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废而废的结局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乌喇那拉氏的人生悲剧,要从乾隆三十年(1765)讲起。

这一年“章总”55岁,乌喇那拉氏48岁,两口子正带着一众嫔妃、宗室和官员在南巡。闰二月十八日上午,两人还在一起吃早点呢。可到了晚上,突然就出事了。出什么事了呢?乾隆当时给京城的亲信捎的原话是:

皇后疯了。[见南京博物院藏《十五阿哥请安折》(两件),转引自王冕森:《清代后妃杂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第371页。]

乌喇那拉氏到底干了什么,竟会让乾隆说她疯了?目前,我们能确定的只有一件事:在那一天的下午或晚上,乌喇那拉氏把身边的宫女、太监都请出房间之后,她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把头发给剪了。按满洲旧俗,只有家里死人了,才会剪头发,继皇后剪发,相当于公开诅咒乾隆。

乾隆发现这件事的时候,乌喇那拉氏非但不认错,还和乾隆吵起来了。史书记载:

(乌喇那拉氏)乃至自行剪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六十六,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九日。]

这事确实邪门。别说我们今天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乌喇那拉氏为什么会突然剪头发,连“章总”自己都不明白乌喇那拉氏为什么会这样。以至于他当时能想到的唯一理由就是继皇后疯了。

接下来,乾隆立刻安排了两件事。第一,乌喇那拉氏剪了头发,第二天肯定不能见人了,所以当天晚上,乾隆就安排乌喇那拉氏回京去;第二,乾隆要求京中的亲信太监把乌喇那拉氏住过的地方给翻个底朝天,找找有无邪祟之物。

他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太监名)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见南京博物院藏《十五阿哥请安折》(两件),转引自王冕森:《清代后妃杂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第371页。]

通过乾隆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乌喇那拉氏断发之后,肯定表现出了对乾隆的怨气,并且在争吵时大概率把乾隆骂了个狗血淋头,才会让乾隆说出“他平日恨我必深”这种话。甚至让乾隆担心有没有“邪道踪迹”,他忧虑乌喇那拉氏除了剪头发诅咒以外,还想用其他方式魇镇自己。从事后的情况看,乌喇那拉氏应该是没有魇镇乾隆的,否则乾隆不可能保留她的皇后封号。

目前为止,乾隆本人大概率处于蒙圈状态。毕竟他长这么大,从保送夺嫡到登基称帝,几十年来,谁敢这样对他?更让乾隆痛苦的在于,他是个好面子的人,当天晚上他把乌喇那拉氏送走之后,第二天人们很快就发现皇后不见了。于是谣言四起,传得到处都是。谣言的传播速度夸张到什么程度了呢?

举个例子。

乾隆四十一年(1776),这事都过去10多年了。继皇后这事又被一个叫严譄的人给翻出来了。这个严譄是一个山西的小官,他出于好意传递奏折给一朝廷大员,请其代奏给乾隆。其中一条是劝乾隆立后,然而,在提到继皇后的优点时,严譄说了这样一句话:

纳皇后(乌喇那拉氏)贤美节烈,多蒙宠爱。见皇上年过五旬,国事纷繁,若仍如前宠幸,恐非善养圣体,是以故加挺触、轻生。[尹耕云:《清代文字狱档(三)》《严譄私拟奏折请立正宫案》,第2页b。]

这位老哥说:当初乌喇那拉氏和乾隆吵架,是因为乾隆的夜生活过于“丰富”,她怕乾隆年纪大了玩出事,才和乾隆吵起来的。

什么?!把他给朕抓起来,审!这些话,他到底是从哪里听来的?!

审出来的东西真了不得。令乾隆郁闷的是,严譄在供词里交代:

(乾隆)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时在山西本籍即闻得有此事。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尹耕云:《清代文字狱档(三)》《严譄私拟奏折请立正宫案》,第6页b。]

乾隆在杭州和媳妇关着房门吵了一架,然后不到一年,连远在山西的人都听说了,并且选择了最博人眼球的版本进行广泛宣传。

乌喇那拉氏因为乾隆要立一个妃子和乾隆闹翻,这个理由是不太成立的。道理很简单,第一,乌喇那拉氏就不是善妒的人,当年册封她为皇贵妃时,乾隆和钮祜禄氏共同表示乌喇那拉氏为人“端庄惠下”,她是非常有容人之量的;第二,更关键的在于,乌喇那拉氏20多岁的时候都没有因为争风吃醋闹出过丑闻,怎么可能当皇后多年、有皇子了,却在自己奔五十的时候因为乾隆要立某位妃子,就气得自己把头发剪了呢?

所以,乌喇那拉氏剪头发的原因肯定跟别的女的没多大关系。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不管遇到什么事,乌喇那拉氏都犯不上把头发剪了来诅咒乾隆。因为她把头发一剪,不但把自己糟践了,她自己的亲生儿子——皇十二子永璂也被糟践了。

不过诡异的是,从事后看,永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母亲乌喇那拉氏断发事件的影响,比如死后没有爵位,在嘉庆年间才追封贝勒等。但其实,永璂本人生前并没有被乾隆过于区别对待。后来乾隆让永璂编书时,还夸过永璂:

汝所进书甚好。……汝所作之书亦甚费心矣。[永璂:《日课诗稿(三)》诗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本,第25页b。]

这都是宽慰永璂的话。

乌喇那拉氏剪发诅咒乾隆是真的,她多半真骂过乾隆;但“章总”此后没有废除掉她的皇后名号、没有冷落或打压永璂,也都是真的。

于是,当一切都无法从合理的角度解释清楚时,那个唯一的、不大可能的理由,有可能就是真正的原因——乌喇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那天,她因为某些刺激突然疯了。

所以,乾隆一方面知道了乌喇那拉氏对自己有怨气,想诅咒自己;而另一方面又意识到,乌喇那拉氏可能是真受了什么委屈才疯了的,所以,乌喇那拉氏虽“大不敬”,乾隆亦选择保留了乌喇那拉氏的皇后名号,且有心安慰永璂。

只不过,乌喇那拉氏到底受了什么委屈,又或者到底是因为什么才疯,这就成了一个谜团。摆在乌喇那拉氏眼前的问题是,乾隆会如何面对一个剪了头发,形象不堪,又对自己有怨气、会胡说八道的疯皇后呢?答案就是两个字:幽禁。

乌喇那拉氏本来贵为皇后,身边应该是有10名宫女伺候的,但乌喇那拉氏一回京,10个宫女就全被乾隆撤了,换成了两个新人。乾隆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既要派人盯着乌喇那拉氏,又不能让太多人接触到她。

在幽禁之余,乾隆对乌喇那拉氏肯定也是有怨恨的。道理很简单,乌喇那拉氏的疯话都能让乾隆感受到“他平日恨我必深”,可见乌喇那拉氏说的话一定是极其难听的。与此同时,没有人会喜欢讨厌自己的人。

所以,乾隆一回京就把自己给乌喇那拉氏的所有册宝都收回了。之后,在乌喇那拉氏被幽禁的日子里,乾隆满脑子想的都是该如何把这件事冷处理。

他既不想别人见到乌喇那拉氏,也不希望有人讨论乌喇那拉氏。当时的刑部侍郎觉罗阿永阿十分不开眼,他曾想替乌喇那拉氏说话,直接被乾隆流放到黑龙江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官员敢为继皇后求情了。

而乌喇那拉氏,也就这样被乾隆幽禁在冰冷的深宫中,一年多以后病逝,终年49岁。

我们之所以说乌喇那拉氏的人生是个悲剧,在于乾隆对她的处理极其冷酷。乌喇那拉氏去世时,明明还有着皇后的名号,但乾隆却说她犯了错,丧礼只能按皇贵妃的标准办,并且乾隆还绕过了礼部下令,不允许政府官员来操办乌喇那拉氏的丧礼,最后由皇家内务府将这场丧礼草草办了。最后,把乌喇那拉氏的棺椁往之前去世的纯惠皇贵妃的陵寝里一塞,就完事了。

此后,乾隆更是既不允许礼部安排祭祀,也不允许官员商讨乌喇那拉氏的谥号。所以我们今天提到乌喇那拉氏时,都只能叫她一声继皇后,而不能像富察氏一样有“孝贤皇后”的称呼。

到最后,我们只能说,乌喇那拉氏疑似突然疯掉,不管是对她自己而言,还是对乾隆而言,都是一场悲剧。

尽管乾隆竭力地冷处理了,可乌喇那拉氏毕竟是皇后,从官场到民间,从国内到国外,到处都在传继皇后断发一事。传出了无数谣言,什么版本都有。什么“乾隆喜新厌旧”,什么“乌喇那拉氏监守自盗”……说什么的都有。最后,连乾隆都不得不承认:

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闻。[见《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六十五,乾隆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乌喇那拉氏去世10多年后,人们还在谈论这件事,乾隆终于崩溃了。他开始像父亲雍正写《大义觉迷录》时一样,对人们赌咒发誓:

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六十六,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九日。]

朕敢对老天、对祖宗发誓,乌喇那拉氏的事,朕对自己的处理问心无愧,你们爱说啥就说啥吧!

乾隆可能还觉得自己很冤——她都剪头发咒朕死了,朕还给她留着皇后的名号,你们还想怎么样啊?

不过到最后,我们还是要说,乾隆对乌喇那拉氏,肯定是有一些感情的,不然他不可能在富察氏死后主动选择了乌喇那拉氏;而乌喇那拉氏跟着乾隆也一定是受了委屈的,除了她刚当上皇贵妃又升皇后的那几年,乾隆隔三岔五地“公开”追念富察氏恶心人之外,她在晚年一定遇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才会突然疯了。因为她的儿子永璂从小到大都挺优秀的,如果不是特别难以想象的事情,一位母亲不可能不顾儿子的前程,选择诅咒皇帝以发泄。

假如人死后真有灵魂的话,乌喇那拉氏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会不会后悔呢?假如她有选择的权力,她还会愿意在17岁时嫁给弘历,并经历后来的一切吗?又或者说,假如她最后真的疯了,而人疯了的那一刻,其实就是灵魂出窍的那一刻,她的灵魂又会怎么看待那个因崩溃选择断发且胡言乱语,最后被打入冷宫的自己呢?

而乾隆,不管之后他再怎么问心无愧,他最后对乌喇那拉氏的冷处理,仍然是太过无情的。

上一章:“白月光... 下一章:孝仪皇...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