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我(指作者)在学生时代曾参观过法隆寺的五重塔[法隆寺:又称为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据传始建于607年,但是已无从考证。1993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五重塔在法隆寺西院,为唐朝时日本学习模仿大唐建筑的产物,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塔。]。当我看见塔内的塑像时,心里有一种不同于看见镀金铜佛像和木雕佛像的亲近感,大概是因为我读小学时曾经做过黏土手工活儿吧——把黏土捏成某个造型,那种指尖的触感一直残留至今。

可以说,雕像和塑像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虽然同属于造型艺术,但雕像是把模块切削下来,而塑像则是把黏土拼接上去——切削和拼接,可谓截然相反。

在小学的手工课上,应该也有雕刻,我却不记得这种指尖的触觉了。记住好的事情,尽快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这是人的本能。我讨厌雕刻。昭和[昭和: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裕仁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926~1989年。]初期,小学生的手工课上,经常用亚麻油毡块代替木头做雕刻材料。因此,我在雕刻时,经常不小心被刀割伤手,故而对雕刻深恶痛绝。并且,在雕刻时,一旦材料被切削,就再也拼接不回去了。不就是做手工,游戏而已嘛,何必这么死板呢——我小时候对雕刻一直有这样的抵触情绪。但是,如果做黏土手工的话,只要不满意,就可以推翻重来,多少次都没关系。这种“人性化”正合我意。当然,我也捏得不太好,只是喜欢黏土多于雕刻而已。

后来,我去了一趟敦煌。石窟寺内的佛像,无论大小,全都是塑像。这让我十分欣喜。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里全是石佛;而在敦煌,却没看见一尊石佛,这是因为敦煌岩质颗粒较粗、土质松软,不适合做佛像。不过,在这里同样没看见木雕佛像,倒是有些意外,这大概是因为,石窟寺里不适合摆木雕佛像;而且,敦煌地处沙漠地带,树木也十分珍贵。

敦煌的唐代塑像,是以木头制作骨架,外面捆上稻草,再涂上黏土(混合了切得很细碎的草和麻)。为了防止表面龟裂,还在石灰里掺了丝屑、云母、碎纸等。印度的佛像,几乎无一例外地全是雕像,一到中国则出现了许多塑像,这应该是佛像中国化的表现之一吧。在日本,也有很多有名的塑像作品,例如:法隆寺的塔内塑像,新药师寺的十二神将像,三月堂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等等。

在历史上,敦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属于中国的边境地区,和长安、洛阳相比,只是穷乡僻壤。所以,在敦煌无论是绘制壁画的画工,还是制作塑像的工匠,可能大多只是二流艺术家。即便出现一流的艺术家,也很可能会被征召到京城去。然而,政治中心即政治斗争的中心。到了战乱频发的时期,一流艺术家在京城制作的作品几乎全都被破坏殆尽而未能保留下来,反而是二流艺术家们在边陲小镇制作的作品留存到今天。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我瞻仰着敦煌的塑像,心想:曾经供奉在长安寺院中的那些最上等的佛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唐代传记里记载了关于塑像名作的逸闻——不是佛像,而是位于长安附近的法喜寺[据《宣室志》记载,法喜寺在政阳郡东南,该郡处于渭水之西百里的地方。]里的白龙塑像。

这事发生在唐代元和至长庆年间[“元和”为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年;“长庆”为唐穆宗李恒的年号,821~824年。],即公元9世纪初。法喜寺有个僧人经常梦见同一情形:流经附近的渭水有一条白龙腾空飞起,飞到佛殿的屋檐下,不久就向东方的天空飞走了。而每次梦见这情形后的第二天,一定会下雨。这僧人觉得很奇怪,就把梦告诉别人。

有人听后,说道:“这寺院环境清净,所以白龙才会来。这是很荣耀的事,可以用某种形式留作纪念……对了,不如就做一尊白龙塑像,摆在那屋檐下吧。”僧人听从了他的建议,请来有名的塑像师制作白龙像。塑像师将全部心血倾注其中,最后做成了栩栩如生的白龙塑像。

某天夜里,只见佛殿屋檐下云气升腾,但因为夜晚黑暗,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情。不久,有人发现屋檐下的白龙塑像不见了,大吃一惊。大家都吵吵嚷嚷的,乱作一团。到傍晚时分,一团云气从渭水上空升起,然后向佛殿涌来。大家纷纷叫嚷:“快看!快看!”再看时,那云气却已经消失,屋檐下又像往常一样安放着塑像白龙。而且,龙鳞上沾满水珠,闪闪发光,但外面并没下雨。

为了不让这条白龙再飞走,法喜寺的僧人们用铁锁把它锁在屋檐下。此后,白龙就没有再飞到外面去戏水了。据说,每逢干旱或涝灾,人们只要向这白龙塑像祈祷,它就一定会应人所求。

制作出能呼风唤雨的白龙塑像的工匠,应当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塑像师吧。可惜,张读的《宣室志》里虽然记载了这段逸闻,却没有记载这位工匠的姓名。可见制作塑像的工匠社会地位是很低的,雕刻师也不太受重视,甚至比起同样不受重视的画家,其地位至少还要低一级。

唐玄宗时期有一位很出色的塑像师,名叫杨惠之。据说,他原本是和著名画家吴道子一同学画的。后来,吴道子被朝廷任用为宫廷画家,而杨惠之则放弃了绘画,转行从事塑像。因为在绘画方面他是无法超过吴道子的,所以只好转行。可见,当时大概有许多未能混出名堂的画家,选择了塑像作为出路。

与画家相比,史料记载中很少留下塑像师的名字。

上一章:塑像师... 下一章:2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