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
||||
蒙古军再次包围了汴京城。因为长期围城,粮食已经断供很久了。 城中已是一幅幅地狱众生相。金人刘祁所著的《归潜志》中如此描绘当时的惨状: 百姓食尽,无以自生。米升直银二两。贫民往往食人殍,死者相望,官日载数车出城,一夕,皆剐食其肉浄尽。 “人殍”是指饿死之人。每天,官兵用车装载着尸体运出城门外。一到傍晚,饥饿的人们争相剐食其肉,很快就吃得只剩下骨头了。更让人心惊的是,不仅饿死者的尸体,甚至连活人都有可能被杀了吃掉。至于皮箱、马鞍等皮革制品,更是早就被拿来“咕嘟、咕嘟”地煮了吃。 此外,因为城外无法运送柴薪进来,燃料也极其匮乏。为了生存,从豪奢的富人宅邸,到闹市中的楼馆,里面的木头全都被剥下来当柴火烧。 《归潜志》中记载道: 城中触目皆瓦砾废区,无复向来繁侈矣。 汴京城内水系丰富,除了汴河之外,还有蔡河、五丈河、金水河等,但河里的鱼早就被捕光了。而城外护城河已被蒙古军填埋住。切断水源后,城内河就变成了死水,自然不可能再出现新的鱼了。 不流动的河水水位逐日降低,最后终于干涸。人们争先恐后地挖掘河底淤泥,寻找能吃的田螺以及其他贝类。当然,很快也都抢食一空。 还有很多人不是饿死的,而是死于中毒——人们连染料和其他含有毒性的东西都拿来充饥。 汴京已经变成了一座鬼城。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 这是元好问的诗作。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愁肠”和“饥火”相煎熬的人,是断然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 金国皇帝逃离出京,是在过完小年的两天后,也就是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 马上就要过年了,却丝毫没有新年的气象。 就在这样凄惨黯淡的气氛中,元好问把毛氏迎娶进了家门。 新娘头上披着红盖头,手上拿着同心结的一端,新郎用笏板挂住另一端——这同心结是由男女两家各出一匹彩缎编成的。夫妻对饮的酒杯也用彩缎相连。 其实,元好问这一阶层的人举行婚礼,新娘应该乘坐牛车才对。但城内的牛全都被吃光了,所以新娘只能坐轿。轿子由四个男人抬来,但他们因为饥饿乏力,走起路来脚下都摇摇晃晃的。 当时,王勉正在元好问家中誊录三卷的《东坡诗雅》的小字抄本,他的妻子得以经常陪着毛氏聊天儿。一日,王勉之妻告诉对方:自己的丈夫在小年那一天烧掉了花一年心血完成的小字抄本。说到这里,她的声音几近呜咽。 “第二天,元老爷就去监察御史家里,说愿意成亲。” “我能理解。”毛氏说道,“这两个男人的心情,我都能理解。” 毛氏性格温和,夫妻俩过着和睦的日子。他们忍耐着饥肠辘辘之苦,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元好问对毛氏很和善。但毛氏能敏锐地感觉到他俩之间存在着一层非常细微的隔阂——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只能在内心深处体会到的隔阂。开始,她觉得无法理解,直到听了王勉妻子诉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才恍然大悟。 金国皇帝宁甲速(即完颜守绪,后来谥号为“哀宗”)按计划逃出汴京,来到归德府,筹措军粮。然后从曹县渡过黄河,打算进入还没落入蒙古之手的卫州[卫州:古代州名,在今豫北境内,地理位置主要包括今河南新乡、鹤壁等地。]。然而,卫州城门却紧紧地关闭着——城中百姓早就从难民口中听说了皇帝的军队沿途掠夺之事,因此他们给守城的官吏们施压,严禁打开城门。可悲的是,堂堂一国皇帝,竟然连自己的城池都进不去,只得在城外宿营。 蒙古军得到消息后,向卫州城进军。统帅由勇将史天泽担任。在白公庙之战中,金军大败。皇帝仅率七骑随从仓皇而逃,渡过黄河,重新回到归德府来。 金军已经全军覆没,不能指望从外部援救汴京了。 金国皇帝暗中派人潜入汴京城内,命令其将皇后等人接到归德府。 皇后一行逃到汴京城外,却无法突破蒙古军的重重封锁,只得又退回了汴京城内。 希望破灭了。 皇帝想派人接走皇后之事,很快就在汴京城中传得沸沸扬扬。饥饿的百姓们更加慌乱了。 人心不稳之际,正是野心家蠢蠢欲动之时。 汴京的西面元帅崔立发动兵变,杀死了丞相、御史大夫等高官,自封为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和郑王,并将亲信都安排在重要位置上,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当然,光这样并不足以确保权力稳固,还需要获得围城蒙古军的承认。于是,崔立着手准备投降事宜。他从城中强行搜刮了许多金银财宝,拿出其中一部分献给蒙古军统帅速不台;并把滞留在城中的太后、皇后以及其他皇族五百多人都送进了蒙古军营,速不台将男人全部杀掉,然后把太后、皇后、嫔妃等女人送到蒙古都城哈拉和林。 因为金国朝廷的高官遭到崔立的肃清,职位多有空缺,元好问作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翰林知制诰留在了京中待命。 当时,毛氏正在乡下小住。 |
||||
上一章:6 | 下一章:8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