·海兰察》,中华书局,1977,第10937-10940页。] 海兰察这些军事行动,不需要翻译,仅看文言文就能感受到他当时在金川地区到底有多么勇武和神鬼莫测。大、小金川土司全被他打蒙了。尤其是其中一场打喇穆喇穆山碉堡的战役,更能看出海兰察的水平。该碉堡的地势高而险,清军一开始从下仰攻,打不上去。海兰察就说:没事,我带着人夜里从峭壁爬上去直接破敌就好了。史书记载: 时海兰察等,所带各兵,先于半夜月出之前,鱼贯而上。不但并无人声,并将火绳藏起。从石壁陡滑处,官兵手足攀附而进,埋伏碉旁。黎明一涌而登,……砍开碉门,跃入碉内,将贼众尽行杀死。[见《清高宗实录》卷九百六十二,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初八日。] 天蒙蒙亮,金川士兵刚一睁眼,一把大刀就在眼前劈下来了。 最终,以乾隆三十八年六月的木果木兵败为起点,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历时两年半,阿桂与海兰察彻底荡平了大、小金川。海兰察自乾隆三十二年踏上缅甸战场之后,近10年过去,他第一次感受到在战场上取得完全胜利的喜悦。这一年,他大概38岁。 胜利的喜讯传到京城之后,“章总”对海兰察的封赏又上了一个台阶,他封海兰察为一等超勇侯,还让海兰察第二次上榜紫光阁功臣。只不过比起19年前生擒巴雅尔,只排在第46位的那个小兵,如今的海兰察已经是在紫光阁高居第8位的名副其实的超勇侯爷了。 贵为一等超勇侯的海兰察,他此后的军事生涯是否就一直勇猛下去了呢?倒也没有,其中还是起了一些小的波澜。只不过,这些跟海兰察本人的关系并不大。 平定金川的5年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爆发了苏四十三反清起义。 军情如火,眼看着起义军就要打进兰州了,乾隆急调海兰察火速带着京城健锐营火器兵到甘肃平叛。海兰察还是老样子,到了前线就暴揍了苏四十三一顿。结果,仗打得好好的,乾隆可能是觉得海兰察虽然能打,但为人有些高傲,脾气太火暴,且海兰察的汉语水平一般,担心只有他一个人在前线领兵不利于军队的团结,于是“章总”准备派两人过去督军。“章总”计划派阿桂过去当主帅,然后让和珅过去当副手——捞军功。结果,当时正赶上阿桂在黄河治水,再加上阿桂腿有旧疾,走慢了一步,和珅先行抵达了甘肃,给海兰察当了一个月的上司。 这一个月可把海兰察给恶心坏了。估计海兰察又会回想起自己多年以前被额勒登额和温福支配的恐惧。史书记载: 至则海兰察等已击贼胜之,(和坤)即督诸将分四路进兵,海兰察逼贼山梁,歼其伏。[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和珅》,中华书局,1977,第10753页。] 和珅刚到的时候,海兰察本来都打赢了,结果和珅一看,说不行,要换战术。和珅刚到的时候,海兰察还是很给面子的,也是听指挥的。和珅说进攻,海兰察就进攻,窜进山中就把起义军的伏兵都消灭了。可和大人接下来的操作,属实有些辣眼睛。 和珅看伏兵被歼灭了,就下令追击。但和珅这人,好心眼没有多少,坏心眼一堆。他的行兵布阵,按记载是: 十九日和珅带领官兵打仗时,第一排系旧教土兵,第二排系绿营兵丁,第三排系驻防满兵。[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三十一,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日。] 和珅把士兵分成了三排行进,回族士兵在第一排,汉族士兵在第二排,满族士兵在最后一排。这不就是拿回族、汉族的士兵当炮灰吗?难道回族、汉族的士兵就不是人吗?仗打起来之后,回族和汉族士兵在军前溃散,原本是一场必胜局,和大人却给指挥成了送死局,大败亏输。敌人没杀多少,清军这边还死了个总兵。 这一仗打完之后,自海兰察以下,各级将军基本都不搭理和珅了。和珅下什么命令也没人听。因为和大人你的军事能力是零,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最后,还是时年65岁的老阿桂拖着病腿,好不容易到了甘肃,这才上奏乾隆,把和珅轰走了。 和珅走之后,海兰察跟阿桂这对老搭档,没多久就平定了苏四十三起义。不过当时的西北也确实不太平,甘肃的苏四十三起义刚平定,仅仅过了三年,又爆发了石峰堡起义。 这次平叛活动成了海兰察生命中又一个重要节点。因为,海兰察迎来了自己军事生涯中的一位新领导——福康安。 福康安和海兰察之间,有两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第一,福康安的年纪比海兰察小。海兰察大概出生于乾隆四年,而福康安出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他比海兰察小15岁左右。放清朝,这种年龄差,都勉强算得上两代人了;第二,二平金川的时候,海兰察是福康安的上司,现在过去了十几年,两人的位置反转,变成福康安在上、海兰察在下了。 再加上海兰察是个除了乾隆和阿桂谁也不服的火暴脾气,福康安想管住海兰察还真不容易。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佩服福康安的器量。史志记载: 福康安事海兰察甚恭。故海兰察智意发舒,得以威棱绝域。[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127页。] 虽然福康安职位更高,又是皇亲国戚,但他对海兰察始终特别恭敬。福康安很多时候都在哄着海兰察。对比这两个人的性格,一个宽宏勤谨,一个火暴勇猛,福康安的确更适合当帅,海兰察更适合为将。 最终,在福康安和海兰察的配合下,两人仅用时一个月左右就平定了石峰堡起义。然而对福康安和海兰察这对在乾隆朝后期军事领域的绝对王牌组合而言,平石峰堡这次军事行动,只能算是牛刀小试。两年后,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爆发林爽文反清起义。直到他俩赴台后才真正证明了什么叫“王炸组合”。 林爽文本身的军事指挥水平确实不俗,他带着起义军先后击败了台湾总兵柴大纪、福州将军恒瑞和闽浙总督常青三路人马,最后乾隆没办法,才调集了几万兵马,让福康安和海兰察一起到台湾去解决林爽文。 这一年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海兰察大概49岁。按理说,这时候的海兰察已是年近半百的老将了,但他打起仗来依旧生猛无比。有些猛人,一猛就是一辈子。清军登陆台湾之后还不太熟悉情况,于是,海兰察主动请缨,带着20位巴图鲁去考察地形。史书记载: 登岸后三日,(海兰察)率巴图鲁二十人至彰化八卦山察地势。[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一百十八·海兰察》,中华书局,1977,第10941页。] 海兰察带着这20位巴图鲁刚到八卦山,就发现起义军正在山上修筑防御工事。海兰察当即就决定:进攻!咱们这几位,打他们这群乌合之众足够了。起义军一看也很蒙,就这么点人也敢来?于是一拥而上,准备干掉海兰察小队。海兰察拉弯弓、射重箭,一箭一个,接连射死了好几个冲锋在前的,剩下的人一看情况不对,掉头就跑。于是,海兰察就带着20位巴图鲁漫山遍野地追杀。史书记载: 贼方于山上筑卡,海兰察跃马登,贼拥至,发箭殪数贼,余惊遁。[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一百十八·海兰察》,中华书局,1977,第10941页。] 就在海兰察拔得头筹之时,福康安也已筹划完毕,兵分几路开始攻打台湾各地。 最终,福康安和海兰察二人,十月登岸,转年正月就活捉了林爽文,平定了台湾全境。等战役胜利后,大抵年满五十的海兰察不但第三次位列紫光阁功臣,他本人的爵位也被乾隆特别褒奖,由此前的一等超勇侯升为了二等超勇公。 此时的海兰察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回首往事,他过去的这30来年,西北平准、南下征缅,战金川、平甘肃、收台湾,真可以称得上鞠躬尽瘁、戎马半生了。当年那个生活在呼伦贝尔乡下的放牛娃,此刻距离清朝为人臣子可取得的最高成就——一等公爵,只有一步之遥了。只要再打赢一场大仗,海兰察就能称得上人生圆满了。 老天终究待海兰察不薄,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侵略西藏,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场战争——平廓战争爆发。时年38岁的福康安和大概53岁的海兰察再次合作,同赴西藏。 不管是福康安还是海兰察,在面对廓尔喀军队时,都是相当谨慎的。二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初在拉萨会合,开始考察、分析地形,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才拟定了正式的作战方案:以敌人的擦木碉寨为突破口,以济咙为决战方向,突袭廓尔喀。最终,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初六的雨夜,清军正式开始行动。大概54岁的海兰察,也就此开启了自己人生最后一场巅峰之战。史书记载: 五月六日,乘夜雨,分五队,海兰察等居中,哲森保等由东西山趋贼寨,墨尔根保等绕出贼背。黎明,攻擦木山梁两石碉,克之,擒斩二百余人。[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五百二十九,《列传三百十六·属国四·廓尔喀》,中华书局,1977,第14706页。] 打下擦木碉寨之后,海兰察便马不停蹄地赶赴下一个决战地点, 进至玛噶尔辖尔甲,济咙援贼三百据山力拒,海兰察趋进,马中枪,挥军奋击,尽歼之。 一个五十好几的老将,在战场上真是拼了——马伤了也顾不上,今儿就是命不要了,也得干翻你们这群廓尔喀贼人!最后,海兰察就是这么坚韧地用自己的战斗意志,在青藏高原上硬抢下了一场胜利。 时年82岁的“章总”在京城收到海兰察马伤仍力战的消息后,吓了一大跳,当即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尊护身佛解下来,让人赶赴前线,赶紧给海兰察送过去。而且“章总”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 海兰察与贼接战,马匹受伤,幸未颠蹶。实赖上天护佑,为之额手虔谢。特赏给行幸常佩护身佛一尊,以为诸事吉祥佳兆。海兰察临阵勇往,是其素性,但身为参赞,所关甚重,以后接仗时,固当督率士卒,鼓锐直前,然究宜加意持重,不可轻于冒险,此必当谨遵训诲也。[佚名:《清史列传》卷二十五,《大臣画一传档正编二十二·海兰察》,中华书局,1987,第1914页。] 可见“章总”还是很担心海兰察出事的。毕竟乾隆自己年纪也大了,80多岁的人了,海兰察年轻时在他身边当了10年的御前侍卫,乾隆是看着海兰察一步步从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到如今成了一个征战沙场几十年的年过半百的老将。 所以,站在海兰察的视角,海兰察所想的大概是欲报君恩,才会如此舍生忘死吧。 清军当时在福康安和海兰察的带领下,仅用时5天半,就收复了西藏的全部失地。之后,他俩还带领大军,在“章总”的命令下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奔袭廓尔喀本土。最终以7战6胜的战绩,直接把廓尔喀从一个侵略者,打成了乾隆朝最后一个藩属国。乾隆的“十全武功”,就此圆满。 平廓战争胜利后,乾隆也正式将海兰察加封为一等超勇公,并宣布要将海兰察的画像第4次列于紫光阁之中。海兰察就此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有时候,一个人身上扛着事的时候,身体很强壮,似乎什么都能应付,而等脑子里那根弦松下来,整个人就突然垮了。海兰察就是这样。一个月前还在西藏和廓尔喀战场上殊死鏖战的海兰察,从前线凯旋后,刚到京城,他的腿就突然出了问题,使不上劲了。出门的时候,甚至连马都骑不了。 如此便有些尴尬了。古代官场有一惯例——武官骑马,文官坐轿。在清朝,身为武将,是没资格坐轿子的。因此,武将要是腿不行了,骑不了马了,出行是非常不方便的。乾隆听说之后,立刻下旨说:没有那么多规矩!超勇公出生入死那么多年,凭什么不能坐轿子?就让超勇公坐轿子,朕准了。 向来武臣,无乘轿之例。海兰察在军前效力多年,腿有宿疾。着格外施恩,赏令乘轿。[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二,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初四日。] 然而,自古名将难见白头。海兰察的腿不行了,乾隆还能赐轿子,可很快,海兰察便一病不起了,乾隆几次安排御医诊治,或让御医直接守在海兰察家中,但还是没能救回海兰察。最终,英勇了一辈子的海兰察,在平廓战争得胜还朝后,未及一个月就在家中病逝了,享年大概55岁。乾隆亲赐谥号——武壮。 那时,清朝还有项规定,武将死后有机会进一个荣誉至高的祠堂,叫昭忠祠。而这个祠堂,按规定只供奉战死沙场的将军,不供奉在家病逝的武官。但乾隆还是下旨,说海兰察不一样,海兰察虽没死在战场上,但他依然是最有资格进昭忠祠的。最后,终乾隆一朝,整整60年,在昭忠祠中,未战死沙场却仍得以享受香火的,只有海兰察一人。 之后,时年83岁的“章总”亲自为海兰察写了一篇长约500字的祭祀碑文,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尔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蒙古都统、一等超勇公武壮海兰察,戎行奋迹,宿卫宣劳。勇略超伦,巴图鲁早膺荣号;功牌叙职,骑都尉更予世恩。尔乃大漠扬威,将厄鲁特王巴雅尔首功一矢,金川赞画噶喇依扫穴两甄。歼螳臂于石峰,奠鲲身于台海。……顷当小丑之扰边,仍副元戍而安藏。桥通热索,埋根连七战之勋;路越雍鸦,褫魄乞同巢之命。佐威棱而树帜,维汝同同,晋高等于执桓,予将将。归歌雨雪,载车骑以迅驰;劳轸星霜,许肩舆以优养。方殷毗倚,何意沦徂。谕奠初颁,祠列昭忠。……弓矢冠虎贲之列,承我武于十全;丹青炳麟阁之勋,图汝形者四次。勇将更兼于福将,百战功名;知人方足以任人,一心驾驭。年犹未老,听鼓鼙思将帅之臣;礼亦从宜,区文武准贤良之报。歆兹奠醊,慰尔英灵,绥兹吉兆,贻尔后昆。[盛昱:《雪屐寻碑录》卷十六,《辽海丛书》第81册,第9页。] |
||||
上一章:恩重身... | 下一章:孝贤皇...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