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改嫁之谜:孝庄有没有“秘”史

野史未必假  作者:王磊

公元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皇帝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心慌意乱。

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六岁除掉权臣鳌拜,二十八岁平三藩,三十岁收复台湾……皇帝生涯中遭遇了那么多危机,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康熙从来都没慌过,因为他知道有个人一直在背后照看着他,支持着他,给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安全感。

但是这个人,好像就要离开他了。

清太宗皇太极的庄妃,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奶奶孝庄文皇后[“孝庄”是康熙帝所上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的简称。“孝庄”之名是在其死后十个月才有的。但遵从大众习惯,本文称其为“孝庄”。]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孝庄病重期间,康熙罕见地连续十几天没去上班,就在慈宁宫里照顾奶奶,亲自求医喂药,整宿整宿地坐在奶奶床边,不吃饭不睡觉地守着。

但即便是大清帝国的皇帝,也不能逆转死亡的进程。

有一天,孝庄突然从半昏迷中清醒过来,看着床边形容枯槁的孙子,老太太欣慰又心疼地留下了最终的遗言:“你爷爷埋在盛京昭陵那么多年了,我不忍心去打扰他。况且我舍不得你父皇和你,就把我葬在你父皇孝陵的边上吧,这样我死了也能安心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康熙哀痛到三天不吃不喝,哭得都没人形了。

但哭完之后,康熙又要面临一个痛苦的选择——不把奶奶运回盛京合葬,不合礼制;运回去吧,又违背了奶奶的遗愿。

康熙最后遵从了奶奶的心愿,把孝庄的灵柩暂存在清东陵门前左侧的暂安奉殿,这一“暂”就是三十八年,直到雍正三年的时候才正式修陵入葬。因为孝庄的陵墓在皇太极昭陵的西边,故称“昭西陵”。

按照清代的丧葬制度,妻子死后应该同丈夫合葬在一起。哪怕是在民间老百姓的观念里,两口子死后也得埋一起啊。孝庄的临终遗言虽然听起来合情合理,但仔细想想又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有事,这里面肯定有事。

有一种说法认为孝庄没法同老公皇太极合葬在一起,是因为她已经改嫁给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了。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在皇太极去世后,他成了掌握实权的摄政王。多尔衮曾经试图称帝未果,无奈之下只能拥立嫂子孝庄皇后的儿子——六岁的福临为帝,即顺治帝。

孝庄和福临是孤儿寡母,多尔衮是实权小叔,传说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不得已下嫁给了多尔衮。这听起来似乎也合情合理。

清初著名的抗清志士张煌言曾在《建夷宫词》中写道: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过生日的祝寿酒变成了结婚的交杯酒,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变成了婚房,礼部尚书亲自操办的太后大婚典礼非常隆重,来喝喜酒的人都快把门槛踩烂啦。

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普天同庆——热烈庆祝太后成功改嫁!

这个画面,对于中原传统士大夫来说是离了大谱。但游牧民族本就有“收继婚”的习俗,儿子可以娶后妈,小叔子可以娶嫂子。清朝起源于北方女真族,保留游牧民族习俗也不奇怪。

更耐人寻味的是,顺治五年,执掌朝政的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

古代称辅佐幼主的大臣为“父”很常见,但一般都是“尚父”“仲父”“相父”。“父”字在这里指和父亲平辈的兄弟,是一种表示亲近的尊称。

但是“皇父”这个称呼,就有点超越一般的认知了。如果多尔衮是“皇父”,那他就是顺治的父亲,自然也就是孝庄的丈夫了。

顺治皇帝也曾在谕旨中提到——多尔衮摄政时,自己和母亲孝庄太后不住在一起,一个月都不一定能见上一面。

这就奇怪了,太后住慈宁宫,顺治住养心殿,都在紫禁城里,怎么整出了相隔万里的感觉?

似乎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慈宁宫”已经成了母亲二婚的新房,自己这个“电灯泡”不方便出现,所以才造成了母子分离的局面。

这么看来,孝庄改嫁过的说法是确有其事了。

事实是这样吗?

民国时曾有人宣称发现了“太后下嫁诏书”,这本来是解决这个疑案的最直接证据。虽然“收继婚”在游牧民族不奇怪,但皇帝给太后发结婚证这事听起来还是有点过于魔幻了,而且这份所谓的“诏书”也没有人真正见过,疑似是作者为了售卖新书而搞的标题党,用来赚眼球引流量博关注的炒作行为。

其实如果我们从底层逻辑去捋所谓“太后改嫁”这个事,就会发现孝庄根本就没有“改嫁”多尔衮的动机,甚至“改嫁”本身还会损害孝庄太后的利益。

对于孝庄太后为什么要“改嫁”多尔衮,大概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旧情复燃说”;另一种是“补偿保全说”。

所谓“旧情复燃”,大概就是说孝庄本来和多尔衮才是真爱,但被皇太极给横刀夺爱了。所以在皇太极死后这两个有情人就重燃爱火,再续前缘,破镜重圆……

好吧,这个完全就是野史小说中瞎编的烂俗剧情,当个故事听听就算了。

而所谓“补偿保全说”,补的是多尔衮两次与皇位失之交臂的遗憾,保的是孝庄儿子顺治帝的皇位。意思就是孝庄通过美人计,抚慰多尔衮受伤的心灵,并熄灭多尔衮篡位的野心。

这就太低估了多尔衮的雄心抱负,也侮辱了孝庄的政治智慧,更忽略了八旗内部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

多尔衮对皇位的执念,远不是娶一个太后就能消解的。

公元1626年,后金的覆育列国英明汗,后被追谥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病逝。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所生,是八旗中最高贵的两黄旗(正黄旗、镶黄旗),如果按照大明这边的观念,就相当于是皇后所生的嫡子。当时后金虽然并没有类似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传统,但据朝鲜方面的史料记载,努尔哈赤临死前的确曾有让多尔衮继承汗位的想法,只不过最终没有实现罢了。

既然没有法定意义上的继承人,那就得靠实力说话了,这就给了执掌两白旗(正白旗、镶白旗)的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机会。实力强大、战功赫赫、经验丰富的皇太极联合其他各旗的力量,先逼迫大福晋阿巴亥殉葬,打掉了两黄旗的主心骨,然后在众人的拥立下即位,史称清太宗。

皇太极上台后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改革,比如称帝、改国号为清、学习中原制度、强化中央集权,等等。除此之外,皇太极还把自己所在的“两白旗”改为“两黄旗”,而原本是“两黄旗”的多尔衮则变成了“两白旗”。

千万别以为这就是旗子换个颜色的问题。通过这一招“改旗易色”,皇太极和其核心团队摇身一变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室正统,而多尔衮则跌落凡尘,变成了普通贵族。

公元1643年,在位十七年的皇太极去世,也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不再是当年父母双亡后手足无措的少年了,他带领的“两白旗”实力强大,很多人都劝他直接称帝,拿回本就属于他的皇位,这样“两白旗”的小伙伴们也能跟着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两黄旗”,再次成为八旗中的人上人。

这么浅显的道理,多尔衮的“两白旗”能想明白,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又怎么可能想不到?所以“两黄旗”的核心人物如索尼、鳌拜等人结成了攻守同盟,准备拥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帝。

八月十四日,八旗中的实力大佬齐聚盛京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最高会议。“两黄旗”更是全民动员,弓上弦、刀出鞘,摆出一副随时准备火并的样子。

多尔衮不同意豪格继位,豪格也不想多尔衮接班。大家吵来吵去,谁也不让谁,彼此的实力又谁也灭不了谁,一时间陷入了僵持。

后来在八旗各方势力的妥协之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皇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

孝庄和多尔衮此时就是清朝最高权力的代表。孝庄是两宫太后之一,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但实际上真正掌握大权的却是摄政王多尔衮。两边虽然还有矛盾,至少在面上都还凑合,并没有撕破脸,因为当时对于他们来说有比争夺皇位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入关夺取天下。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小皇帝顺治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争夺天下。

入关后的多尔衮,称得上是一路高歌猛进,基本消灭了农民军和南明的主力,统一全国已经指日可待。

多尔衮因功先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后又升级为“皇叔父摄政王”。他的睿王府就建在东华门的边上,紧挨着紫禁城。王公贵族除了要给皇帝磕头,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上朝时别人在午门外下轿,多尔衮则是可以坐着轿子进午门,在皇宫里让人抬着走……种种礼节待遇都说明多尔衮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堂大佬。

当入关后的局面逐渐稳定,清朝统一天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时,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尖锐。

多尔衮明显对皇位还是有想法的。所以他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力推行了一系列打压“两黄旗”、壮大“两白旗”的政策和手段。比如克扣“两黄旗”的工资,却给“两白旗”发奖金福利,等等。

在多尔衮的分化打压下,“两黄旗”内部人心浮动,不少人都投靠了多尔衮。这些人狗仗人势,虽然名义上是伺候顺治皇帝的,却仗着多尔衮的权势完全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比如,工匠不给皇帝服务,厨子不给皇帝开饭。皇帝身边的侍卫要么上班摸鱼,要么翘班跑路,甚至在顺治帝出门打猎的时候不顾尊卑,抢在皇帝面前一顿突突突,把猎物都给射光了,留小皇帝一个人对着空空如也的狩猎场目瞪口呆。就这样小皇帝还不敢发火,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没看见。

多尔衮对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种种情况心知肚明,甚至喜闻乐见。但他毕竟还要摆出一副“周公”的忠臣模样,所以就特意申斥手下的那些人,说:你们不敬皇上却讨好我,这我可忍不了!对皇上尽忠的人我肯定好好用,对皇上不忠不敬,你就是再讨好我,我也不会放过你!

这些话字面上看充满了对顺治皇帝的尊崇和维护。但俗话说人都是缺啥喊啥,多尔衮能把这个事拿到台面上公开说,恰恰证明对皇帝的不尊重才是普遍现象。

至于多尔衮那类似下不为例、罚酒三杯式的警告,大家都是聪明人,就各自理解呗。

摄政王到底是在说“不要!停”,还是在说“不要停”?

啊,懂的都懂。

总之,从入关以来,多尔衮的所有动作基本都是奔着篡位去的。

比如顺治二年(1645),多尔衮谋求掌控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三院相当于明代的内阁,是朝廷的重要机构,也负责整理清代的史料档案等。然后他就开始授意党羽修改关于自己母亲阿巴亥大妃殉葬的记录,并重点搜集和皇太极有关的黑料,这就是在为翻案算账做舆论准备。

顺治四年(1647),多尔衮以济尔哈朗违规装修为由,剥夺了济尔哈朗的辅政权力,把自己的弟弟多铎晋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至此,“两白旗”基本控制了朝廷高层部门。

同年十二月,多尔衮的党羽又裹挟着朝臣搞了一次集体请愿活动,从此他再也不用对顺治帝行君臣跪拜之礼了。

顺治五年(1648)三月,多尔衮找借口囚禁了曾和自己争夺皇位的肃亲王豪格,并最终逼死了豪格,还和哥哥阿济格瓜分了豪格的媳妇。

豪格是“两黄旗”的核心人物之一,多尔衮对他痛下杀手,对于索尼、鳌拜这些始终不肯依附自己的死硬派也是不断打压。

十月份,清王朝资历最深的开国元勋,努尔哈赤的长子、执掌“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去世。最后一个对多尔衮有点制约的八旗旗主也没了,多尔衮在朝中的权势已经达到了顶点。

十一月,多尔衮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并且昭告天下,以后无论是称呼还是写文件,都要用“皇父摄政王”这个称号,否则就要挨收拾。

自称“皇父”的多尔衮“出入宫禁”“亲到皇宫内院”。这个时间点,就是盛传的孝庄下嫁多尔衮的时间。

认同“太后下嫁”的观点认为这是孝庄基于严峻形势,不得不主动委身下嫁多尔衮,以此保全儿子顺治的皇位。

你看,这不就是孝庄改嫁多尔衮的最大动机吗?打不过就加入呗。

可惜这个结论,恰恰搞错了一个最基础的逻辑——“皇父”这个词的关键究竟是“皇”还是“父”?

当时李氏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经常和清朝进行政治交流和外交往来。李朝的仁祖李琮有一次问大臣:清国的咨文中出现了“皇父摄政王”这个词是什么情况?

底下的大臣回答说:我问过清国的使节,大概意思就是和皇帝平级的意思,或者是太上皇之类的。

李琮同意道:嗯,那就是两个皇帝的意思啊。

可见在李朝君臣看来,多尔衮这个“皇父”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宣示,表示自己和皇帝平级,甚至压皇帝半头。并不是类似相声里“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那样占便宜的伦理哏。

李氏朝鲜虽然臣服于清朝,但内心一直以“小中华”自居,瞧不起“夷狄”出身的清朝,非常热衷于搜罗记录清朝的各种丑闻。如果存在孝庄下嫁多尔衮这么劲爆的事情,清朝一定会正式通知藩属国,而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李氏朝鲜也必然会如获至宝地把这么个惊天丑闻记录在册。

但事实却是和清朝有频繁交往的李氏朝鲜并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反而是远在江南的抗清志士张煌言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所谓太后大婚的场景,这大概率是因为看到了“皇父摄政王”这几个字而产生的想当然。

毕竟这声“皇父”真的是很难不让人往八卦的方向联想啊。

但是,这里面涉及一个满汉文字互译的冷知识。

皇父摄政王的满文转写为“doro be aliha han i ama wang”,直译过来就是“摄政的汗的父王”,只是为了符合中原语言习惯翻译成了“皇父摄政王”。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在满文中表示皇帝父亲的词是“han ama”,音译为“汗阿玛”,对应的汉语可以翻译为“皇父”“皇考”“汗父”之类。而多尔衮的满文封号是“han i ama wang”,音译为“汗依阿玛王”,只能翻译成“汗的父王”,不能翻译成“皇帝的父亲”。

看起来有点绕,父亲和父王,不是一回事吗?

在汉语语境里的确是一回事,但是在满语里就不一样了。

因为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甚至直到雍正帝在位时,满洲内部都有称尊长为父的习俗,比如侄子女婿、满洲侍卫大臣甚至是蒙古王公,都可以称自己主子为“父”,这只是一种尊称,并不具备家庭伦理关系。

一句话解释,所谓“皇父”一词完全是因为满汉语言差异造成的翻译歧义,各位就不必过度解读了。

咱们再从孝庄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难道面对多尔衮的步步紧逼,她就只能想到“改嫁”这种办法吗?

一直以来,人们脑海中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误解”,认为孝庄和儿子顺治是弱小可怜的孤儿寡母,没人帮,没人管,只能向强势的多尔衮摇尾乞怜。

但事实上,孝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除了“两黄旗”中的忠心手下,她上面还有一个人可以依靠,那就是她的亲姑姑,同时也是皇太极的正牌皇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额尔德尼琪琪格,即后世俗称的太宗哲哲皇后。

多尔衮之所以“亲到皇宫内院”,不是进去搞不正当关系,而是和两宫太后摊牌谈判去了。

从“亲到”这个词的语气就能体现出以前多尔衮都不是亲自来,也不经常来,所以史书中才强调了“亲自进宫”这个细节。

多尔衮是拿着从“内三院”搜集到的黑料进宫的,他想以此证明当年皇太极的皇位是从自己这儿抢走的,所以自己只是拿回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

两宫太后在宫中和多尔衮正面交锋,如此凶险的场景自然不想让年幼的顺治帝看到,免得给孩子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所以顺治才说当时自己和慈宁宫的母亲一个月见不上一面,不是因为慈宁宫变成了婚房,而是因为那里变成了战场。

没错,多尔衮虽然权势滔天,但两宫太后占着大义,索尼、鳌拜等“两黄旗”骨干也宁折不弯,大不了咱就鱼死网破一起完蛋。此时清廷高层形成了以两宫皇太后为代表的慈宁宫和以“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核心的睿王府两个政治中心,宫府之间严重对立,斗争激烈。

对于此时的孝庄太后来说,改嫁完全是自废武功,怎么想都是弊大于利。

如果不改嫁,两宫太后还拥有大义在手,能和多尔衮掰掰手腕;如果改嫁了,在男权时代,妻子只是丈夫的附属品,什么名分啊,权力啊,统统都归属到男方那边了。

这不就相当于放弃了和多尔衮博弈的唯一筹码,主动投降认输,把自己母子的身家性命全都交到别人手上,任人宰割吗?

哪怕孝庄真和多尔衮有点什么,想要改嫁,不代表整个“两黄旗”都是傻白甜啊。他们根本不会让她这么做。

退一万步,就算非要通过婚嫁来解决多尔衮,也轮不到孝庄嫁啊。

孝庄虽然是顺治帝的亲生母亲,但从礼法上来说,她姑姑孝端皇后才是皇帝法理上的亲妈。也就是说,如果多尔衮要娶皇帝他妈,进而实现变成皇帝他爹的操作,他应该娶的也是孝端皇后,和孝庄有什么关系?

从后续的事态发展来看,所谓“太后改嫁”也是子虚乌有的事。

多尔衮曾对手下愤恨地说过:如果让我当皇帝,让福临当储君,这事不就解决了吗?可恨那索尼和鳌拜等人说啥也不同意!

这恰恰说明了他没当成皇帝的“爹”,所以才那么恨索尼和鳌拜这些“两黄旗”的死忠派挡了自己的路。

没法当现任皇帝的“爹”,那就得寻找别的办法来为自己篡位找合法性。

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为自己的生母翻案昭雪,祭告天地宗庙,把自己的母亲追尊为太皇太后,袝太庙。多尔衮把母亲的牌位放在父亲清太祖努尔哈赤旁边,把另外两位皇后给弄到两侧去了。

已经好几年见了皇帝都不磕头的多尔衮,在隆重的册宝大典上竟然行了八跪十八叩大礼。时隔多年,多尔衮总算为当初被逼殉葬的母亲讨回了公道,也恢复了母亲太祖皇后的地位。

这个操作的政治象征实在是过于明显了。

如果多尔衮的母亲是清太祖的正牌皇后,那他就是继承皇位的嫡系皇子,这是从法理上推翻了当年皇太极登基的合法性。多尔衮在给李氏朝鲜的国书中用了“扶翊眇躬,临御万方”这样的字句,这是只有皇帝本人才能使用的形容词,但多尔衮却用在了自己身上,俨然以皇帝自居。

一时间所有人都以为多尔衮要篡位了。

但神奇的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多尔衮死了,年仅三十九岁。他是纯病死的,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暗杀和诡计,因为多尔衮一直以来都疾病缠身。

接到多尔衮的死讯后,顺治帝对他致以了诚挚的哀悼,甚至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在生前心心念念却不可得的皇帝宝座,在死后却实打实地坐了一阵。

是的,就一阵儿。

因为很快就有人举报多尔衮各种违法乱纪行为,顺治帝马上下令追夺封爵,没收财产,甚至直接把多尔衮从爱新觉罗家的户口本里给除名了。直到乾隆帝在位的时候才给多尔衮恢复了相应待遇。

所谓“孝庄改嫁”的传言,源自“皇父摄政王”这个有歧义的翻译,基于满族游牧民族的特性,再加上一点当时抗清人士的剧情脑补和一点后世文学的八卦创作,就这么传了下来。

其实皇太极在位时已经大力推行中原制度,下令摒弃“收继婚”习俗,否则“与禽兽何异”?

多尔衮娶侄子豪格的媳妇,在当时已经被视为丢人现眼的丑闻。他要是真娶了嫂子兼太后,那不得被人骂出花来?怎么可能在史料典籍甚至文人笔记中查无此事?

回到最开头的问题,孝庄之所以不选择和老公合葬,是因为她姑姑孝端皇后才是正妻,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合葬在皇太极旁边了。而且清初采用的是火葬,皇太极的坟墓里放的是骨灰盒,而康熙时已经改成土葬,孝庄棺材里放的是完整的尸体。

所以如果孝庄要和皇太极合葬,一是要把已经封闭了几十年的坟墓再打开——太折腾;她的棺椁和老公的骨灰盒大小不一——不配套;就算孝庄葬进去也不能摆放在正妻的位置——没意义……

总之,就是一句话,算了吧。

孝庄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有先例,并不是什么因为改嫁了不能和前夫合葬。如果孝庄真的改嫁给多尔衮了,那她临死前的遗言不就应该是和多尔衮合葬的问题了吗,还担心回不回盛京干什么?

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后改嫁”,孝庄也没那么多“秘”史。不过是因为多尔衮对皇位意难平,不断搞小动作想篡位,才造成了许多看上去似是而非的误会,给了老百姓开脑洞的空间。

历史最大的幽默在于,当多尔衮是嫡子时,后金是落后的部落军事民主制,父死子继观念不好使,所以皇太极凭实力登基了。等到多尔衮混成实力派了,“父死子继”“嫡长继承”的观念已经成了新的主流观点,多尔衮又成了非主流。

他一直以为是索尼、鳌拜、两宫太后妨碍了他称帝的脚步。其实自清朝开始全方位学习中原制度的那一刻起,落后的八旗贵族民主就成了明日黄花,想凭借团队实力夺取皇位已经变得希望渺茫。

打败多尔衮的不是孝庄,而是新的制度。

仅此而已。

上一章:崇祯太... 下一章:顺治出...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