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她弥留之际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在回忆录《事物的力量》的结尾,五十五岁的波伏瓦悲观地写道:“末日即将来临以及身心俱疲的必然性致使我没有勇气去抗争,再者,我的种种幸福快乐也已淡然无趣了……那将我与尘世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一条条地被蚕食,它们在绷断,很快就会悉数断裂。”[西蒙娜·德·波伏瓦:《波伏瓦回忆录》第三卷,陈筱卿译,作家出版社,2013,第351页。]但她没有想到,就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那条纽带也要绷断了,而她自己将被“连根拔起”,重新去理解衰老、死亡、生命和爱的意义。

这条纽带的另一头就是她的母亲弗朗索瓦丝·德·波伏瓦。熟悉波伏瓦的人不会忘记弗朗索瓦丝,《端方淑女》里那个控制欲强、咄咄逼人的母亲。她对女儿们的严密管控和精神高压,给波伏瓦留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每当提到“母亲”,波伏瓦就成了“战斗的海狸”,毛发皆竖,无法放松警惕。她在笔下塑造了一个个可悲又可恨的母亲形象,直言“母性通常是自恋、利他、懒散的白日梦、真诚、欺诈、奉献和玩世不恭的奇特混合”[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582页。]。生活中她也拒绝结婚生子,理由之一就是“我觉得自己和父母之间没有多少亲情,因此对自己可能会有的儿女事先视同陌路”[西蒙娜·德·波伏瓦:《波伏瓦回忆录》第二卷,黄荭、罗国林译,作家出版社,2012,第53页。]。她的强硬姿态和战斗气质为渴求自由却深受家庭束缚的年轻女性带来了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但与此同时,与母亲的和解也似乎遥遥无期。波伏瓦仍旧赡养老母,却不再和她有深入的交流。萨特、写作、旅行还有巴黎左岸的男人女人们才是她的现实生活,而母亲有如一座雕像——承载了年少时的记忆,标记着曾经的反抗,提醒她要毫不妥协地守卫自己的独立,但本身不再有任何触动真实的力量。

不过,从1963年10月24日,她得知母亲摔倒住院的那天开始,事情发生了转变。波伏瓦原本以为,母亲只是股骨颈骨折,休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康复。没想到半个月后医生告诉她,他们在弗朗索瓦丝身上发现了癌细胞。很快,母亲就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了。父亲去世时,波伏瓦没有掉一滴泪。她告诉妹妹普佩特,万一妈妈离开,自己也是这样的。可她食言了。刚得知母亲罹患癌症,她的心中就掀起了滔天巨浪。雕像的禁锢被解除:那个强势而专横的母亲,那个可悲的丧失主体性的女人重新回到了她的生活中。但这一次,使她痛苦的不再是母亲的淫威,而是她的衰老和病痛。她,曾经满腔怒火的小姑娘,满怀批判意识和斗争精神的女性主义先驱,变成了一个充满同情心的守护者,因母亲的病痛、死亡、徒劳的抗争,她对母亲的欺骗,还有她们之间充满了遗憾的关系悲伤地哭泣。

《她弥留之际》这本书就写于母亲去世后的冬季。书很薄,却倾注了波伏瓦巨量的情感。给美国情人的信里,她说自己从未如此急切地想去做一件事(写这本书)。《清算已毕》中她回忆那时候几乎每夜都会梦见母亲——有时因梦见她被救活了而惊喜,有时又因知道永远地失去她了而感到悲伤。不过,波伏瓦并没有用虚伪的感伤主义和言不由衷的忏悔之言将她对母亲的种种感情漂亮地包裹起来,而是为读者们讲述了更多关于弗朗索瓦丝的故事——写《端方淑女》时没有告诉他们的那些——缺乏关爱的童年,不幸的婚姻,寡居后的新生活,她的偏见、拘谨、笨拙,还有善良、乐观、活力……以一种在她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悲悯和柔情的语调,却诚恳地直面了母女长久以来的矛盾。她的讲述既为读者们提供了反观她女性主义思想的独特视角,也使人感受到一种非常真切的悲哀,为这位母亲,也是为这个女儿。

不止如此。正如法兰西学院的皮埃尔-亨利·西蒙所说:“西蒙娜·德·波伏瓦也许是把她自己写入了这一百六十页中,即使不是她最好的一部分,至少是最秘密的一部分。”[克罗迪娜·蒙泰伊:《波伏瓦姐妹》,王晓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96页。]弗朗索瓦丝的死其实也是波伏瓦清点自己的契机。其实早在几年前,她就已经陷入了不断滋生的负面情绪中。这个曾贪婪地享受生命、充满激情与斗志的海狸,对人生的限度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然而现实却是她正在走下坡路: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阴影、镜子里日渐老去的容颜、几段恋情的彻底终结、老友的相继离世、激情不再的事业……有的时候,读者们甚至都难以分清她究竟是在写母亲的痛苦,还是自己的恐惧。但她还是找到了自己和母亲最根本的共同点:顽强的生命力。毋庸置疑,无情的自然法则下,母亲所有的努力和抗争都是徒劳无功的,但她仍然——按存在主义的说法——有所“选择”:五十四岁,丧偶的弗朗索瓦丝搬进了一间工作室,积极学习各种新技能,努力融入社会;七十八岁,病床上她宣布要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在疾病的折磨下苦苦求生,连医生都为她的活力感到惊奇……母亲对生命的眷恋和展现出的勇气深深地触动了波伏瓦,激情和斗志似乎又回到了她的身体里。与此同时,她也将目光投射到了更普遍的老年群体的境况和社会文化的深层偏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人们开始正视社会制度和文化层面对老年群体隐含的不公正和歧视。可以说,《她弥留之际》是她之后的那部媲美《第二性》的著作《老年》(1970)的先声。

据说《她弥留之际》是波伏瓦众多作品中萨特非常喜欢的一部。对我来说也是这样。波伏瓦曾说希望自己的亲身经历能唤起读者的“兄弟情谊”,而我,就是一个感受到“情谊”的“兄弟”。除了她对母亲复杂的感情,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还有她对于临终过程的细致描述,以及对医疗和临终伦理问题的思考。无法忘记就在翻译这本书的前一年,她的恐惧、悔恨和必须面对的残酷抉择,我都一个个地经历过来。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素昧平生的人之间连接起沟通生命经验的纽带,让孤独的个体互相拥抱。不过,仍然要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就要给予波伏瓦全然的信任。经验可以分享,思考却必须独立。在波伏瓦看似平铺直叙的文风背后也有精心或无意的剪裁。她就像一个对你讲故事的老大姐,有着自己理解事情的角度。你当然可以同情她的遭遇,耐心地听她说下去,但或许也可以在某些时刻打断她,告诉她你的怀疑或不同想法……

能成为这本书的译者让我感到无比幸运。不过本书的诞生并不只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潘一禾,没有她的鼓励和帮助,我不会有勇气翻译这本书,更不会有机会参与出版该书;也非常感谢深圳出版社和果麦文化的编辑老师,没有你们专业、严谨、耐心的修改,这本书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上一章:八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