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再只为补充能量而进食抑郁的力量 作者:泉谷闲示 |
||||
饮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饮食情况如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况。 在治疗抑郁症时,通过详细地了解患者实际的饮食情况,医生可以发现其能象征性地反映出患者陷入抑郁症的原因。 让我们从饮食情况出发,来思考现代人容易出现抑郁症的原因。 长期吃同样的食物 ——我每天中午都吃同一种面条。 ——我每天早上都在同一家餐厅吃同一种早餐套餐,中午总是在固定的几家饭店中选择一家吃饭,晚上则一直在吃便利店售卖的便当。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多人都会长期吃同样的食物。 对过着这种饮食生活的人来说,他们吃饭就像给汽车加油。他们认为思考每顿饭吃什么太过麻烦,因此他们的菜单是固定的。 动物的一大特点就是即兴性,而固定的饮食则彻底失去了即兴性,成了没有“生命”的饮食。而且,选择这种饮食生活的人们吃的大多是冷藏食品或冻干食品。 可是,人类吃饭不能只是为了补充能量和营养。世界上之所以存在所谓的“灵魂食物”,是因为有些食物虽然营养成分相同,但是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程度却不同。也就是说,食物是否拥有“生命”取决于它们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 长期吃没有“生命”的食物却习以为常,这相当于在不知不觉中接近机械性的死亡状态。 人类的身体不能用加减法计算 ——为了健康,我每天必须吃某种食物。 ——我要用营养补剂补充容易缺乏的营养成分。 这些言论看似很有道理,然而这样吃饭却并不一定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它们的问题在于盲目地相信计算,只考虑加减法,简单地认为要补充缺乏的营养成分,不摄入过多的营养成分,这种“每天必须”的做法忽略了动物的即兴性,将人们束缚在了固定的饮食习惯中。 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之所以广泛传播,或许是因为西方医学的基础就是简单的计算,而现代营养学效仿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提出了相同的理论。 大家必须注意,这种思维方式将有生命的人当成了机器,将人体部位当成了零件,它是基于人类没有生命的视角形成的。 基本上,动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成分,因此食草动物不会缺乏蛋白质,吃素的和尚也不会营养失调。 举例来说,患者在被内科医生诊断出糖尿病和肝功能障碍后,需遵医嘱限制饮食。然而,患者因限制饮食而压力倍增,最终导致治疗不顺的情况并不罕见。实际上,我见过好几个这类患者在开心地吃自己真正想吃的食物后彻底痊愈,尽管按照内科医生普遍的思维方式来看,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当然,这种例子并不多见。我想表达的重点是,在只考虑“量”的计算中导入重视“质”的观点,关注患者真正想吃的东西和是否真正吃得开心,可以打开患者闭塞的心门。 如果将人体看成机器,只关注计算,那么我的建议看起来是不符合常理的。可是,不顾及人类的想法和心情,只根据加减法思考问题,问题是不是更加严重呢? 我认为,医生应该关注患者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身体疾病。如果只对患者进行千篇一律、机械化的饮食限制,治疗过程很可能不会顺利。 因认为某种食物对身体好而盲目试吃 ——这种食物对身体好,你尝一尝吧! 如今,这种推荐食物的方法并不少见,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的饮食以头脑为主导。 某种食物对身体好是基于营养学知识做出的价值判断。可是,营养学是一门“将人当成机器”的学问,缺乏即兴性、灵活性,并未将人当成拥有生命的动物来看待。 如果想在真正意义上对身体好,依据的不是头脑中的知识,而是内心和身体自然而然出现的食欲。它们会结合当天的自身状况,准确地告诉我们现在需要什么食物。 内心和身体自然而然出现的食欲不会是每天都想吃同样的食物,也不会是想过多地吃某种特定的食物。举例来说,在天冷的时候,内心和身体会想要温热的食物;在天热的时候,内心和身体会想要冰凉的食物。也就是说,人体的感觉具有平衡性。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下面这段话。 我的兄弟们,在你们的思想和感觉背后,存在着一位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的领袖,一位不为人熟知的圣人——那就是“自己”。它就居住在你的肉体里,它就是你的肉体。 隐藏在你肉体内的理智要多于你的最高智慧当中的理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做出的判断远比头脑的理智更加值得信赖。 相信美味 在面对需要的食物时,味觉和嗅觉会使我们对其产生“好吃”或“很香”的感觉。 举例来说,在感冒时,有的患者需要每隔半天到一天喝一次中药,间隔的时间随着身体状态的好转而改变。在刚感冒时,患者会觉得适用于感冒的急性阶段的药物(如葛根汤)很好喝,不过在度过这一阶段后,患者就不会觉得它好喝了。也就是说,哪怕是完全相同的中药,患者对它的感觉也会随着身体状态的好转而产生动态变化。 这种现象适用于所有食物,食欲会准确地用“想吃”的感觉告诉我们身体需要什么食物。在吃完相应的食物后,身体就会因为满足而感到开心。 不过,当头脑发出虚假的食欲信号时,真正的食欲就会受到干扰,我们可能产生“我喜欢吃某种食物”“不吃它有点儿可惜,还是吃掉吧”“因为它很贵,所以要趁现在吃掉”等想法。笼统地说,看透这种虚假欲求的技巧就是注意其中是否混入了非生理性要素,如刻板印象、情绪波动和人际关系等。 所谓的对身体好的食物其实对身体不好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现代人的饮食生活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不过所有问题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没有让内心和身体主导个人的饮食生活,反而盲目相信营养学知识,让头脑决定要吃什么食物。 我们必须明白,那些束缚我们的特定的知识和习惯无论看起来多么正确,对人类这种拥有即兴性和能动性的动物来说,它们都绝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 如果电视上宣传某种食物对身体好,这种食物在市场上就会供不应求。可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自大自然的食物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只不过有些好处尚未被科学家们发现而已。科学并不先进于人类,而是远落后于人类,一直在跌跌撞撞地前进。因此,被片面的知识蒙蔽双眼,忽视即兴的食欲,一直吃同一种食物,这种行为是非常有害健康的。 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要客观地倾听自己的身体对食物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要感受自己现在是否想吃食物,以及想吃什么食物。 能听到内心发出的声音,意味着头脑连接内心的“盖子”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人类都保持着最自然、最理想的状态。 对人类来说,包括抑郁症在内的不健康状态都是头脑的“独裁统治”导致其无视内心和身体的需求而引起的。饮食生活是日常生活的基础,人们只需要做到满足自己的食欲这件小事,就能逐渐地让自己恢复健康,达到自然的协调状态。 |
||||
上一章:活在当下 | 下一章:允许自...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