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
是什么构成了我们意识的底色?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作者:斋藤茂男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用现在进行时的语气讲述了一个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严肃且紧迫的问题——是否应该救活一个在出生时就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婴儿。该系列报道刚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就引发了全国读者的热烈讨论。

直到连载结束,我们一共收到了一百多封来信。也许是因为主人公是个婴儿,来信者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年纪最小的有十二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年纪最大的则有七十二岁的老奶奶,读者的年龄层分布极为广泛。此外,来信的读者大约有一半的人家里有残障儿或残疾人,还有的读者本身就是残疾人。

让我们看看来信中都有什么内容吧。

在连载刊登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收到了不少来自目前正在抚养残障儿的妈妈们的来信,信的内容大同小异,大概都是“请尽快给那个唐氏儿做手术,救救她吧”。其中还有我们在第一部分中介绍的,有的人甚至发起了拯救婴儿的请愿活动,征集群众的签名以盼父母改变主意。

然而,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接二连三地收到类似内容的信件和电话:“残障儿将来永远都不会幸福,应该趁现在让他死掉”;“除了孩子的父母,外人不应该插手这件事。既然父母不想管孩子,就应该让他们这么做”;“除非医生、护士或记者将来准备自己养育那个唐氏儿,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多管闲事”……

诸如此类“赞成让残障儿死掉”的信件从整体数量来看只占20%多一点,但信中的内容绝对不容忽视。

对一个残疾人来说,活在这世上绝非易事。如今,即便是那些所谓的健康人,要过上游刃有余的生活也不那么简单,不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一定无法感受他们的难处。

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匮乏导致了日益严酷的社会现实,因而造成了这种局面。

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有残疾,却“赞成让天生残疾的婴儿死去”的人,他们一定曾经历过难以言喻的痛苦生活。

但即便如此,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还是让孩子死了比较好”呢?每当打开信封看到类似的内容,我就觉得脊背发凉。

他们的意见到底由何而来?也许在我们的社会中,一种试图抹杀残疾人价值的体系正像癌细胞一样偷偷增殖——我在阅读这些信件时,甚至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我刚开始着手写这些系列报道的时候,那个唐氏儿才出生不久,她待在保育箱里,拼尽全力想要活下去。那时,我完全没想到后来读者们的反应竟然是“报社记者不应该多管闲事”,“除了孩子的父母,外人不应该插手”。当面对“让残障儿死掉也没问题”的观点时,我的脑海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说实话,如果我有一个残障儿,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愿意承担所有艰辛去养育这个生命。但如果我必须要把他养大,那是出于什么原因?是何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支撑着我的决定?关于这些问题,我还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在这一系列报道的后半程,我在读者来信的启发下,陆陆续续采访了一些人。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也逐渐看清了问题的本质,于是在书里记录了我的所见所感。

那个唐氏儿去世后,这些系列报道也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她的生死所带来的思考其实有着更深的意味,我认为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还没有对此进行全面的探讨。一般来说,每当写完一篇报刊连载的文章时,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但不知为什么,完成本系列报道后,我却觉得自己久久不能摆脱这种思考。

以这种思考为线索,我不断向前摸索,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

上一章:Ⅱ 下一章:救命祈...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