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如何面对别人的流言、中伤?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作者:费勇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1509年年底,刘瑾失势,不仅失势,而且第二年还丢了性命。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离开了龙场。在庐陵七个月左右,又遇上去京城朝觐。1510年十月,他离开庐陵,十月下旬到达京城,当月就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十一月去南京上任。十二月,又调任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1511年二月,又改任会试同考官。到了十月,又升为文选清吏司员外郎。1512年三月,升任考功清吏司郎中。到十二月,又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1513年十月,去滁州主持马匹方面的事务。1514年四月,升为南京鸿胪寺卿。

1509年年底到1516年九月,王阳明除了做过短暂的庐陵知县,其他时间都在北京或南京担任文官,或闲职。王阳明把精力用在了讲学上。闲暇时也和朋友、学生讨论学问。这一段时间,他的心态好像越来越平静。好像是在做减法,把多余的去掉。1515年,他甚至上书皇帝,要求退休,想回到老家过读书讲学的潇洒日子。1515年,皇帝迷恋藏传佛教,引发朝廷大臣的非议,王阳明写了一篇《谏迎佛疏》,劝解皇帝不要沉迷于佛教,而要回到圣人之道。但写好以后,并没有上呈。

这一段时间,他的心学影响越来越大,赞成的、追随的人很多,但反对的、抨击的人也不少。从王阳明给聂文蔚的信中,可以看到王阳明学说所处的环境:

“后世良知的学问不再昌明,天下的人各用自己的私心巧智彼此倾轧。因此人人各有自己的打算,于是,那些偏僻浅陋的见解,阴险诡诈的手段不计其数。一部分人以仁义为招牌,在暗处干着自私自利的事;他们用狡辩来迎合世俗,用虚伪来沽名钓誉,掠他人之美来作为自己的长处,攻击别人的隐私来显示自己的正派。因为怨恨而压倒别人,还要说成是追求正义;阴谋陷害,还要说成是嫉恶如仇;妒忌贤能,还自认为是主持公道;恣纵情欲,还自认为是爱憎分明。人与人之间彼此蹂躏,互相迫害,即使是骨肉至亲,互相也不能摒除争强好胜的心思,彼此间隔膜深重。更何况对于广大的天下,众多的百姓,纷繁的事物,又怎么能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一体呢?如此,天下动荡不安,战乱频频而没有止境,因而也就见惯而不怪了。

“靠上天的眷顾,我在偶然间发现了良知学说,认为只有致良知才能天下大治。所以,每当想到百姓的困苦,我就十分沉痛,于是,不顾自己才智浅薄,而想用良知来拯救天下的苦难,真是不自量力啊。天下人看到我这样,都来讥讽、诽谤我,说我是丧心病狂的人。唉,这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我正在切肤的疼痛之中,哪有空闲对别人的讥讽斤斤计较呢?”

这一段话,表明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整个社会很堕落,自私自利、阴险狡诈,是普遍的社会风气。第二层含义是,我自己为了天下大治,不自量力,想用良知来改造天下,但天下人却来讥讽我、诽谤我。第三层含义是,我没有空闲在乎别人的讥讽。

《传习录》中,王阳明多次和学生讨论:别人不理解自己怎么办?如何面对别人的流言、中伤?王阳明还是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圣人是否也遇到这样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圣人是怎么做的?黄勉之问:“《论语》中有‘叔孙武叔毁仲尼’的记载,为什么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免不了被人毁谤?”王阳明这样回答:

“毁谤是从身外来的,即使是圣人也无法避免。人贵在自我修行。如果自己真的是一个圣贤,纵然世人都毁谤他,也不能对他有什么损害。就像浮云蔽日,怎么能损害太阳的光辉呢?如果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而内心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没有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终有一天还是会暴露无遗。因此,孟子说:‘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毁誉来自外界,怎么能躲避?只要保持不懈的自我修养,外来的毁誉算得了什么呢?”

在另外的场合,王阳明也说过类似的话:

“从前孔子在世的时候,有人说他阿谀奉承,有人讥讽他花言巧语,有人诽谤他不是圣贤,有人诋毁他不懂礼节,有人侮辱他是东家的孔丘,有人因妒忌而败坏他的名声,有人憎恨他甚至要他的命。晨门、荷蒉都是当时的贤明之士,也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磬声硁硁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

“子路虽然对于圣学的理解已经到了升堂的阶段,但还不能对孔子完全相信。孔子去见南子,他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而且认为孔子迂腐。可见,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何止十分之二三而已。但是,孔子依然匆匆前行,仿佛在路上寻找失去的子女,成天四处奔波,坐不暖席,这样做难道是为了别人能了解、相信自己吗?这是因为他有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爱之心,深感病痛紧迫,即使不想管也身不由己。

“因此孔子会感慨:‘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大的伦理关系),‘果哉!末之难矣!’(坚持到最后是多么困难啊)唉!若非真诚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又有谁能理解孔子的心情呢?至于那些远离世俗而没有烦恼的,那些乐天知命的人,自然可以什么情况下都悠然自得,就像日月运行、四时更替那样和谐而生机勃勃。”

上一章:07 下一章:09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