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
||||
“后宫佳丽三千”,这大概是全天下男人的梦想。这“三千”之数,在日本也会用到,例如说“昭和文坛门弟三千”。而一说起“门客三千”,中国人必定会联想到孟尝君。 所谓“门客三千”,其实是指长年寄居之人,若算总数,应该有更多。那么,他们的主人孟尝君,真的如大家一直以来所传说的那样,是一位侠义的领袖吗? 正如供养荆轲的太子丹不能被称为侠义之士一样,孟尝君也难当此号。太子丹是为报私仇,而孟尝君则没有什么强烈的目的。他生性好客,几乎近于“无私”。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他母亲的熏陶。 当他被齐王罢相之时,门客纷纷离去,几乎一个也没留下。这当然会令他极其失望。 他非常气愤,心想:“我平时养着他们,不就是为了自己在危难之时有所依靠吗?” 后来,孟尝君重新坐上齐国相位时,冯驩劝他召回从前的门客。在孟尝君失势之时,冯驩始终不离不弃,而且以一己之力帮助他东山再起。他的话,孟尝君当然言听计从。 “好吧。”孟尝君虽然答应,但一想起当初的情形,便不由得眼眶发热。他长叹一声,说道:“我生平好客,门客曾多达三千人,自问对门客从不曾有丝毫怠慢,这些你也是知道的。可是,当我被罢官时,他们竟然全都弃我而去,没人肯回头看一眼。如今,我借助先生之力重新坐回相位,如果从前那些门客还有脸再回来见我的话,我一定会朝他脸上吐唾沫,狠狠地羞辱他一顿……” 此时,他们正坐在马车上,边走边谈。 冯驩收住缰绳,下车席地而坐,面向孟尝君而拜。 孟尝君也下了车,问道:“先生是替那些门客向我谢罪吗?” “不是。而是因为您刚才说错了。万物必然有其道理,世事也一样。您明白这个道理吗?” “恕我愚钝,不太明白您的意思。” “就像活着的人最终必然会死去一样,富贵时门客云集,贫贱时朋友散尽,这是理所当然的。再譬如说集市,早上热闹而晚上冷清,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晨、讨厌夜晚,而是因为只有早上才能在集市上买到东西。同样的道理,当您失去地位时,门客自然也会离去。您不能因此而怀恨在心,徒然断绝他们的回归之路。希望您还像从前一样对待他们。” 孟尝君闻言,再次拜谢,说道:“谨听先生教诲。如今听了这番话,我又怎能不照办呢?”说完放声大笑。心中的芥蒂,也仿佛都被笑声驱散开来。 门客三千,真正当得上侠士之名的,果真只有冯驩一人?莫非其他人都是假仁假义之徒?真假之比率,竟然是一比三千? 难道连那曾经舍命溜进秦宫宝库盗取狐白裘的“狗盗”之徒,在孟尝君失势时也背弃而去吗? 史书上对此并无记载。 孟尝君被罢官期间,也许有人是不忍看见主公的失意潦倒之状而离去的吧;可能还有人是因为看到主公失去了俸禄,自己不好意思继续寄食于此,才选择离开的吧……孟尝君大概也考虑到这些可能性,领悟到:对于那些离散的门客,也不能一概地责备求全。 他回想起母亲曾经的教诲:“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善待别人。” 这句话伴随着笑声,从他心底迸发出来,回荡在空中,余音不绝。 众多门客当中,还是有人当得上侠士之名的——冯驩是之,“狗盗”是之。 除此之外,肯定还有很多侠义之士的事迹没有流传下来,不为后人所知晓。其实,这不正是侠士风范吗? 性命尚且不惜,名声是否流传后世当然就更不在乎了——这应当是侠士的极致吧。 如此看来,为侠士作传,就像在历史长河中捡起几颗掉落的稻粒,是十分偶然和异常珍贵的事情。 |
||||
上一章:6 | 下一章:盗虎符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