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色列、巴勒斯坦 所罗门石柱千年一叹 作者:余秋雨 |
||||
从埃及到以色列确实不容易,我们在两国边关办手续,整整折腾了六个小时。倒也没有任何怨言,因为这是“出埃及”,如果轻而易举,反而觉得失重。 从荒凉的西奈半岛进人以色列,实在是对比强烈。埃拉特(Eilat)不仅美丽,而且现代,让人不敢相信自己刚刚从“海已枯而石未烂”的地方走出。 以色列的国土像一把锥子,埃拉特正好在锥子的顶端。经昨天晚上一觉酣睡,今天一早就匆忙北上,目标是将近三百公里外的耶路撒冷。但是,上路不久就停下了,因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叫做“所罗门石柱”的所在。 所罗门(David Solomon)这个名字对我很有吸引力,他是犹太民族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英雄大卫的小儿子。所罗门继承大卫统治希伯来王国,开创了犹太民族百世回味的黄金时代。那么,他的“石柱”是怎么回事? 走近一看,原来是所罗门时代的一个铜矿。铜矿正面山崖上,有几个天然岩柱。 我吃力地爬上岩柱边的陡坡向下俯瞰,一张幽远的历史年表在眼前翻卷。我想:犹太人也真是太不容易了。所罗门王朝辉煌于公元前十世纪,离现在已经足足有三千年了;如果再往前追索,希伯来人在亚伯拉罕(Abraham)的带领下从美索不达米亚迁居阿拉伯沙漠,创造早期犹太文明,已经是三千八百年前的事了。连我们前几天提起过的摩西带领部属出埃及,也已有三千三百年。这也就是说,犹太人在公元十世纪之前,花了一千年左右的时间,已经把自己的故事演绎得非常壮丽。这故事里有感人的精神、决绝的举动和奢华的建设,绝不比世界上其他早期文明逊色。 他们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为了民族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不管走再远的路,只要落脚,就能快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哪一天发现这种生态中还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弃,再一次选择流浪。 但是,真不知道命运为什么对这个民族如此不公,居然有那么多巨大的灾祸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 我脚下,所罗门时代的繁华安然长眠,伟大的英雄们不知道自己身后居然会发生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公元前六世纪犹太王国遭巴比伦洗劫,数万人被押往巴比伦,成为历史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巴比伦之囚; 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罗马人一次次攻陷耶路撒冷,犹太人不分男女老幼宁肯集体自杀也不投降,剩下的只能逃亡异乡。但几乎到任何一个地方都遭到迫害,即便在罗马灭亡后的中世纪,犹太人的处境仍然骇人听闻; 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希特勒还在欧洲杀戮了六百万犹太人,仅奥斯维辛集中营在一九四三年就处死了二百五十万犹太人。这一血淋淋的史实,终于撼动了现代人的良知。 犹太人屡遭迫害的原因很多,但后来他们明白,没有祖国是一个重要因素。以色列是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多少血火情仇都在这里浓缩。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心头的一个大问题:人类,为什么如此对同类过不去? 犹太民族不大,但由于灾难和流浪,他们的身影远远超过了那些安居乐业的人群。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隐隐听到他们的歌声: 啊,耶路撒冷! 要是我忘了你, 愿我的双手枯萎,不再弹琴; 要是我忘了你, 愿我的舌头僵硬,不再歌吟! 在全球的反犹狂潮中,倒是我们中国人表现出了一种貌似木讷的宽容和善良。从宋代朝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上海,都善待了犹太流浪者。结果,希伯来文融入了河南方言,又融入了上海口音,由黄河、长江负载着,流入大海,去呼唤遥远的亲人。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四日上午,从埃拉特前往耶路撒冷 |
||||
上一章:海已枯... | 下一章:向谁争夺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