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
||||
信陵君的哥哥魏安釐王即位的第二十个年头[即公元前257年。],秦国入侵魏国北边的赵国。 当时,正值秦昭王五十年,即嬴政即位前十年。换言之,这次秦国攻打赵国,发生在战国末期——再过三十六年,也就是嬴政即位二十六年后,秦国就统一天下了。 三年前,秦将白起率兵在长平大破赵军,杀死四十五万将士,声威震动天下。如今秦王再次出动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所图显而易见。秦国此时已经变得无比强大,其余六国如不联合起来,根本无法抵御。 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赵国向各诸侯国请求救援。 前文提到,赵、魏、韩三国是从晋国分裂出去的,因此,魏国与赵国可谓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故而,接到赵王的求救信后,魏王当即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赶赴赵都。 秦王得知后,派使者警告魏王:“赵国气数已尽。现在,如果有哪个诸侯国前往救赵,秦国攻下赵国之后,必先调兵攻打它。”这明显是在恐吓了。 魏王非常害怕,急忙派出使者,让已经出发的大军停止前进,并密令晋鄙暂且在邺城安营驻兵,名义上是救赵,实则是观望秦、赵双方局势的发展。邺城,即今河北省南部的临漳县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市一带;后来,在我们熟悉的《三国志》中,邺城也因作为曹魏的都城而闻名。 现在的临漳,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邯郸市的一个县。在当时,邺城位于赵都邯郸的东南方,相距不过三十公里。因此,到了邺城,等待救援的邯郸也就近在眼前了。但接到密令后,魏国的援军就在邺城安营扎寨,止步不前。 赵王这边自然看透了魏王的想法。 赵王的弟弟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同样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有门客三千。正因如此,他深谙如何劝说鼓动侠义之士。 平原君接连不断地派使者赶赴魏国,催促救援。其中还有写给小舅子信陵君的一封信:“我之所以与你姐姐结亲,是因为相信公子为人仗义,常救人于危难之中。眼下,我赵都邯郸即将被秦军攻陷,说好的魏国援军却迟迟未到,公子那久负盛名的侠义心肠究竟去了哪里呢?就算公子轻视我,觉得我向秦国投降也无所谓,我也无话可说。但公子难道就不怜惜自己的姐姐吗?”字里行间既有些许威胁之意,又不乏谦卑诚恳的态度,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或许平原君写这封信时,夫人也在旁出了主意吧。“战国四公子”之中,尤以信陵君最讲义气——他总是不计较利益得失,敢作敢为。姐姐十分了解弟弟内心深处的侠义心肠,所以希望以此打动他。 在是否出兵救援赵国的问题上,信陵君与哥哥魏王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魏王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如果现在出兵援赵,秦国接下来就会反过来攻打魏国。虽然魏、赵两国有联姻关系,但让魏国一起陪葬可万万不行。魏王身为国君,这么想是理所当然的。信陵君却认为:大义,应该凌驾于国家命运之上,这并不是什么借口。对他而言,如果丧失了大义,所有的一切都将消亡。 然而,魏王的命令具有绝对的权威。如果魏王不重新下令的话,驻扎于邯郸附近的魏军将领晋鄙是绝不会率军前进一步的。 信陵君十分苦恼。他痛哭着哀求哥哥出兵救赵,但魏王一口回绝:“我不想当亡国之君!寡人背负着至高无上的重任,要把从祖先手里继承下来的魏国基业延续下去,怎能贸然出动援军?!” 信陵君的热诚无法打动魏王,只见魏王继续说道:“所谓信义,应该是建立在先有国家的基础上吧。” “即使是国家,有时候也是建立在信义的基础上哟!”信陵君反驳道。 但他的这种想法,魏王却无法理解:帝王学的教科书里,是从来不教“侠义”的。 “别再说傻话了!”说完,魏王就不再理他。 既然这样,对信陵君而言,为今之计也就只有以个人名义率领义兵前往救赵了。 信陵君虽有门客三千,但这三千门客里头,有的拖家带口,有的不重情义,还有许多来自别国的异乡人。就算是作为上宾受到厚待,一到关键时刻,说不定也会打退堂鼓呢。到最后又有多少人愿意同行呢?如果只有几百人的话,那么此次出征无疑凶多吉少。然而除了个别勇士之外,谁又能做到慨然赴死呢? 信陵君心想:能凑个几百人就够了。既是为大义而行,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哪怕只有十人也好,五人也好,甚至只有信陵君独自前往,也在所不惜。 他准备了百余乘车马。按军队配置,一乘兵车由四匹马牵拉,可乘载披甲士兵三人,同时配有步兵七十二人,辎重兵二十五人。以此算来,“一乘”为百人,“百乘”即为万人。信陵君其实是预计从门客中选出三百名勇士,作为披甲士由自己率领出征;至于步兵和辎重兵,可以在行军途中就地征用、雇用。 三百人,相当于三千门客的十分之一。信陵君亲自担任这支敢死队的队长。 从大梁出发的当天,信陵君去拜访了侯爷。关于此事,《史记》是这么记载的: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 信陵君出发前,府邸都处理妥当了。曾经作为贵客寄居府中的侯爷,也回到了从前看守夷门时的小屋。 信陵君见到侯爷,一五一十地告知不得不与秦国大军决一死战的缘由,告知自己的侠义之举。并与侯爷道别。 侯爷听罢,却只说了这么一句: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
||||
上一章:4 | 下一章:6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