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如何避免抑郁症复发?
“僵尸化”在现代人中蔓延的现象

抑郁的力量  作者:泉谷闲示

……有些年轻人没有梦想,没有梦想的年轻人是悲惨的。没有时间做梦、容不得上帝插手、没有工夫感受兴奋的人无法获得充实的人生。有些人忘记了笑容和欢乐,失去了感受伟大和震惊的能力,他们像僵尸一样,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与青年的集会》 弗朗西斯科

时隔38年,弗朗西斯科再次来到日本,他在面向日本年轻人的演讲中发问:“像僵尸一样心脏停止跳动的人是否越来越多?”根据我的临床感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说,这段发言尖锐地指出了现代年轻人心理问题的本质。

然而,现代年轻人的“僵尸化”并不能用内源性抑郁症中精神倦怠的症状来解释。

大部分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原本不会对事物提不起兴趣或者欲望,只会在抑郁症发作的时候才出现精神倦怠。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异常现象,并因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感到无措、痛苦。

不过,现代社会中的“僵尸化”现象指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就逐渐出现精神倦怠,而在成年后,精神倦怠已经成了深入骨髓的慢性症状,因此不少人并不会对这种症状产生很强的生疏感。

未来的梦想是变得轻松

近年来,由于重视子女教育的父母将自我实现的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很多孩子从小就不停地穿梭于各种学习班和特长班,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时期就已经完全陷入精神上的疲劳和困倦中,处于一种精力耗尽的状态。

如果让初一的学生描述未来的梦想,不少学生会回答:“变得轻松”。可以说,这是人们从10岁出头就开始“僵尸化”的显著表现。对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义务就是满足以父母为首的身边的人提出的要求,因此他们当然希望尽早摆脱这种义务,希望尽早变得轻松。

真正的活力一定是在主动产生兴趣后自然而然出现的,而不是由于服从别人的命令或回应别人的期待而出现的。而且,对孩子而言,父母是与其不同的独立个体,也就是“他者”,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本质上不过是父母自私的欲望。父母能做的只有挖掘孩子的天分,间接地帮助他们发挥天分,最重要的就是默默地在一旁守护孩子的成长。

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和自己分开,在孩子尚未长大的时候,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试图让孩子领先于同龄人,于是强迫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这甚至逐渐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而且,由于对孩子的过度干涉不断蔓延,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种异常情况,即高考考点出现“家长等待室”,就连大学都在迎合这股糟糕的风潮,真是令人叹息。

于是,在父母的压迫下,不能说不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被动性的心理状态。这是因为,年幼的孩子无力反抗父母,服从是在父母身边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

然而,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样,如果不能说不,人们就会逐渐无视自己内心的声音,最终变得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因此,我认为被动性的心理状态正是导致没有梦想的“僵尸人”出现的原因。

“进取心与积极性的时代”走向终结

除了对孩子进行过度教育的问题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造成现代年轻人“僵尸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们正在迅速进入难以找到生存意义的时代。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改正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只要得到一点儿满足,就能积极地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以衣食住行为首,加上和平、安全、稳定、舒适、娱乐等,这些方面的状况只要有一点儿改善和提高,人们就会朝着那个方向继续努力。我将人类按照这样的行为原则采取行动的时代称为“进取心与积极性的时代”。

在“进取心与积极性的时代”,很多人将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作为生活目标,为此努力,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目标和方向的努力可以清楚地看到努力的进程,因此这能成为一种激励,让人们感到努力是有价值的。

可是,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信息化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不断扩张,世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严格地说,并非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不过至少以发达国家为首的部分国家已经出现了物质上富裕、生活上便利及周围充斥着巨大的信息洪流这些情况,它们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进取心与积极性的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即将走向终结。可是,大多数经历过这些变化的人依然保持着进取心与积极性。

不过,被称为“数码原住民”的年轻一代从小就生活在便利和富足的现代社会中,因此并没有需要刻意追求的目标,即没有能唤起他们的积极性的目标。如此一来,在面对生存价值这种本质的问题时,现代年轻人与上一代人之间就会出现巨大的代沟。

在保持着进取心与积极性的一代人成为父母、老师和领导后,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导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们难以理解年轻人提出的“应该如何追求生存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因此年轻人说出的话通常会被忽略。

年轻人无论多么努力地倾诉没有动力的痛苦,都只会得到一声呵斥,被批评缺乏进取精神。可是,年轻人确实生活在缺乏进取精神的环境之中,这些批评只会让他们更加茫然,变得不知所措。

生活的意味

年轻人生活在当下这种环境中,自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处于存在主义层面的苦恼,如“活着有什么意义”和“人有这么多烦心事,究竟为什么要继续活着”,因为他们既找不到合适的努力方向,也看不到可以模仿的榜样。

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虽然他们嘴上在问活着有什么意义,但其实他们追求的或许不是意义,而是意味。年轻人通常会感叹找不到想做的事情和没有目标,可见他们是在追求生活意味的价值观下问出了“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

在学校时,他们经常听到“要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之类的话,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要过一个值得被记录在日记中的暑假”,为此他们需要在暑假中做一些事情、去一些地方。也就是说,这句话中的“意义”是肉眼可见的加分项,是有实效性地、合乎目的地做事。

不过,大家必须注意,这种追求意义的价值观正来源于进取心与积极性。

因此,在很难养成进取心与积极性的现代,年轻人无论多么努力地追求生存的意义,都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那么,生活的意味究竟是什么呢?

请大家注意“意味”这个词。

这个词用到了“味”这个字。味指品味,它不指做出某些合乎目的的行为,而指类似突然抬头眺望天空中的云彩,从风中感受季节的变化这种兴之所至才能使人品味生活的行为。

这通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可是在现代,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会被社会和周围的成年人用“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天真地玩耍时,他们会被“你长大后想干什么”这种俗气的问题打扰;在尚未分清左右的时候,他们就会被送进绘画课、体操课、音乐课、英语课、游泳课和数学课等课堂。我认为,这股风潮反而掐掉了孩子们感性的萌芽,导致他们无法从容不迫地感受生活的意味。

感受此时此刻

我想,大家应该经常听到“活在当下”这句话,其实这正是品味生活的另一种说法。

意味指存在于此时此刻的、刹那间的经历。实际上,追求意义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生存方式,尽管这听起来很极端。当然,为将来做准备对人类来说是很重要的。不过,人们如果过于注重将来,就很容易本末倒置,变得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真正的生活。为升学做准备,为就业做准备,为结婚做准备,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为养老做准备……等回过神来时,虽然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拥有了足够的积蓄,但用于享受生活的能量已经枯竭。如今,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随处可见。

用第1章中的图1(参见第3页)来解释的话,我们的头脑负责像电脑一样运行,面向的是过去和未来。也就是说,头脑是分析过去、预测未来的“机器”,无法将焦点对准现在。当头脑对现在进行分析时,现在已经成了过去。

不过,我们的内心和身体并不会因为分析而产生延迟,可以立即对现在做出反应。遵循自然的内心和身体能使我们体会到生活的意味,从而与分析意义、制订计划的头脑形成对照。

因此,追求生活的意味的真正方式是以内心和身体为核心,在生活中感受此时此刻。

带着存在主义问题生活

寻找食物、躲避危险生存下去、通过繁殖留下尽可能多的后代,这些都是基于动物的本能做出的行为。因此,我们无法克制头脑追求意义和为将来做准备的倾向。不过,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我们可以品味生活。

也就是说,人类同时拥有头脑、内心和身体的特质,既会像其他动物一样追求意义,也会忍不住探寻生活的意味,这就是人类无法摆脱存在主义问题的根本原因。

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人们会因为做没有目的的事情、徒劳无功而感到痛苦。可是,如今追求目的的“进取心与积极性的时代”面临终结,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从追求意义到追求意味的重大意识变革。

意味需要通过感受并品味事物的“质”才能得到。此前,人们一直在头脑的“独裁统治”下追求肉眼可见的量化目标,从而得到意义上的满足,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味,却在某种程度上蒙混过关。可是,如今意义与意味的替换越来越难,我们终于进入了不得不追求生活的意味的时代。

因此,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追求意义而轻视存在主义问题。实际上,存在主义问题最能体现人性的烦恼。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受到“进取心与积极性的时代”的影响,也不要站在动物性的角度上嘲笑这种烦恼,而要以拥有这种烦恼为傲。

上一章:心灵小... 下一章:活在当下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