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这是杜甫七言歌行《高都护骢马行》中的诗句,这首诗收录在《唐诗选》[《唐诗选》:即明代诗人李攀龙选编的《唐诗选》。日本著名汉学流派之一古文辞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1666~1728年)对其十分推崇,故而《唐诗选》得以在日本文学界流行。]中,自古以来就深受日本读书人的喜爱。我也很喜欢这首诗。清代诗人王阮亭[王阮亭:即王士祯(1634~1711年),号阮亭。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曾以“无一句不精悍”来评价此诗,正可谓深得我意。

这是一首咏马诗。高都护的坐骑从遥远的西域被送回京城来。这是一匹久经沙场、所向无敌的名马。主人为了表彰其战功,特意把它送回长安,让它安度晚年。诗中的“五花”,是指将马的鬃毛修剪成五片花瓣的形状。鬃毛上可能还会佩戴着彩绸,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吧。

这匹马大概是阿拉伯纯种骏马,被送到长安时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前来,将马厩围得水泄不通,就为了一睹名马的英姿——杜甫大概就在这些看热闹的人群当中。

高都护出征是在天宝六载(747年)至天宝十载(751年)间。而杜甫是在天宝五载(746年)、三十五岁的时候初到长安的,其后十余年,他一直寓居在长安。这首咏马诗应当是杜甫到长安没多久的时候写的[据考证,《高都护骢马行》作于唐玄宗天宝八、九载(749~750年)间,当为高仙芝征讨小勃律国立功入朝后,出征石国前这段时间里。]。当时,他对长安的各种风物应该都感到非常新鲜,他一定是瞻仰了骏马的英姿之后才创作出如此名篇的吧。

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关于这匹骏马主人的故事。

杜甫这首名为《高都护骢马行》的诗中,所谓“高都护”——此人姓高,名仙芝,“都护”是他当时的官职名。他以安西副都护之职出征,因战功卓著而晋升为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但不是汉人,而是高句丽人。

安西节度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师长级别,如此军队要职,竟然由一个少数民族的人来担任!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其实,唐朝政权具有非常鲜明的多民族、国际化特色,特别在军事领域,起用了很多塞外民族出身的人,譬如: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后来“安史之乱”的主角之一安禄山即出身于少数民族——他的父亲是康姓胡人,母亲是突厥人;而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母亲是于阗公主,父亲是西突厥人;同时期的名将李光弼是契丹人。

不仅如此,在文官的任命上唐朝也相当开放。例如,有些作为遣唐使来到唐朝的日本人,后来就在唐朝出仕。

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

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

以这首和歌而闻名的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698~770年):日本奈良时期的遣唐留学生,取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就曾侍奉过唐玄宗,后被升任为秘书监——类似于皇家图书馆馆长的职位。

这么说来,这位阿倍仲麻吕和高仙芝是同时代的人,说不定还在长安街市或宫廷中见过面、说过话呢。阿倍仲麻吕当上秘书监的时候,高仙芝正担任右羽林军大将军,两人同在长安。秘书监是从三品官,而右羽林军大将军则属于正三品官,彼此的地位相差不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他们有过来往,但不难想象:两人之间的关系或许不仅限于点头之交。阿倍仲麻吕从前在日本时,就见过很多从高句丽地区远渡而来之人。如今两人同属在唐朝出仕的少数族裔人,彼此间或许会有一种亲切感吧。

高仙芝虽然是高句丽人,但不确定是否在高句丽地区出生。据《旧唐书》记载,他的父亲高舍鸡:

初从河西军,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由此可知,高舍鸡应该在唐朝从军多年,高仙芝很有可能是在内地出生的。

高仙芝出生时,高句丽这个国家已经灭亡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大将李勣率领远征军,联合各部人马包围平壤,迫使高句丽王高藏投降。唐朝吞并整个高句丽国之后,在这里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进行直接管辖。

高句丽被唐朝吞并后,许多王族被以各种名义带离故国——实际上就成了人质。总章元年十二月丁巳日,唐高宗在长安含元殿举行受降仪式,赦免了高丽王高藏,并任命其为司平太常伯,这个官职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工部尚书,即主管建设的大臣。

在《资治通鉴》里,高句丽灭亡的翌年四月一项记载如下:

高丽之民多离叛者,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

从这句话可知,高句丽灭亡之后,当地民众进行过激烈的反抗。为稳定当地局势与治安,朝廷让三万八千二百户高句丽人迁徙到长江淮河以南,或靠近西域大片尚未开垦的地方。而其故国,只留下了一些贫弱的百姓。

高仙芝是高句丽王族的后裔吗?抑或是被强行迁徙的那三万多户高句丽百姓的子孙?史书并没有记载。

高仙芝率领远征军越过帕米尔,已是高句丽灭亡八十年后的事情了。

彼时,他的父亲不知到没到杖朝之年[杖朝之年:年龄代称,指男子八十岁。]。即便到了,八十年前的高舍鸡也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高句丽灭亡,应当是高仙芝祖父甚或曾祖父时代的事情。也就是说,高仙芝是高句丽人的三代孙或四代孙。至于他母亲是高句丽人还是其他民族的人,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他是仍然保留着故国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是彻底被汉化、只会说汉语呢?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但无论在《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别的史书里,都找不到答案。

上一章:飞越帕米尔 下一章:2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