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我说“不能逃避”

抑郁的力量  作者:泉谷闲示

日本人极度崇尚的观念之一,就是不能逃避。自古以来,不能逃避的观念就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是它让人们变得勤勉、踏实。事实上,这个观念确实为日本社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当人们不得不在封建社会中求得生存、不得不克服贫困等问题时,这个观念是非常有用的。

可是,在生活丰富多彩的现代,这个传统观念与“活出自己”的自然欲求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如今,陷入抑郁状态的人不断增加,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原因。

逃避是在积极地回避危险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问我:“我是在逃避吗?”

对此,无论我回答“没错,你是在逃避”还是“不,你绝不是在逃避”,都是不恰当的。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中,逃避已经被赋予了负面意义。如果直接回答,那么无论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在放任患者继续保持“逃避是坏事”的观念。

面对这个问题,患者就算因为暂时听到“不,你绝不是在逃避”的答案而感到安心,也会在遇到其他类似情况时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对此,医生需要做的是消除逃避这个词被赋予的负面意义。

例如,如果家里着火,人们就要逃走求生。再如,在战争时期,如果形势明显对我方不利,我方就要暂时撤退,也就是逃走。

因此,不能说所有的逃避都是坏事或消极的。人类是动物,在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存在危险或让自己感到不愉快时,产生逃避的念头是自然的反应,即内心和身体自然的反应。

纠结是好事,压抑反而存在危险

在心理学中,纠结和压抑被用来表示当头脑与内心和身体对立时人们处于的状态,如图7所示。

在纠结状态下,头脑想到的“△”和内心想到的“〇”在头脑中对立。此时,人们会感到非常烦恼。

抑郁的力量
图7 纠结状态(左)与压抑状态(右)

在压抑状态下,头脑和内心之间的“盖子”关闭,头脑中只存在自己想到的“△”,不存在内心想到的“〇”。此时,头脑处于独胜的状态。

纠结状态会带来烦恼,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会感觉很痛苦。不过,在纠结状态下,内心的声音没有被屏蔽,这其实是健康的。然而,为了摆脱纠结的痛苦,有些人会倾向于盖上头脑和内心之间的“盖子”,屏蔽内心的声音,这就进入了压抑状态。一旦过于压抑自己,内心和身体就会“罢工”,身体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如陷入抑郁状态等。

当头脑固执地认为不能逃避时,人就很容易进入压抑状态,患上抑郁症等疾病的危险也会随之增加。

如何看待对缺乏毅力的指责?

通常,不能逃避的观念会具体表现为“缺乏毅力”“不能半途而废”等指责。

日本人总是倾向于赞美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当然,如果某个人找到了值得奉献一生的事情,他确实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

可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可以选择无数种生活方式。而且,人们很难在人生早期就找到值得自己奉献一生的事情。

如今,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要为了考试等事情来往于各种学习班,这让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孩子们逐个进入父母为他们选择的学习班,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只能不断地接受各种教育,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解各种理论知识上。在童年时期,孩子们本该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从而被无聊的生活激发起好奇心,自己创造出各种游戏,然而现在他们却被迫每天准备考试。对此,父母给出的理由看似合情合理——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经受考试的辛苦。不过,这种做法的弊端在日后会逐渐显现出来。

在度过这段日子后,孩子们会突然被要求自己决定未来。此时,究竟有多少孩子能做出值得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正确选择呢?

试错是必绕的远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在成长过程中,很多人被逼着拼命学习,已经能熟练地利用头脑这台“机器”,可是内心和身体的声音却逐渐被屏蔽。他们无法说出自己想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做出逃避、放弃等抗拒反应时总是需要竭尽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开始进行试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必绕的远路。

当内心发现真正想做的事情时,人们就算遇到一些阻碍,也不会逃避、不会放弃。

可是,内心必须在徘徊、犹豫之后才能拥有足够的力量。通常,找到真正能激起热情的事情需要的时间比人们想象中的更长。因此,大家必须理解,在试错的过程中,人们非常容易对自己产生严重的怀疑,即认为自己只是在单纯地逃避,做任何事情总是半途而废,从而觉得自己或许是一个没用的人。

上一章:不要劝... 下一章:心灵小...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