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行动法则
01 学习的目的是成为人本身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作者:费勇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反复强调的一个理念,至今仍然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标签。但知行合一,不完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意思。要理解知行合一,必须要明白一个大的背景,就是起源于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非常实际地要解决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指导。但到后来,“儒学”成了学问,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人们学习儒家学说,不再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不再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而只是为了谋生,为了通过考试谋得一官半职。

王阳明高举“知行合一”的大旗,其实是想恢复儒家学说的初心。做学问,不只是为了做学问、考科举,而是为了做人,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为了社会变得更美好。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触及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所有思想流派,包括儒家以及希腊哲学、佛教、基督教等所有的哲学和宗教,在最初都是为了完善人格,解决切实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但后来随着教育、文化越来越体制化,这些哲学和宗教都逐渐成为学院里、书本里的“学问”,和实际的人生越来越没有关系。

比如,今天我们大学里研究孔子的教授,或者研究苏格拉底的教授,日常生活里可能完全和孔子或苏格拉底的精神没有任何关联,他们只是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学说看作一种学术研究,不过是通过这种研究获得职称,维系生活。所以,这些年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街头哲学运动”,旨在把哲学从学院的学术里解放出来,恢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的本义:哲学和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梁启超谈到王阳明“知行合一”为什么在今天还有意义时,特别提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他说现代学校往往是“智识贩卖所”,“教师是掌柜的,学生是主顾客人。顶好的学生,天天以‘吃书’为职业。吃上几年,肚子里的书装得像蛊胀一般,便算毕业。毕业以后,对于社会上实际情形,不知相去几万里,想要把所学见诸实用,恰与宋儒高谈‘井田封建’无异,永远只管说不管做”。梁启超认为,改变这种教育弊端的不二法门,就是要“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做去”。

这是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真正的意义:把人类的思想遗产从体制化里解放出来,让它们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为我们的生活赋予绵绵不绝的源泉。这样的努力,是让人回到人类的初心:成为人本身。这也是至今王阳明的心学以及知行合一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基本原因。

上一章:09 下一章:02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