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已枯而石未烂

千年一叹  作者:余秋雨

在宗教的磨练期,荒凉是一个必需条件。在希伯来的宗教文化史上,有一个《出埃及记》的记载,说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在埃及逃荒的希伯来人不甘心被奴役而出走的壮举。他们在摩西的带领下渡红海出埃及,来到的就是西奈半岛。

他们为了自立而选择荒漠,在西奈沙漠里整整流浪了四十年。最后来到西奈山下落脚,耶和华在那里授予摩西十条戒律,于是犹太教正式诞生。这说起来,也是三千多年前的事了。

再往后推一千多年,公元二世纪,各地的基督教徒为了逃避朝廷迫害也聚集到西奈山下,在这难于生存的环境中,淬炼信仰。

西奈山荒凉到什么程度?

好像被猛烈的海啸冲刷过,什么都没有了,包括海水,只剩下石天石地。或者,根本不是什么海啸,它原来就是海底,而海水不知突然到哪里去了。

我觉得眼前的景象只能用这样一家话来概括:海已枯石未烂。

圣卡瑟琳修道院是非去不可的。它静静地安踞在西奈山的万丈峭壁下,近似一个石砌的小城堡。门道很小,有两层铁钉裹皮的门。一进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紧凑而神圣的小天地。

教堂的门是公元六世纪的原物,没有动过。从教堂出来一拐,又看到了摩西坐过的井台和他与耶和华谈话的地方。与世界上其他教堂和修道院不同的是,这里处处直现出一千多年前的原始,歪斜而坚牢,简陋而光滑。

公元三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一位十六岁的贵族女儿信奉基督,当时的罗马总督逼她改信罗马拜神教,还派来五十位学者与她辩论。结果,五十位学者全部被她说服,皈依了基督,连总督的妻子也追随了她。总督大怒,将她杀害,这位殉教的少女就叫卡瑟琳。世界上以她名字命名的教堂和修道院有好几座,而我们现在进人的这一座,公认为最老,也最有地位。

修道院里还有一个仅次于梵蒂闻的基督教真本图书馆。它曾经拥有一部公元四世纪的羊皮卷本《圣经》,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十九世纪曾被一名德国学者借去,没想到这名学者四年后就把它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获利十万英镑。我对文化盗贼分外敏感,觉得这个名为学者的人实在不是东西,估计他为了掩盖自己的劣迹还会对修道院进行诬陷。修道院身处荒远,无以发言,只把他当年写的那张借据保留着,直到永远。

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然。

任何一个光明正大的宗教都拒绝卑劣,因此宗教和宗教之间必有对话的可能。这个修道院不仅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遗迹,也保留着伊斯兰教的圆顶,几乎是一个小小的耶路撒冷。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三日,上午在西奈半岛,下午赴以色列,夜宿埃拉特(Eilat)的Marinaclub旅馆

上一章:蚀骨的冷 下一章:所罗门...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