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孟尝君到底算不算侠义之士呢?

如果说舍命助人者才算侠士,那么孟尝君似乎不太符合:他为了供养门客而舍弃财产,但并没有舍弃性命。

他是幸运之人,这点大概没有异议吧。

当齐王怀疑他意图谋反时,有人为他申辩:“孟尝君是清白的,我敢以性命做担保!”随即在宫门前自刎。齐王大惊,令人重新调查后,发现孟尝君果然是被冤枉了。而那个自刎者,也并非是孟尝君的门客,只是间接受过孟尝君的恩惠罢了。

此人连姓名都没被记载下来,只在史书一隅悄然出场,唰地喷溅出一柱鲜血——这才是侠义之士。

那位“狗盗”之徒也是如此。偷偷溜进秦宫宝库中,如果被抓住的话,肯定要被五马分尸。他为了救孟尝君,抱着必死之心去偷狐白裘,而不计较自己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侠士的楷模吗?

另外,前文所述的冯驩,也可称得上侠义之士吧:擅自烧毁契据,搞不好的话是要被砍头的。

战国时期,人们的性格往往狂暴乖张,一怒之下,难保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即使孟尝君也不例外。

比如,在“鸡鸣狗盗”之徒相助下,孟尝君一行逃出秦国。途经赵国时,当地人素闻孟尝君之贤名,纷纷前来围观,欲一睹其英姿。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孟尝君的个头儿很矮小。

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人小声嘀咕道:“本以为薛地领主是个仪表堂堂的伟丈夫,现在一看,竟然是个小矮子嘛!”

孟尝君听到后,和随行的门客跳下车,拔刀向围观人群砍去。

《史记》是这么记载的:

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十分惨烈。但当时的风气就是如此。

因此,冯驩擅自烧毁契据,确实需要过人的勇气。可谓侠义之士。

后来,孟尝君被罢官,门客纷纷离去,几乎一夜间沦为孤家寡人。此时,又是冯驩出谋划策,为让孟尝君重回齐相之位而上演了一出惊天大戏。

冯驩先来到秦国,游说秦王。

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齐国与秦国势如雌雄之国。”所谓“雌雄之国”,意思是说:一方称雄,另一方就不得不雌伏。也就是说,两国注定是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齐国之所以能威慑天下,是因为有孟尝君在。”冯驩继续说道:“但如今他被齐王罢了官,定会怀恨在心,背叛齐国。没有人比他更熟悉齐国的内情和人事状况了。秦国如果能得到他的协助,就等于将齐国领土收入囊中——不,岂止是得到齐国领土,甚至还能从此称霸天下呢!大王请速派使者备厚礼去聘请孟尝君吧!切勿错失良机。如果齐王醒悟过来,重新起用孟尝君的话,那么天下胜负就很难说了!”

秦王听到这番话后,深表赞同。于是,令人准备车十乘、黄金百镒,派遣使者去齐国聘请孟尝君。

冯驩抢在秦国使者之前离开秦国,迅速赶回齐国,劝说齐王:“齐国与秦国势如雌雄之国,秦国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举国对齐备战。在下听小道消息说,秦王使者备了车十乘,载着黄金百镒,想要聘请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赴秦国并且当上秦相的话,天下恐怕都将归附秦国。秦国若称雄,齐国则必然雌伏,国土恐将难以保全。总之,请在秦国使者到达之前,重新起用孟尝君为相。只要给他增加领地和俸禄,给予优厚待遇,他一定会欣然接受的。若是平民百姓倒也罢了,但对于别国相邦,秦国不至于聘请去自己国家吧。此事还需从速办理!”

“好。”齐王说道。

齐王颇为惊慌。当初,他是因为孟尝君名声盖过自己而感到不悦,所以才听信谗言罢免了孟尝君;但对于孟尝君的实力,他还是不得不认可的。而且,作为相邦,孟尝君很熟悉齐国的情况,包括军备、人事及其他机密事项。如果孟尝君为秦国所用,齐国一定会有麻烦。

为了慎重起见,齐王派手下去边境关口探听消息。果然,秦国使者的车马驶入边境。齐王手下急忙回报君主。

如此一来,齐王不得不重新起用孟尝君为相邦,但齐王对孟尝君的嫉妒心却难以消除。

当齐王缺乏自信时,需要依赖孟尝君;但当齐国灭掉宋国后,齐王又开始变得骄傲自大,觉得不再需要孟尝君的辅佐,自己也能独当一面。然而,万一熟知国内机密的孟尝君为他国所用,始终还是件麻烦事。那应该如何是好呢?

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除掉他。

孟尝君门下不乏消息灵通之人,所以他很快就觉察出齐王的动向,连忙逃往魏国。

魏昭王任用他为相,联合秦国、赵国、燕国一起攻打齐国。齐湣王逃到莒城,死于当地。

齐襄王继位后,推行和平政策,与各诸侯国结成友好关系,与孟尝君也有亲近来往。

孟尝君自立为小领主,保持中立,得享天年。

后来,他的几个儿子争位,齐魏联军乘虚而入,攻占了薛地。而无论齐国也好,魏国也好,都曾经任用孟尝君为相。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上一章:5 下一章:7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