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励志的象征:冰块教室与蜡烛课堂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作者:俞敏洪 |
||||
有人说,新东方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励志,而励志精神的诞生就是从我身上开始的,因为我身上同时有很多失败和成功的案例。比如我高考考了三年才考上北大,在北大又得了肺结核病休了一年,在医院里读了300本书,出国不断被拒签,后来创立了新东方等,都算是励志故事。而新东方本身,也是一个励志故事产生的地方。 “翻山越岭” 新东方最热闹的时候,大概是1993年。那一年,刚好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北京北四环的修建。当时,北四环那条路上被挖得乱七八糟,道路也中断了。而当时,新东方租用的教室就在北四环的两边,所以学生根本没办法到里面上课,连自行车都进不来。当时修路不像现在,能半夜赶工修好,不影响白天人们走路,那时整个北四环挖得就像一座一座高山,学生必须翻过“高山”,通过裸露的下水道才能上课,简直可以用“翻山越岭”来形容。但是学生依然每天都来上课,一堂课都不愿意落下,那种感觉特别好。 当时,北京的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南边的学生跑到北边来上课往返要花4到5个小时,尽管在课堂里只待两个半小时,但学生依然来!这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确实要通过上课来考高分;二是当时新东方老师讲课确实很精彩,学生们不愿意错过新东方老师的课。当时没有互联网,老师讲课的内容只能进教室才能听到。北四环修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其间新东方的学生不能坐公交车,只能步行来上课,他们在泥坑里走了好长时间。这是第一个励志的小故事。 新东方的住宿班 由于当时新东方在全国已经比较有名了,所以大量的学生连夜坐火车跑来上课。除了上海,还有来自广州、西安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一到周末就跑到北京来上课,然后再赶回学校。当时,他们在北京也没有很好的住宿条件。如家、七天、汉庭这样的快捷酒店都是后来才有的。 后来,我们发现,外地学生的学习成本太高了,于是就有了一个设想——开新东方的住宿班。开住宿班也就意味着要给学生找住的地方。当时,我们找来找去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最后找到了现在妙峰山脚下的四十七中。这所学校有两栋废弃的楼,好多年没用了,因为在山里,学生越来越少,后来我们就把这两栋楼改造成了新东方的教室和宿舍,结果发现根本就不够用。一个教室可以让300个学生上课,但是没有办法让300个学生住下,即便一间宿舍住了6个人,还是不够。当时,整个宿舍楼没有厕所,我们就在宿舍楼外面修了一个公共厕所,相当于现在农村的简易旱厕,没有隔板,还很臭,学生为了上课也忍了。 后来宿舍不够了,我们就又在外面发现了一座废弃的老房子,像一个古庙一样。这座老房子实际上是国家文物保护对象,据说原来是李莲英避暑的地方。后来,我们征询了国家文物局的意见,文物局的人告诉我们:只要你们不动主结构,把里面隔成宿舍没有问题。于是,我们又隔出了大概几十间宿舍,能容下一二百个人。直到现在,很多人还对那个地方记忆犹新。我到美国时曾碰到过我的一位学生,他告诉我:“俞老师,我就是当初住在破庙里的那个学生。”说实话,住在那儿还是很有意思的,出来就是古树,出门就见高山,真是这样的。后来,我跟学生开玩笑说:这就叫从绝望中寻到希望,因为这个地方是太监住过的,所以你们在这儿什么都不能想,只能好好学习。 妙峰山的住宿班从1993年一直办到了2010年左右,办了十几年。那里有一个叫北安河的村庄。后来,有一些住不惯集体宿舍的学生,还有一些已经工作能挣钱的学生开始花钱租民房,结果村里的老百姓就着新东方的便利实现了发家致富,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房子变成了学生宿舍,这倒也把一部分学生的住宿问题解决了。因为当时那个地方开的班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达到数千人。后来,我们把住宿班搬走的时候,村里的老百姓拦在路上不让我们走。我们只得告诉他们中学的房子要收回去,我们没有办法才搬走的。 住宿班最热闹的时候就是过年。虽说是过年,但学生也回不去,因为我们大年三十儿、大年初一都要上课。那怎么办呢?我们就跟住宿班的学生一起过年。我记得我连续跟学生一起包了好几年的饺子,放了好几年的烟火,热热闹闹地跟学生度过了好几个除夕和大年初一。直到现在,凡是在新东方过过年的学生都对新东方记忆犹新,我也大概有连续十年的时间没有跟自己的家人过年。这就是新东方住宿班。 冰块和烛光掩映下的新东方 由于缺电,教室不能装空调,甚至有的教室连电扇都没法安装。坦率地说,在1993年、1994年的时候,空调在中国依然很稀有,属于奢侈品,学生倒也没期待教室能安装空调。但是北京的夏天极热,可以想象在一个400人的大教室里,没有空调,甚至通风都不够,学生可能会晕过去。我记得当时,我们送了好几个中暑的学生去医院,但大部分学生即使汗流浃背也依然在教室里上课。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下身穿着短裤,上身穿着背心讲课,等到下课的时候,我已经浑身滴着水了。而当时,几乎所有老师都是这样。学生也一样,浑身出汗,而老师出汗更多,因为讲课还要花力气。但学生就是不走!后来我们没有办法,就开始跟制冰厂联系,开着大卡车——当时北京对这类车还没有限制——到制冰厂去拉大冰块,回去放在大盆里,一个教室放上十几个冰块。那时,学生都带着毛巾上课,觉得热得不行了,就赶快到冰水里去浸一下毛巾,拧一下,盖在脸上舒服一会儿;下课以后,围着冰块沾沾凉气。虽然冰块对一个大教室起不到多少降温的作用,但是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心理安慰。直到现在,我碰上以前的那些学生,他们都会跟我说:“俞老师,我们对那时的冰块,也是记忆犹新,感觉真的很励志。” 那时到了晚上,由于北京电力不足,经常停电,而且是没有预告的,突然就停电了。刚开始我们没办法,三四百人的教室一停电什么都看不见,没法上课,只能把学生都放回去了。但后来我们左思右想,觉得这个事情不对。学生花两个小时跑到教室来,结果刚半小时就停电没法上课了,而且后面老师的课也排得满满的,没法儿给学生补课,这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后来我们决定,即使停电也必须继续上课。那怎么才能继续上课呢?我想起我小时候每到农忙时,为了干活就用煤油灯。后来,新东方就买了几十个煤油灯,挂在教室的房顶上,这样学生就基本能看清楚,能写字。 但是教室太多了,煤油灯也不够用,我们干脆就给学生发蜡烛,每个学生一根,同时每个教室配上十几个灭火器,并告诉学生灭火器在什么地方,一旦你的蜡烛倒了要防止出现火灾。当时出现了这样一种景象:教室一停电,学生就把蜡烛点上,阶梯教室里同时燃上几百根蜡烛,那种感觉真的特别神圣。 学生不容易,老师也不容易。当时还没有无线话筒,只有有线的扬声器,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点着蜡烛听。所以蜡烛课堂、冰块教室,后来就都成了新东方励志的象征。现在想来,也让人觉得挺感动的!当时,没有人要故意营造这种氛围,但那段时间从新东方出来的学生,都对新东方有着深厚的感情,精气神也很高。很多人都说:只要想起在新东方学习的半年时光,就觉得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所以直到现在,每当讲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依然很感动。而今天有些学生,空调温度稍微调高一点就受不了了,教室条件差一点、服务稍微没到位,就开始闹情绪,真让人有两代人的感觉。 当然,我并不是说现在的学生不好。我只是觉得,从艰苦条件中出来的学生和从这么好的条件中出来的学生,在精气神上还是有差别的。我个人感觉,从艰苦条件中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实更强。所以现在,我常常对新东方的学生说:你们应该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长也把什么都准备好了,学习环境、相关服务、服务设施也都非常完善,那我们的奋斗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身上没有奋斗精神的话,我们的未来又在什么地方呢?现在我们条件太好了,所以很多人要从其他方面来锻炼自己的吃苦能力和奋斗精神,比如现在各个商学院的学生都要跑到戈壁滩去徒步三五天来锻炼自己的吃苦能力。 有一次,我跟着一个团队到戈壁滩,三天走了120公里。团队里有些人,脚上走了几十个泡,无数次想放弃,可我走了120公里后,脚上一个泡都没有,也没有感觉到累。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累,所以这种耐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依然在我们身上,而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后来,新东方提出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也是我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总结。 |
||||
上一章:品牌传... | 下一章:留学,...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