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良知的种子一直都在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作者:费勇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孟子用良知良能,推论出人人的心中都是尧舜,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知识、能力,其实在我们心中都已经具备,只是我们自己遗忘了。孟子有过一个“牛山”的比喻。说是牛山上到处是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后来附近的人不断去山上砍柴,渐渐牛山的树越来越少,几乎成为一座荒山。但只要下雨,那些残留的嫩芽,又会慢慢长出草木,恢复从前的生机勃勃。看到荒山的人,都以为这座山本来就是这样的。其实,山的本来样子是生机勃勃。人的心,也是如此。有时天性的良善、仁义,不过是被砍伐掉了,但是,那嫩芽、种子,一直还在。

孟子的说法,其实和人类轴心时代的大多数思想接近。佛陀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只是迷失了。苏格拉底认为我们的知识都在我们的记忆里。一切都已经在那里,我们只需要回归,只需要去发现。这是轴心时代的思想遗产留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命题。

当然,近代思想,尤其是科学思想提供了另一个思路是:创造和发明。这是一条不断向外寻求的路子。

科技真的是我们发明的吗?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里认为,人不可能发明科技,而是宇宙里一直存在的科技元素,通过人而变成了科技。人要做的,只是去发现。到底是发明,还是发现?并不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见。

那么,如何去发现我们的良知呢?

孟子的答案是“集义”,就是不断在心中积累仁义,不断按照道德原则去做应该做的事,也就是有所担当。人在尽到自己责任的过程里,就会挖掘出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

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尽责?王阳明曾经给他的一个学生改名。那个学生叫王银,王阳明改为王艮。这个“艮”字,相当于“止”:人应当止于天理给他安排的那个位置。在丈夫的位置上应该尽到丈夫的责任,在巡抚的位置上应该尽到巡抚的责任……

上一章:03 下一章:05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