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当时正是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

崔立向蒙古军开城投降的日子逐渐临近,谈判期间,城内实权派和城外蒙古军之间来往甚为频繁。

毛氏在乡下住了三天后,回到汴京城。元好问对她说:“我有件事想拜托你,这是我的恳切请求……能不能让人捎带一封信给你的养父张柔将军?”

“是为了保命吗?”

“不是。”元好问摇摇头,“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既然这么重要,那就不要拜托别人了。还是我亲自带给他吧!”

“这当然是最好了……不过,去蒙古军营太危险,我不忍心让你去……但这事确实又非常重要。”

“没事的,我去。”毛氏眉毛一扬,说道。

“我想请张柔将军……”元好问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进城时保管好国史院的实录。如果任由蒙古兵胡来的话,这些资料一定会被全部烧毁的。眼下,国家即将灭亡。但无论如何,至少也要把这段历史流传于后世,这是我辈的义务。你的养父张将军学识过人。只要我们诚心恳求的话,他一定会理解的。我也和你一起去吧。”

毛氏目不转睛地看着丈夫的眼睛,问道:“你就是为了这个才决定娶我为妻的吗?”

元好问脸上露出了苦闷的神色。他移开视线,痛苦地点了点头。随即问道:“这对你来说很残酷吧?”

“不会。”毛氏摇摇头。

“那你愿意为我走一趟吗?”

毛氏仍然继续摇头。

“你还是不能理解我吗?”元好问声音嘶哑地问道。

“我理解你。”毛氏语气平静地回答。

“那为什么不肯去呢?”

“已经不需要再去了。”

“为什么?”

“因为……”毛氏这才面露笑容地说道,“我已经去过了。前几天,我回乡下的时候,在几个表兄弟护送下去了一趟养父的营地。我已经把保护国史院实录的事托付于他了。”

“原来如此……”元好问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激动地伸出双手,抚着夫人的双肩,把她拉到自己身边,紧紧地拥在怀里。

夫人把脸贴在他胸前,说道:“养父用性命担保说,一定会好好保管那些资料的。”

仿佛是为了迎合心跳和呼吸,元好问感觉到夫人的脸颊紧紧地贴在自己胸前,正在抽搐着。

忽然,从房里传来一声女人的尖叫。

“怎么回事?”夫人从元好问怀中抬起头,小声嘀咕道。她两眼通红。

“是从王勉的房间里传出来的。”元好问说道。

“那是哀哭声……”夫人竖起耳朵听了一会儿,低头说道。

“哀哭”是哀悼亲人好友去世的哭声,有独特的节奏感,所以一听即知——王勉去世了。

这一年多来,王勉为制作小字抄本呕心沥血,几乎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他本来身体就羸弱,已经在床上躺了好几天了;而现在城内粮食匮乏,又无法得到充分的疗养。终于,油尽灯枯了。

“王勉死了啊……不过,他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才死的吧……”

元好问仰望着天花板。稍过片刻,他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说道:“国史院的事已经托付给张将军了。那跟战争毫不相关的无辜百姓以及金国文人的性命呢?我也得出力相救才行。”

他在桌前坐下来,提笔疾书——他要写信给蒙古皇帝大本营里的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

夫人一直站在他身后看着这一切。

信写好后,元好问回过头去,说道:“你去房里看看王勉的妻子吧!”

“我想等她哭完了再进去。”夫人回答道。

这时,房里传来了一阵凄厉的哭诉声:“为什么,你要在这种时候走了啊……金国眼看着就要灭亡了,你却……咱俩马上就可以回南方去了呀……”

按照蒙古的惯例,负隅顽抗的城市,破城之日城内百姓会遭到屠杀。速不台也向窝阔台汗申请屠杀汴京城的命令,但并没获得批准——中书令耶律楚材反对他的提议。窝阔台汗依照父亲成吉思汗的遗言,遵从了他的意见。

然而,为安抚军队,窝阔台汗还是下令道:“攻打汴京期间,我军流血牺牲无数。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恐怕士兵们也不会答应的。至少得把姓‘完颜’的人全部杀掉!”“完颜”是金国皇族之姓。

崔立打开城门,把蒙古兵迎进城来。

普通百姓的性命是保住了,但皇室宗亲被一个个抓出来,惨遭杀戮。城中的财宝也被洗劫一空,无论其主人是谁。

汴京城内值钱的财宝早已被崔立强行搜刮,占为己有了——这事连蒙古方面也知道。于是,趁着崔立出城迎接速不台等蒙古军统帅时,先进城的蒙古兵们争先恐后地闯入崔立府邸中,抢走了所有金银财宝,甚至连他的妻妾都带走了。

张柔将军率兵进城之后,直奔皇城国史院。《元史》列传中记载:

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

张柔对金银珠宝不屑一顾,而是将大量实录和图书装载上车,运回自己帐中。

元朝宰相脱脱正是根据张柔保护下来的金朝实录编撰了《金史》。当然,编写正史时,实录并非唯一的根据,应该还参照了其他各种记录。

汴京陷落的第二年,在南宋和蒙古联军的夹击下,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

蒙古军占领汴京之后,曾在金国朝中任职的元好问被囚禁了一段时间,后来恢复了自由。但无论别人如何相劝,他都没有再出任蒙古的官员,而是作为亡国遗臣到处奔走,为收集整理金国的史料而终其余生。不过,元好问晚年时曾觐见大元皇帝忽必烈,并为其献上“儒教大宗师”的尊号。由此可见,他并非极端的反元志士。

根据年谱记载,元好问每年都会外出旅行,目的是记录各地见闻。除此之外,他还编撰诗集,里面收录了金朝一百二十年间主要文人的作品,取名《中州集》。以“中州”为名,可以看出元好问的一贯主张:这一百二十年间,中国文化的正统在金朝。

据说,《金史》的编纂者们也参考了元好问的著作。以《史记》为首的一系列正史著作,水平参差不齐。其中,《金史》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史论之一、清朝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如此说道:

金史叙事最详核,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说者谓多取刘祁《归潜志》、元好问《壬辰杂编》以成书,故称良史。

同时,作为金朝的大诗人,元好问现存诗一千三百六十二首。

前文所举“愁肠饥火日相煎”那首诗的结尾一句是:“落日孤云望眼穿”——深情地凝望着飘浮于落日旁的一片孤云,其情殷切,以至于双眼几乎都要看穿了。“落日孤云”,大概就是指行将灭亡的金国吧。

四十多年后,南宋灭亡时,右丞相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宁死不屈的事迹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护送文天祥去北方元大都(今北京)的将军名叫张弘范,正是那位抢救金国实录的张柔的第九位公子。在赴京师途中,张弘范并未把文天祥当作俘虏,而是将其奉为上宾,以礼相待。

公元1257年10月,元好问在获鹿寓舍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为防万一而让王勉制作的小字抄本《东坡诗雅》,结果却只有序文流传了下来。

上一章:7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