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正的强者具有独占性因为独特 作者:李翔 |
||||
|
李翔:你创业选零售业这个决定,是因为它延续了大学时期一直做的事情,还是你经过重新思考之后,认为这个方向是非常可行的? 王宁:我觉得它是一个主动加被动的结果。所谓的被动,就是如果我那时候有一个亿,我肯定不做零售业。 李翔:太苦了,是吗? 王宁:对,而且肯定我的选择会更多。哪怕有1000万元,可能那时候就会搏一搏,搞互联网去了。所以那时候我是被动的,就这么点启动资金,只能选一个自己还算有一些经验积累、比较熟悉、失败概率不会太高的方向去做。所以选零售有主动、也有被动的原因。 李翔:当时你对风险投资有概念吗?因为当时已经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来获得创业资金。 王宁:那时候的风险投资,大家投的都是线上,没有听说过有投资线下的风险投资人。一直到2012年,我们拿到天使投资。那时候老麦[泡泡玛特的天使投资人麦刚。]自己有个理论叫“钢筋水泥加鼠标”。他做了很多年互联网,当时他有自己的一些预见性的判断,觉得实体可能有新的价值,然后他就投了一些做实体的公司。投完我们以后,我们发展得还可以,他就更坚定了这个想法。他基于“钢筋水泥加鼠标”的思路投了一批公司。 李翔:你开始时做的格子铺模式,可以认为是有点类似于名创优品这样的线下精选买手店模式吗? 王宁:可能有点像日本的LOFT[知名精品杂货店品牌。],或者说中国香港LOG-ON,它们算是比现在很多杂货店稍微好一些的精品杂货店。 李翔:其实今天来看,这个思路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王宁: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做,比如KKV[潮流零售集合品牌。]就是典型的还在做这件事情的公司。 李翔:你们没有一直做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王宁:我觉得效率不高。做这种平台还是有很多限制的。你想要更大的销售额就得开更大的店,比如现在KKV就开了很大的店。更大的店,你就得有更大的投入、更多的装修、更多的人,以及更复杂的人员培训,所有因素都是叠加的,所以效率就越来越低。此外,库存管理、SKU管理、陈列管理也都更加复杂,它们又不在一个节奏上,节奏永远都是乱的。总之,那个时候它们对我来说就是乱。 如果能做到一定规模,有可能会做得更好,但那时候对我们而言难度是很大的。另外,因为这是平台,卖的是别人的货,卖别人的货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核心的价值,自己只是一个零售渠道。如果在线下还可以赚点差价,但是把它放到网上卖,没有任何价格优势,因为全国有很多人都在卖同样的产品,到最后就发现只是在拼价格,没有什么利润空间。 有一个说法,真正的强者具有独占性。品牌是种独占性,设计和IP也是独占性。我们后来就发现了自己品牌的重要性和自己产品的重要性。 李翔:线下也可以像京东那样做自营,把产品买过来,然后再卖。 王宁:我们后面就是直营。做格子铺的时候生意很好,它的模式就是分租出去一个个小格子,让大学生来这里卖东西。那时候我们认为它有很大的优点,但也有很大的缺点。优点是品类很丰富,可观赏性很强。缺点是管理复杂,毛利率低,陈列乱,品质也不统一。所以后来我们就想,能不能开一家店,吸收它的优点,规避它的缺点,所以就变成我们统一采购,统一毛利率,统一陈列,统一销售。管理效率也提升了,那时候我们就是这样一点点去做优化和做减法。 ![]() 李翔:你当时会去很多地方看各种各样的线下零售的业态? 王宁:对,中国香港的、日本的,看了很多。 李翔:当时移动互联网创业也很繁荣了吧?你没有想过看看移动互联网这个方向有没有机会吗? 王宁:移动互联网真正起来是在2013年和2014年。微信的真正普及是在2013年,我看了看自己的第一条朋友圈,就是2013年发的。2014年到了移动互联网创业的高峰期,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应用被开发出来,做一个PPT,搞一个运营,就可以融到钱。 2012年最火的还是电子商务,大家都在讨论天猫和京东,比如王健林跟马云打赌,线上赢还是线下赢[2012年,在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打赌,王健林说:“2022年,十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整个大零售市场份额占了50(%),我给他一个亿。如果没到呢,你还给我一个亿。”]。B2C电子商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垂直类企业,比如卖化妆品的聚美优品、卖酒的电商等等。垂直类B2C电商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创业模式。 李翔:虽然电子商务很火,但是当时你还是倾向于做线下? 王宁:对,可能也因为是学广告学的,我对品牌有自己的执念。按照我们那时候对品牌的理解,当时的很多品牌不能算品牌,中国缺少真正的品牌。当时做品牌都属于找个代言人,在步行街开多点店,或者去央视打个广告,就成品牌了。我觉得这只是出名,没有真正的品牌精神。所谓的品牌精神就是你盖住它的logo(标志),也会知道它是什么品牌,而不是去掉logo发现都一样,只是看谁渠道做得好。 好的品牌是你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来他们办公室是什么样子、老板是什么样的性格。就好像你去了星巴克、乐高、无印良品、宜家,你一看就知道它的理念和文化是什么,它的品牌追求是什么。甚至我们坐在这里就能想象出无印良品、宜家的办公室是什么样子,你真的到了他们的办公室,也不会感到意外。这是真正的品牌。真正的品牌一定不只是在卖货,它一定是卖文化的,并且能够让你对它的文化有真正的体验感,这是那时候我对品牌的理解。早些年国内品牌没有能做到这些的。 2010年和2011年那时候淘品牌特别火,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线下品牌没救了,因为线下品牌不懂互联网,淘品牌好像见神杀神、见佛杀佛,大家都觉得很牛。我当时就想,淘品牌能成功,原因有两点。第一,它比别人更早做了互联网。第二,它在那时候比别人审美水准高,图拍得更好看、平面模特更美,这两点也是一个品牌的诞生过程。但是后来我们就发现,只做线上,那就只能是一个视觉传递,太容易被模仿了,我马上可以找同样的平面设计师做出你的这种风格。 相反,我们发现线下是一个更有包裹感的品牌文化的传递方式。比如教堂就有很浓厚的包裹感,教堂的气场、氛围、音乐、灯光,甚至流程,那种包裹感瞬间就会给你一个很强的文化带动。我们那时候觉得,门店就应该是一个类似于教堂一样的所在,视觉、触觉、听觉,还有服务,这样才能够真正全面地传递品牌文化。 所以我们那时候就觉得开店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开店,而且要开好店,到今天这也是我们的坚持。你来到我们的门店,我觉得还是有包裹感的,最起码可以瞬间让你知道潮玩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泡泡玛特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也许是潮流,也许是快乐,也许是娱乐,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但是进到我们店里,一定是和进到其他家店是不同的。而且它的特别是从上到下一以贯之的,你见到我们的同事,你看到我们的办公室,从平面到立体的体验,它一定是一致的,而且一定是跟其他公司不一样的。 李翔:看到王健林跟马云打赌,会不会影响你对线下的信心? 王宁:其实那个时候我是站在王健林那边的,如果现在你让我再站一次队,我依旧会站在王健林那边,因为我觉得线下是无法被替代的。你也会发现,新冠疫情三年之后,大家出去走走的体验,是在网上看看美丽的风景替代不了的。 京东当年提出过“多快好省”,对京东而言,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一直不认为“多快好省”就是好的购物体验。因为你没钱的时候才会想要省钱,没时间才想越快越好。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预算,所以当然会想要“多快好省”,但是如果你不缺钱,也不缺时间,肯定会慢悠悠地漫步在一个风景秀丽的空间,设计也很好,体验也很好,慢慢挑、慢慢选,而且也不需要看半天价格标签。这才是终极的购物体验。 |
||||
| 上一章:被推着... | 下一章:打开了... | |||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