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之心

余纪忠四平街之憾

树犹如此  作者:白先勇

从前多次到大理街《中国时报》去拜访余纪忠先生,很多时候是应余先生之邀去谈论有关艺文的事情,时报的“海外专栏”、“人间副刊”的小说奖等等。但是他跟我谈来谈去,总常常将话题转到一个二十世纪历史转折的大事件上去。那就是民国三十五年春夏之际,抗战后国共争夺东北所展开的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余先生战后在东北任职东北行营的政治部主任,从事党务。这一战,他曾亲身参与。第一次“四平街会战”对整个国共内战的胜负有关键性的影响,余先生是深为了解的。曾经参与这场关键性的战争,对余先生而言意义重大,所以事隔数十年,他还会常常对我就“四平街会战”细说从头。大概他认为我对这场战役会有兴趣,而且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中,“四平街会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刻,家父白崇禧将军衔蒋中正主席之命飞往东北督战。余纪忠先生与家父在东北这场战役中,有过几次历史性的聚会。他把这几次重要的聚会曾经详详细细的描述过给我听。

抗战后国共内战启端在东北,东北的得失影响整体内战,而民国三十五年第一次“四平街会战”实是决定东北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因为东北战略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战后成为国共抢夺的第一个目标,共军由林彪率领,十万大军结集在中长铁路上之重镇四平街,准备与国军做殊死战。国军方面由杜聿明指挥,人数相当,精锐尽出,有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陈明仁的七十一军,全为美式配备,分三路向四平大举进攻。双方拉锯不下,战况惨烈,南京政府蒋中正主席十分焦虑,所以才派父亲飞往东北督战,父亲刚发表为首任国防部长。余先生回忆当时,父亲一到,东北国军士气大振,三天内攻下四平,并继续往长春、永吉进攻。林彪部队大败,溃不成军,往松花江北岸哈尔滨仓皇撤退。此时马歇尔正在南京代表美国政府调停国共内战,向蒋中正施压停战。在此关键时刻,父亲向蒋中正主席建议,力主国军不顾一切,乘胜追击,收复北满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彻底肃清东北共军。蒋氏基于国内外种种复杂原因,始终未能采纳父亲此一关系东北国共胜负的重大建议,于六月六日片面下令停战。时国军孙立人所率之新一军,已追过松花江北岸,离哈尔滨不足一百公里。此次停战,遂予林彪部队喘息机会,整军反扑,东北形势,自此逆转。后来林彪部队南下,破关而入,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多年后,蒋中正在他撰写的《苏俄在中国》中,对东北战争做出了这样的结论,认为那次停战,“就是政府在东北最后失败之惟一关键”。许多国军高级将领亦持同一看法。父亲到了台湾,每每提到第一次“四平街会战”,国军胜利在望,功亏一篑,以致遗患无穷,不禁扼腕叹惜。

难怪余纪忠先生对“四平”的遗恨,亦耿耿于怀,难以忘却。余先生战后在东北行营担任政治部主任,应该是他早年事业的一个高峰,而所从事的,又是关系国家兴衰的重任,他对那一段时期,遗憾中恐怕也有几许骄傲的。三年前,一九九九年底,我撰写父亲传记正好写到战后东北国共内战这一章,关于第一次“四平街会战”这一役,还有些细节需要求证,十一月赴台北,我希望能去访问余纪忠先生。那次余先生刚动完大手术,按理是不适于见客的,但他知道我是在写有关“四平街会战”的史实,竟破例接见了我,访问时,还让我录音。

余先生给人的印象一向是精力过人,神采奕奕,将近九旬高龄,年轻人不及。可是那次我看到他,到底大病初愈,竟有些憔悴,神情有些疲惫了。我访问的重点,是有关“四平街会战”十分关键的一刻,那一刻余先生与父亲都在场。国军攻破四平,正准备往长春推进,南京方面的命令是国军不得越过辽河,因有密报长春城中尚埋伏苏军六千,怕引起中苏冲突。杜聿明不敢违命,但力主北进。余先生回忆,父亲就在锦州往开原的火车上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除了东北将领外,还有吉林省主席梁华盛、旅顺市长朱锐元、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李俊龙,余先生也参加了。父亲一连声问杜聿明:“你有没有把握把长春打下来?”杜聿明速说有把握。父亲说:“那么好,你说你有把握,那你就下令进军,南京方面我来负责。”

说完便向南京方面发电报向蒋中正主席报告实况。那封历史性的电报,便是余先生在火车上拟的。国军没有停顿,从四平一直打到长春,未让共军有喘息的机会,林彪军队才败得如此狼狈。我问余先生父亲发给蒋中正那封电报哪里找得到,他说应该存在大溪档案里。余先生说完这段已经有点疲倦了。他若有所思的说道:“如果当初照你父亲的计划,一直打到哈尔滨去,恐怕就不是今天这个局面了!”他充满遗憾的口气,我在父亲那里也听过,大概当年参加过“四平街会战”的国府人员都有同样的憾恨吧。

谈完“四平街”,出我意料之外,余先生还没有要休息的意思,他的话锋一转,又转到台湾“总统”大选了,那正是大选前夕,国民党内部分裂,余先生忧心忡忡的分析,如果这样内斗下去,国民党的政权恐怕不保,他长叹了一声。

余先生的忧国之心,并没有因为他的年龄和身体健康而稍减。壮年的时候他忧心国民党的安危,晚年的时候他还是忧心国民党的存亡。余纪忠先生走了,一个忧患意识的时代也就真正结束。

---二〇〇二年四月十二日《中国时报》

上一章:怀念高... 下一章:仁心仁术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