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大道与苏莱曼圣山

失落的卫星  作者:刘子超

1

我不时想起阿丽莎的警告:不要去奥什。她自己从没去过奥什。我在比什凯克认识的朋友也没人去过。

“为什么要去奥什呢?”每当谈到我接下来的旅程,对方都会不解地问。搞得我也想不失天真地反问:“为什么不能去奥什呢?”

作为旅行者,想去任何地方都是自然之事,为什么奥什是个例外?对于想通过陆路前往塔吉克斯坦的我来说,奥什又是必经之地,不得不去。

不过,我也多少能够理解比什凯克人的不解:天山脚下的比什凯克,居民是吉尔吉斯人,周围是典型的游牧文明带;而南部费尔干纳山谷中的奥什,长久以来就是乌兹别克人的天下,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带。

苏联时代,斯大林富有创意地将费尔干纳山谷一分为三,给了三个新成立的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由此播下了日后冲突的种子。1990年和2010年,奥什地区两次发生吉尔吉斯人与乌兹别克人的族群冲突,导致数百人丧生。当族群利益与政治算计纠缠在一起,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无怪乎人们说,在吉尔吉斯斯坦,一切政治上的冲突,本质都是南北势力的冲突。

话虽如此,当我打听到首都比什凯克与第二大城市奥什之间,没有公共交通(除了飞机),只能拼黑车时,还是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我还打听到,拼黑车的地点有两个:一个在大巴扎附近,另一个位于邓小平大道。后者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邓小平大道?

一大早我就拖着行李,打车前往邓小平大道。它在比什凯克的西郊,是楚河大道(过去叫“列宁大道”)的延长线。当列宁将道路拱手让给邓小平后,周围却愈加荒凉——眼前完全是一片社会主义大郊区的景象。

在一家车行前,一群黑车司机正在揽客。我刚打开出租车的后备箱,就有几个人围上来,抢夺我手中的行李,要往自己的车上搬。他们全都皮肤黝黑,留着胡子,头发乱糟糟的。他们的车全都是饱经沧桑的四驱越野——日本人淘汰下来的。在一番拉扯和讨价还价后,我锁定一辆帕杰罗的副驾驶位,价格是一千二百索姆,相当于人民币一百二十元。

司机会说几句中文,也不知是跟谁学的。

我问他会说什么。

“操他妈!滚犊子!打洞吗?”

“就这些?”

“还会数数:一二三四五……”

我们又凑足四名乘客:一位是有肚腩的老大爷,一位是精瘦的中年眼镜男,一位是结婚不久的少妇,另一位是她戴着头巾的母亲。我们穿过烈日下的小镇卡拉-巴尔塔,随后一路向南,崎岖的公路伸向海拔三千五百八十六米的阿苏山口。

在到达山口之前,我们需要穿过一条二点六公里长的隧道。隧道里没有照明,一片漆黑,弥漫着重型卡车的尾气。几个外国骑行者不知所措地停在隧道口,希望有车把他们载过去。这些骑行者也是去奥什的。他们要么从奥什进入帕米尔高原,要么通过伊尔克什坦山口前往喀什。

穿过隧道后,眼前豁然开朗。苏萨梅尔盆地像沙盘一样呈现在面前,远处是苏萨梅尔雪山白色的雪顶。公路像一条灰色的带子,起伏的高山牧场上散落着棕色马群和白色蒙古包。俄国地理学家伊凡·莫希凯托夫形容这里是“银色中的一块绿宝石”。苏联时代,这里有大片集体农场,每年夏天放养着四百万只牲畜,如今畜群的规模仅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这使得苏萨梅尔盆地成为吉尔吉斯斯坦最偏远也最贫穷的地区。

一些牧民在路边摆起小摊,贩卖奶疙瘩和马奶酒,一幅游牧市集的景象。我们在这里停车休息。小媳妇站在路旁,对着雪山自拍。精瘦男子给了司机两支烟。司机点燃一支,把另一支插在耳朵上。他穿着拖鞋,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有肚腩的老大爷买了一袋奶疙瘩,嘎嘣嘎嘣地嚼着。

再次上路后,我在路边看到一座红色的玛纳斯雕像。在这里,一条道路分叉出去,穿过荒凉的奥特梅克山口,直抵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城市塔拉斯——传说中英雄玛纳斯的安息之地。

那里也是“怛罗斯之战”发生的地方。751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两大帝国——阿拉伯与唐朝——在塔拉兹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唐军大败。随后,唐朝又爆发安史之乱,元气大伤,从此彻底退出中亚舞台。我决定再找时间,去哈萨克斯坦一侧的塔拉兹[吉尔吉斯斯坦一侧叫“塔拉斯”(Talas),哈萨克斯坦一侧叫“塔拉兹”(Talaz)。两地原先联系紧密,常有经济来往;苏联解体后,两国实行严格的边境管制,两地关系大不如前。]游历一番。

翻过另一座山口后,宛如一片蓝色湖泊的托克托古尔水库出现在道路右侧。这是中亚地区唯一的常年性水库,五座水电站几乎要为吉尔吉斯斯坦供应全部电力,而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则要依靠这座水库灌溉棉田。

矛盾也由此产生: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希望夏季放水以便灌溉,而吉尔吉斯斯坦想在冬天放水以便发电。苏联时代,统一的官僚体系尚可命令吉尔吉斯人夏天放水,再从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那里换取油气发电。苏联解体后,这项资源交换协议也寿终正寝。吉尔吉斯人认为,水和油气同样是一种商品,应该付费;乌兹别克人则宣称,水是免费的福利,下游国家无需付款。吉尔吉斯人与乌兹别克人的关系原本就十分微妙,如今围绕放水问题更是险些动手。“托克托古尔”原本是一位吉尔吉斯诗人的名字,如今却成为难题的代名词。

绕过托克托古尔水库后,我们终于冲出天山余脉,进入费尔干纳山谷。突然之间,几乎没感觉到过渡,眼前的风景由游牧文明变成农耕文明。道路两侧突然出现农田,大朵的向日葵在阳光下怒放,气温也比山区高出不少。

我们经过一座不知名的小镇,路边全是卖西瓜和哈密瓜的乌兹别克农民。司机在路边停下,乘客们纷纷下车买瓜。除了我,几乎每个人都买了四五只大西瓜——看来西瓜是此地特产。乌兹别克瓜农在树下支起吊床,优哉游哉地纳凉。吊床不远处就是一道长长的铁丝网——那是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分界线。

车内的每个角落都塞满大西瓜,我不得不像猴子一样地蹲坐在副驾驶上。为了绕过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土,我们还得兜上一个大圈子,多走上百公里。司机一边抽烟提神,一边把音响开大。等到达贾拉拉巴德时,我们已经开了将近十个小时。

黄昏就要降临,城内响起清真寺的宣礼声。那个男性咏叹调,令周围充满静穆的气氛。我们在郊区的一家餐馆吃饭,脱掉鞋子,坐在铺着地毯的木榻上。烧烤摊上飘出诱人的香气,但出于谨慎,我只点了一碗拉条子。饭后,我们准备各自付账。

“还有茶水钱,谁来付?”戴头巾的服务员用吉尔吉斯语问。

“让他付。”那个有肚腩的老大爷一边剔牙,一边使了个眼色。

我听懂了,但没有争辩。两壶茶水不过几块钱而已。

夜色像一条大毯子,慢慢盖住外面的世界。或许是这个原因,越靠近奥什,我就越感到萧瑟。司机将车上的人逐一送回家中。他们都住在奥什郊外的村子里。每家都是乌兹别克式的黄泥院落。车一停下来,就有成群的儿女出来迎接。肥胖的妻子穿着长袍,托着一块馕,走到每个人面前。作为礼仪,我必须掰一块馕吃掉,然后表示感谢。每到一家,孩子们就欢声笑语地抱走车内的大西瓜。院子里点着昏黄的灯火,映着村中清真寺尖顶上的弯月。更广阔的世界,是一片沉沉的深蓝色。

最后,车里只剩下我和司机。他说就把我放在这里。我说还没到奥什。

“奥什在哪儿?”他故意试探我。

“往那边再走五公里。”

最终,在奥什巴扎附近的停车场,司机把我放了下来。周围仿佛被遗弃的样子。除了我们之外,也没有别的车辆。我下车,拿出行李,递给司机一千二百索姆。

“不对,一千六。”他用中文说。

“说好的一千二。”

“一千六!”

“一千二!”

“操他妈!”

“滚犊子!”

“好吧,一千二!”

他接过钱,哼着小调:“我去打洞,你去不去?”

“祝你玩得开心!”

巴扎旁边,是一条奔流的小河。相对于河道的宽度,它的声音显得有点过大。我拖着行李,跨过小桥,走在照明匮乏的列宁大道上。苏莱曼山的巨大阴影像一只黑暗中的骆驼,俯卧在城市中央。

我住进一家刚开业不久的青年旅馆。它就在苏莱曼山对面的巷子里。

2

除了我之外,旅馆房间里只有一个人——一个金发男子。他好像病了,蜷缩在床上,面朝墙壁,一动不动。床下是一个打开的行李包,衣服摊了一地,包上挂着一顶西部牛仔帽。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起来,发现金发男子依然保持着一动不动的睡姿。我走到厨房,一个戴头巾的吉尔吉斯姑娘为我做了早餐:烤馕、果酱、煎蛋、红茶。吃完早餐,我步行前往苏莱曼山。

此前,我对奥什的全部印象,都来自一部叫作《苏莱曼山》的吉尔吉斯电影。主人公是一位四十五岁的卡车司机,他与妻子和情人一起生活在卡车上。妻子是萨满巫师,忍受着丈夫的自私与暴力。为了挽救这段感情,她宣称自己从孤儿院里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卡车司机非常兴奋,但这也让怀孕的情人感到沮丧。这位“中亚渣男”徘徊在两个女人之间,还要面对陌生的“儿子”。后来,妻子不慎从苏莱曼山上坠落,卡车司机也赶走了情人,只留下那个并无血亲的“儿子”,成为情感的羁绊。

苏莱曼山以穆斯林先知的名字命名,具有神圣的意味。对中亚的穆斯林来说,苏莱曼山是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圣地之一。苏莱曼的五座山峰上有八个神圣的洞穴,不同时代的圣徒曾在这些洞穴中苦修,人们甚至相信先知穆罕默德也在这里祈祷过。上山路旁的灌木丛上,系着朝圣者的布条,那是祈求好运用的,同样是伊斯兰教的传统。

苏莱曼山并不算高,周围也没有其他山脉,好像平地上突兀地隆起了五个山包。我买了价格微不足道的门票走进去,沿着发卡一般别在山体上的石阶往上爬。朝圣的人群早已将石阶踩得十分光滑。我不时遇到穿着长袍的乌兹别克大妈,为了神圣的目的,呼哧带喘地攀登着。

山顶只有篮球场大小,但可以俯瞰整个奥什。这座城市没什么高大的建筑,到处是平铺的小巷。山势较为平缓的山坡上,遍布着数量惊人的墓地,人人都想把自己的骨头埋葬在这座圣山附近。墓地一直绵延到山脚,那里坐落着一座银色的苏莱曼清真寺,壮丽得如同海市蜃楼。天际线的尽头处是帕米尔高原的雪山,令人生畏又充满诱惑,那是我最终想要抵达的地方。

朝圣者们汗流浃背地爬上山顶,大都是为了进入一个小小的洞穴。1496年,少年巴布尔在这个洞穴中闭关沉思。巴布尔生于安集延,是帖木儿的后裔。被乌兹别克人赶出费尔干纳山谷后,他在中亚和阿富汗四处征战,后来游荡到印度次大陆,建立起统治印度数世纪的莫卧儿王朝。

可是,即便征服了印度,巴布尔依然怀念奥什。在《巴布尔回忆录》里,他写到奥什的渠水奔腾,写到处处盛开的郁金香和玫瑰。苏莱曼山下有一座清真寺,外面的草地阴凉喜人。常有当地的无赖打开渠口,把毫无戒心的纳凉人冲个落汤鸡。巴布尔写道:“在费尔干纳地区,就气候和景致而言,没有其他城镇能与奥什媲美。”

巴布尔的洞穴门口铺着地毯,散落着几双鞋子。我脱了鞋走进去,看到一位中年毛拉正带着五个少女祈祷。少女中有三个是吉尔吉斯人,两个是乌兹别克人。我坐到她们对面,打量着洞穴内部。洞穴已经不是巴布尔时代的样子。它很新,很规整,铺着整齐的砖石,像一个建在洞内的小型清真寺。毛拉的祈祷声,回荡在狭小的空间里。少女们看着我,面露狐疑之色。我终于感到了自己的僭越,于是起身退了出去。

巴布尔洞穴后面,有一条下山小路。几个年轻的当地女子正排队从一个光滑的石头斜坡上溜下去。两个穿着长袍的乌兹别克大妈驻足观看,带着旁观者的热情。看到我停步不前,一个大妈过来和我攀谈。她用手比划着“大肚子”,又指指这些年轻女子。我终于搞懂,这些年轻女人都是在等待生育的新妇。按照当地习俗,如果一个女人在斜坡上溜下去七次,她就会生下强壮的孩子。见我恍然大悟,乌兹别克大妈笑起来,露出亮闪闪的金牙。年轻时,她大概也这样溜下去过。

我又路过数个小洞穴或者石间的裂缝。朝圣者们把肘部、手臂甚至脑袋,放进这些早已磨平的石头凹槽里。据说,这些裂缝各具神力,可以治疗身体不同部位的疾病。所有这一切,共同构筑了苏莱曼山的神圣。

3

回到旅馆,金发男子刚刚起床,正光着膀子坐在床沿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说,他叫维克多,奥地利人。

“奥地利哪里?”

“一个小地方——菲拉赫。你肯定没听说过。”

维克多告诉我,他已经在床上躺了一周,思考问题。

“思考什么?”

“思考该做什么。”

我没说话。

“昨天我去吃了个抓饭,非常好的抓饭,但吃完了恶心。所以又在床上躺了一整天。”

“一个人在中亚旅行?”

“当然。”

“大学生?”

“剑桥大学。”

“听说过。”

“你去过俄国吗?”维克多突然问,“俄国妞很漂亮,是不是?”

“还可以。你喜欢俄国妞?”

“没有,没有。我还没去过,很想去一次。”维克多说,“西伯利亚大铁路很酷,是不是?”

“还不错。”

“风景很棒,是不是?”

“几千公里的白桦林。”

他试着在脑海中想象了一下。这时,门开了,一个胖乎乎的栗色头发的姑娘探进半个身子。

“维克多,你准备好了吗?”

“我还要收拾东西。”

“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之后我约了那个司机,带我去看核桃树林。”

“那你可以先走。”

“我还以为你也想去看核桃树林。”

“我是想去,但我需要时间收拾东西。”“大概需要多久?”

“不知道,也许很快。”

“那我要不要等你吃饭?”

“不用了,昨天的抓饭让我恶心到现在。”

“那我自己去吃了?”

“如果你回来,发现我不在,不用等我。”

“你昨天说你想去看核桃树林的。”

“我想再考虑一下。”

“好……”姑娘听起来有点失望。

我出门,冒着烈日,往奥什大巴扎的方向走。大巴扎位于市中心,横跨阿克布拉河两岸。河西岸有一排传统茶馆,在闲适的氛围中供应茶水、拉条子和抓饭。我点了抓饭,因为费尔干纳的抓饭远近闻名。

奥什的抓饭果然没有令我失望。米饭上撒着羊肉碎和鹰嘴豆,配以新鲜的番茄洋葱沙拉,非常可口。我正吃着,那个栗色头发的姑娘也走了进来。她看到我,点了下头。过一会儿,她端着一盘抓饭坐了过来。她是比利时人,在奥什已经住了半个月。这是她第三次来吉尔吉斯斯坦旅行。出于某种原由,她对这个国家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她还没去过中亚其他国家,每次都在吉尔吉斯斯坦待上几个月。

“这里的人特别善良。”她环顾着四周。

“你和维克多早就认识吗?”

“不,我们在旅馆里碰上的。维克多啊,生活太邋遢了!”说这话时,她笑起来,眼神充满柔情,好像母亲在外人面前责备孩子,其实语气中并无一丝责备的成分。

“你们要去的核桃树林在哪儿?”

“离奥什大概五六十公里。对了,我应该给司机打个电话,把时间往后推一个小时。不然维克多肯定赶不上。”她放下勺子,开始打电话。显然,她被金发维克多迷住了。

吃完饭,我和比利时姑娘告别,独自去巴扎里闲逛。长久以来,奥什的巴扎就是喀什以西最著名的市场。因为地理位置便利,中国、印度、伊朗和中亚国家的货物全都在这个十字路口汇集。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拥挤不堪的地方。络绎不绝的购物者穿梭其间。手推车里满载着货物,推车人一边高喊“让一让!让一让!”,一边从人群中缓慢地挤过去。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这里都是绿洲文明和游牧传统的混合体,有一种迷人的喧嚣。任何现代化的入侵——音响也好,俄罗斯的流行乐也好——最多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这里贩卖的东西繁杂多样:从蔬菜水果到盗版光盘,从土耳其茶具到帕米尔刀具。有些店铺本身就是作坊。熟练的工匠仍然使用古老的技术来制作马蹄铁,叮叮当当的声音回荡在巴扎里。

这里有吉尔吉斯人,也有乌兹别克人和维吾尔人。这从他们的帽子上可以大体区分:吉尔吉斯人戴着高高的白色毡帽,乌兹别克人戴着小圆帽,维吾尔人的帽子看起来很像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帽子。我发现,许多货摊都是用旧货柜或者旧集装箱改建的。店主一看到外国人就热情招呼,虽然他们肯定知道,他们卖的东西多半不是游客需要的。

傍晚时分,我才回到旅馆。维克多仍然躺在床上。

“你没去核桃树林?”

“没有,那地方毫无乐趣可言,是不是?”

“也许。”

“我叔叔明天过来。我们准备开车去卡拉科尔。”

“比利时姑娘跟你一起?”

“她?不不不,恐怕没有足够的座位,是不是?”维克多瞪着核桃一般的双眼。

上一章:加加林... 下一章:西进亚...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