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作者:陈海贤 |
||||
对于一个自由职业者,孤独是很大的挑战。因为远离组织,又缺少同伴。但采铜老师是特例。他辞职一年多了,专心在家写书。我虽然孤独,但我做心理咨询还是会见不少来访者,也总会跟同道有些交流。而他一个人全职在家写书,几乎与人没什么交流,理应比我更孤独才对。可他就能每天乐呵呵的,精神饱满,印堂发亮,从来没听他说起过任何关于孤独的话题。我曾经一度以为是因为我们不够熟,不交心,或者他有别的红颜知己才会这样。但经过仔细侦察研究,我发现他应该是没这个需要。每当我问他“你孤不孤独”的时候,他总是说:“孤独啊,可孤独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他对人的需要极少,对孤独的耐受感极高,这真让人羡慕。 同样是远离人群,为什么有些人这么容易感到孤独,而另一些人却能坦然处之? 根据马斯洛的说法,人的动机虽然千差万别,但最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弥补“匮乏”的动机,另一种是满足“成长”的动机。“匮乏”导向的人,在生命早期,有一些基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要大都是来自父母或者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爱。于是,他们常常一边对人深怀疑虑(因为失望过),一边不断向他人寻求安全和爱(因为缺)。当他们感到孤独时,他们想借由他人来逃避孤独。而“成长”导向的人,可能是因为不缺爱,也可能是因为足够自恋,他们不需要太多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对别人的依赖也相对低,有时甚至会觉得他人就是羁绊。他们用与事情的联结代替了与人的联结,所以才能安心做事,享受孤独。 “匮乏”导向的人,虽然努力与人接近,却更容易孤独。而“成长”导向的人,有能力独处,却自然而然会吸引一些朋友。是因为他们才华出众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发展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 我有一个来访者,在短短的三年内,换了近十任男朋友。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她就会被巨大的空虚和孤独紧紧抓住,这时候她就会慌不择路地找男友,只要身边有任何一个男士向她示好,她就会全身心扑上去。这些恋爱无一例外地以这样的模式开始:她想讨好和依赖他,把他想得分外美好,愿意为他做任何事。也无一例外地以这样的模式结束:她发现了“他的真面目”,而他远离了她。 我觉得她发现的真相并不是他们有多“渣”,而是她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跟他们融为一体。她想在爱情里消解孤独,而她也只在短暂的时刻做到了——就是在刚恋爱的时候。通过把他们幻想得无比美好,她跟自己的幻想谈起了恋爱。她需要爱,但这种“需要”并不是爱本身。她并不关心他们是谁,只想找一个拯救者,能把她从孤独中拯救出来。 “匮乏”导向的人更容易通过占有、讨好、服从或者控制的方式来努力跟他人融为一体,以消减自己的孤独。可是,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只能面对,无法消除。 而“成长”导向的人,因为有独处的能力,所以他们更能发展一段独立的人际关系。不是利用、交换、崇拜或者占有,仅仅是我是一个人,而你也是一个人,这种人与人之间无条件的爱。 如果用“无条件的爱”来形容人与人之间长久的关系,我觉得多少有点像是人性的乌托邦。因为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会有利益和情感纠葛在。但如果这种关系说的是我们生命中经历的某些闪光时刻,那我们都曾遇到过。 记得某个冬日暖暖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外的树照进了房间,形成了光影斑驳的线条。线条亮的地方,能看见灰尘在悠闲地飘着。我和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坐在房间里聊天,听他讲他在国外期间如何到爱丁堡的森林里听鸟叫,如何去爱尔兰看海,如何因为太孤独,每周跟人去教堂做礼拜,跟着入了教。听他讲他的人生理想,我也讲我的。我们一直从中午聊到了晚上,看着室内的光线逐渐移动、暗下。那天我感受到,当你内心的梦想、深藏不露的观点、不足为人道的情绪在交流中被理解和接纳时所产生的感动。 第二天,他就回国外了,直到现在,我们都没再见过。但我一直记得那天下午的场景,他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即使没有相互的利益纠葛,也没有走得太近,相互独立的人仍然能够通过交流缓解彼此的孤独。这有点像你在荒野上行走,抬起头,忽然发现不远处居然也有人在行走。你们的路偶然地交错了,于是,你们发现了彼此。你们欣喜地彼此打招呼,嘘寒问暖,做短暂的停留,再重新出发。那时候,你并不在意他是否还会在你的旅程中出现,或者他对你有什么用。你感到欣喜,只是因为对同类天生的好奇,只是因为你知道,有人也在走着跟你相似的路,并默默承担着这种孤独。 |
||||
上一章:关系越亲... | 下一章:爱别人,...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