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曾国藩传 作者:张宏杰 |
||||
曾国藩死亡的消息传开,他的门生故旧们都非常震惊。 身在直隶为官的赵烈文二月二十日得知曾国藩去世。他当时一阵眩晕昏迷,许久才痛号一声。他在日记当中说,他和曾国藩之间的关系,逾于骨肉亲情: 惊悉涤师于二月初四日在江督官署薨逝之信,五内崩摧,顷刻迷闷,奋力一号,始能出声。师于烈恩逾骨肉,非复寻常知遇。 当天晚上赵烈文一夜未眠,涕泪不断。日记说: 夜卧通夕不寐,思念畴昔,涕泪盈把。 俗话说身边人眼中无伟人,但是他回顾曾国藩一生,却说: 闻涤师……扶至签押房坐定,倚椅背一笑而逝,其来去自如,非天人中人,不能吉祥如此。在世则已为完人,出世则几入圣,果人生若是,尚复何憾。[赵烈文:《能静居日记》3,岳麓书社,2013年,第1484页。] 听说曾国藩死前没有经过多少痛苦,一笑而逝,足证这是一个能上感苍天的圣人。活着的时候已经是完人,死后又盖棺论定为圣人。人生如此,夫复何憾。 曾国藩的另一位幕友薛福成在曾国藩去世当日的中午还与曾国藩下了两盘围棋。回想起曾国藩对他的提携之恩,伤感弥深,不觉流涕。薛福成说: 予于爵相有知己之感,有受诲之益,有七载追随之谊。方午间对弈之时,岂料即永诀之时哉!追念哲人,默忧时局,不自知涕之流落也。[马忠文、任青编:《薛福成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70页。] 李兴锐是湖南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在曾国藩的推荐下任直隶大名府知府。后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后署两江总督。 听到曾国藩去世的消息后,他也是一夜不眠,在日记中说: 骇绝!恸绝!国家只此栋梁,庙堂倚为心腹,主少国疑,内忧外患,遭此大变,天地崩裂,未知苍苍何意! 大清王朝还没有抵达平安的水域,曾国藩这个领航者就去世了,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他还说: 予以书生从戎,知遇极厚,期望极殷,十五年来,无异家人父子,堂廉相得,肝胆相见。……天乎,人乎,何至于此!拟于明日觅搭轮船回金陵,奔哭寝门。是夜寝不成寐。[朱汉民、丁平一主编:《湘军7·日记·地方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30~331页。] 至于自称门生长的李鸿章说: 惊悸悲痛,神魂飞越……而吾师果已死矣,不可复生矣,天乎天乎,奈之何耶。……鸿章从游几三十年,尝谓在诸门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亲切。……远羁职守,无翼可飞,何时始得拜瞻几筵,一大恸耳。……每忆吾师于军事屯困时,常恐死不得所,及贼平而官居,又虑晚节不终,兹结局如此哀荣,易名如此优异,亦不负平生之志,应自无遗憾之留。[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2页。] 无名者中也有感念深切者。曾国藩收复南京后,设立金陵书局,供养了一批有才华但没生计的儒生。戴望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读书人,秀才出身,在金陵书局校书。他和曾国藩地位悬隔,但是曾国藩的去世仍然给他沉重的打击。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弟自去秋以来,时患风湿,至今未已。又因曾文正公之变,感其生前以文字相知,中心郁悼,心火上炎,遂患喉病。频年境遇奇窘,又加以悼逝伤离,令人不堪回首,此多病之所由来。而旧学坐此荒废,顾瞻师门,将成朽木,可惧之至!此间自曾侯薨逝,不堪依恋,将舍此它去……[陈烈主编:《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929页。] 老友刘蓉在曾氏死后,写了整整一百首挽诗。即使是多次受过曾国藩弹劾的老部下李元度,在曾死后也毫不抱怨曾对自己的打击,在挽诗《哭师》中写道:“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并且说下辈子还要再做曾的学生:“程门今已矣,立雪再生来。”曾国藩死后,鲍超每“遇岁时伏腊及生辰”,都要设曾国藩的牌位,“焚冥楮若干,以志追感”,这种举动持续了一生。赵烈文于曾死后,更于每年正月初一日早起,拜天、孔子及祖先毕,必拜曾国藩遗像。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好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临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其家书语录更让直到今天的普通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可以部分抵消对儒学“空疏无用”的指摘。曾国藩一生功业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低级趣味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和那些愚顽浅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他说:“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2011年,第448页。]“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曾国藩全集·日记》2,岳麓书社,2011年,第87页。]所以,在清朝士大夫中,他这个理学名家是第一个对洋人平等相待的人。他兴起洋务运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在当时的气氛之下,没有大眼光大见识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后来学贯中西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时自陈:“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表明他是曾国藩的学术传人。 曾国藩做官非常成功,他善于进退,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曾国藩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互见肺腑,毫无芥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深挚。对于儿女,他既慈爱又严格,能够尊重孩子人格,教育孩子总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曾氏家族数代以来,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辈出,这和他树立的良好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他被誉为“古今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 当然,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斫水,并不能丝毫影响水之东流。他以圣贤自期,然而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他没有能探悟到拯救旧世界的真理,没能实现自己澄清天下造福万民,创造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指针的太平世界的理想。相反,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自己却无能为力。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 不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
||||
上一章:3 | 完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