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2 赛道选择与运营核心 |
||||
|
李翔:我想问一些关于你比较早期的事。我看的资料提到,你在大学时就对做生意或者创业很感兴趣,是吗?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对商业有这么大的兴趣,很多人应该不是这样的吧? 王宁:可能因为我家一直都在做小生意,我是在店里面泡大的,有这方面的影响。还可能是因为我读大学时的氛围。我读大学是2005年,那个时候开始有了创业氛围。2006年媒体报道了四个创业的80后,其中就包括李想,他们被大家认为是创业的偶像和80后成功的标志。那时候流行的电视剧是《奋斗》,讲一群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打拼。 因为我喜欢艺术和商业,所以那时候选的专业是广告学,专业本身可能也更贴近商业。我上的那所大学叫郑州西亚斯学院,你去了以后,会觉得它是个神奇的学校。它就像北京周边的阿那亚一样,整个学校就像度假村,除了几栋教学楼,所有的宿舍楼下面都是商户,学校里一条一条的街上都是各种店,我们整个学校的店铺数量估计有几百家。 这所学校是中美合作创办的学校,氛围很开放,采用的是美国的教育模型和教学理念,对我们这种没有留学经历的人来说,它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整个学校很自由、很开放,有很浓厚的商业氛围。美式学校也有很强的社团文化,现在可能各个学校都差不多,但那个时候我们的社团文化比其他学校更浓厚一些,因此就诞生了很多小的社团组织。那时候我是一个社团的社长,每天一群人在这儿待着,又有那样的氛围,大家就想要干点什么事情。 学校也鼓励我们去做事。比如,我们学校有一个户外剧场,每周都有人在那儿办晚会,今天这个院系迎新,明天那个院系迎新,光是迎新就要办很多晚会,都需要用这个场地。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摇滚节、电音节,会让很多人参与进来,要么你是观众,要么你是演员,要么你是组织者。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相应的商业模型,因为没有人给钱,学校和系里也不会给钱,都是学生自己拉赞助,学校门口某家饭店出500元,中国移动出2000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商业化的文化,美国人那套“用商业化解决一切问题”的理念也就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一点,我觉得可能跟国内其他学校也不太一样。 李翔:你们同时期创业的人多吗,学校同级学生里有吗? 王宁:我觉得也不少。拿我们宿舍举例,我们宿舍在6楼,宿舍里边有小卖部。 李翔:就是自己宿舍里有个小卖部? 王宁:对,我们宿舍的一个舍友,批发了一堆吃的、喝的,然后他每天就在宿舍待着,24小时营业。这个楼层的人,哪怕大半夜想吃东西,也可以过来敲门,买八宝粥、泡面和火腿肠。他还专门买了个冰柜放在宿舍里面,连冰镇啤酒都有。反正学校不管,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开放的氛围。 李翔:这么好玩。 王宁:挺不一样的。我们这届知道可以这样做,是因为上届也是这种情况。我们刚入学的时候,上一届学长就是这样,新生一入校,楼下就有摆满了卖锅碗瓢盆和被子的摊位。我们知道了怎么回事以后,大家也都去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卖电话卡、设计海报。挺有意思的。 李翔:你在大学里面就开始做生意,之后创业,家里人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王宁:我觉得因为他们自己一直是做生意的,所以还算是支持。 李翔:不会认为读书就应该好好读书,毕业之后找个好工作? 王宁:这个倒不会。我觉得我还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和自由的家庭。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我是家里的老大,还有弟弟妹妹,可能下意识就觉得,因为我是老大,当家就比较早。 我印象当中,从高中开始,可能爸妈做什么决定也都会听我的意见,其实一直是我在帮他们解决问题。大学时我还开过快捷酒店,那时候还让我妈过来帮忙。你会发现其实是我在安排他们的生活。 李翔:这么早熟。你之前采访里面会讲,父亲对你创业的态度是:“我反对你,但是我支持你。” 王宁:对,当年我对这句话印象还挺深刻的。我妈是一个很大胆的人,但我爸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我妈属于那种愿意冲一冲、闯一闯的人,我爸可能对所有花钱的事情都不感兴趣。我相信我们身边就有这种家长,你让他去吃顿好的或者买一件东西,他只要觉得贵就会抵触,先不说好不好,只要一听说要花很多钱就会抵触。我觉得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毕竟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我父亲的兄弟姐妹也多,生活也苦,所以形成了很谨慎的性格。对于他来讲,我说想创业,要他拿钱,他肯定下意识地先反对。 李翔:所以你爸肯定理解不了泡泡玛特吧?又没啥用,还卖那么贵。 王宁:绝大多数人都是,该理解的早就理解了,不理解的也依旧不理解。只不过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不管是我父母那个年代的人,还是现在这些年轻人,将来可以花更多的时间、钱和精力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面。 李翔:年轻人应该已经不需要你再去做说服工作了,他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 王宁:只能说比例会更高一些。而且,你会发现理科生和文科生还是有些区别的。当年买电脑,男生尤其是理科生,看的是CPU(中央处理器)、性能、分辨率,去店里的时候都是拿着记事本去的。现在还是这个逻辑,甚至一个男生去买件衬衣,关注的是这件衬衣是多少支数这样很细节和理性的东西。女生不太关心衬衣是多少支数,她们更关心衬衣是否好看。这是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原来大家经济条件不好,可能对理性层面的东西会多关注一些,或者说大家认为那代表理性。但实际上有时候,我也常常碰到绝对理性的人干出一堆感性的事。 我觉得作为一个消费品牌,作为中国新一代的企业,我们可能还是要做一些感性的事情,毕竟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李翔: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得物能赚到男性的钱吗?你们的用户很大比例应该是女性,我记得你之前分享过,泡泡玛特超过75%的用户都是女性。 王宁:我之前讲过一个关于消费的理论,就是满足感和存在感。现在社会物质丰富,大家不是通过一种东西来获得满足感和存在感。早些年物质比较稀缺,谁家有电视机,谁就有满足感和存在感。因为物质稀缺,很容易有一种单一的、固定的产品,让人获得满足感和存在感,无论是桑塔纳还是大哥大。但现在是物质丰富的时代,丰富到每个人喜欢的、认为高级的、能够带来满足和存在的东西都不一样。你特别喜欢茅台,但是我根本就不喝酒。你喜欢球鞋,我喜欢潮玩,他喜欢玉石和手串。还有人喜欢游戏,愿意花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在游戏里买皮肤,我根本理解不了,怎么可能会有人愿意花那么多钱买那个东西? 每个人都不一样,圈子也不一样,大家讨论的问题也不一样,然后这时候会分成很多个圈子和部落,每个部落里可能都需要存在感和满足感。球鞋就是相当大的一个部落,茅台也是个很大的部落,茅台也是男性的市场。我觉得大家都在各自的市场或者部落里面,寻找一个让人有存在感、满足感的方法,这是一个平台和商业的状态。 李翔:你们希望去获取那部分男性用户吗? 王宁:我们的用户里面也有很多男性,我们现在也在做产品的丰富化,比如做怪兽类的潮玩。 李翔:其实是通过产品去撬动这部分用户。 王宁:对,得物也在做很多女生喜好的东西。大家都想扩圈。 李翔:还是回到你的大学时代,这样听下来,你大学有认真读书吗? 王宁:我的成绩单只有一门挂科了:社会学。我觉得还挺讽刺的是,因为社会学那门课主要是教你怎么融入社会,怎么做社会实践。我开玩笑说,因为我天天社会实践,没空去背那么厚的书,所以那门课挂科了。 李翔:所以是在社会中毕业了,但是在社会学这门课上挂科了。你学的是广告学,这个专业本身对你创业有帮助吗? 王宁:我觉得有帮助的是很多商业传记,那个时候花了很多时间读这些作品。那个时候天天都在鼓励创业,大家的英雄就是柳传志、马云、史玉柱,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电视节目上出现。还有,广告学是一门很宽泛的学科,它也可以帮助我研究很多公司的案例,最起码我得看很多广告。这些都可能对我有所帮助。 李翔:那时候你想做广告吗?还是并不想? 王宁:其实那时候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盲目的,很多人毕业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那时候我们作为穷学生,听到老师说所有做广告的人毕业五年以后身价没有低于100万的,我们就流口水:哇,能挣这么多钱。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很好的职业。 李翔:我理解其实从大学开始,你创业也好或者做生意也好,更多是直觉型的、机会驱使的? 王宁:我觉得有可能,如果真的说老天爷赏了一碗饭,可能给我的是商业直觉。 李翔:这种直觉是觉得什么东西有可能会赚钱,可以做一下? 王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直觉,就好像和我一起创业的朋友,我们的艺术总监、小野的创作者宣毅郎,他的直觉就是艺术直觉,他认为这个颜色就是对的,其他颜色就是不行。这就是老天爷赏饭。还有个我们一起创业的哥们,做商务拓展的肖杨,他的天赋是通过喝酒快速地跟人混熟。还有些人就是很细心,然后很耐得住性子。我觉得除了后天习得的,这也是大家各自的天赋。 ![]() 李翔: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为自己过了直觉的阶段,真正对做公司有了一些方法上的认知的? 王宁:当年起步时,从0到1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直觉。开始时,直觉很重要,就像要烧一把火,你得先点着它,需要一根火柴。如果没有这种直觉,就像没有火种,根本点燃不了。但是它要变成大火,而不是光有火苗,那就需要太多支撑了。 以前就搞点小聪明,比如,大学的时候去摆地摊或者做校园纪录片,做格子铺。然后呢?这些从0到1的事情,是我比别人先发现了这个商机,我有这个嗅觉,比别人先迈出一步。实际上,我发现越往后,特别是要做大事的时候,想法的力量没那么重要了,有可能同一时间有1万个人跟我有一模一样的想法。但是,到底有多少人去执行了,又有多少人执行得好,这种人所占的比例可能很小。 而且就算我执行好了,我验证了这件事,成功了,瞬间又有1万个人来学这个做法。他们不需要思考,因为已经被验证了,不需要有什么天才的想法,就好像这两年很多人想去做低价连锁咖啡。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想法已经不重要了。当然,也需要无数个新的小想法把细节执行得更到位,但是实际上你会发现,到最后沉淀下来的都是执行过程中各种细节的经验。 以前我会假设是因为自己很聪明,所以先走了一步,后来我会发现,我只是走了一步而已,问题是,这是个万里长征,我走这一步没有意义。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想法已经不重要了。你要假设大家一样聪明、一样努力,甚至要假设别人比你更聪明,比你更努力,但重要的是,你选择在一个方向做了十年。所以我们说“尊重时间,尊重经营”。这个时候哪怕别人同样聪明、同样努力,他也得花十年时间,因为你已经做了十年。到最后这才是有价值的。 所以我们在2016年先做减法,我不想既卖这个又卖那个,我们就去做一个别人都看不起的、小的潮玩品类,小到一个细分品类里再细分的品类,然后做上十年,把它做到第一。其实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也很像多年前大家提的“工匠精神”。像日本很多精细化分工的公司,其实逻辑都差不多。 李翔:你开始意识到选一个小的方向坚持下去是很重要的事情,那是在2016年? 王宁:其实我在2014年已经意识到了。首先,创业选择零售业就已经规避掉了一堆行业,然后在零售业里边也有很多选择,是做衣服?还是做超市?抑或做数码?也要做品类筛选。要筛选是做潮流类的?还是做非潮流类的?选了做潮流类的杂货之后,是做线上还是做线下?选了做线下,是在北京开店还是在全国开店?是做直营还是做加盟?都是在无数个细分领域里面再细分。所以也不能说是2016年脑子才开的光,有可能从第一天开始,我就在这条路上一直走,越走越细分。 李翔:这种不断选择和细分的过程,主要是你驱动的,还是团队一起做的选择? 王宁:早些年肯定就是我自己,刚开始肯定是孤独的。现在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团队,但早些年创业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两个人变成四个人,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 |
||||
| 上一章:乐园和电影 | 下一章:被推着... | |||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