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比山更高  作者:宋明蔚

2008年7月22日清晨,在成都市洗面桥横街一栋建筑的屋顶上,一名成都理工大学的学生,面向西北方拍下了一张雪山与小白宫的合影。成都市的地标性建筑市人民检察院,因其外形酷似美国的白宫,亦被成都市民称为“小白宫”。在这张奇异的合影中,前景是小白宫的穹顶,中景是青燕色的群山,远景是一座白雪皑皑的山峰。

千万级人口的现代都市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宏伟山峰形成鲜明的对比,冲击了人们的视觉与认知。这张照片迅速在网络流传开。成都市民议论纷纷,有人说这座孤傲的雪山是蜀山之王贡嘎山(海拔7556米)。有人说这是成都第一高峰、西岭雪山景区的主峰大雪塘(海拔5364米),还有人说是四姑娘山的主峰幺妹峰。成都市民联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难道杜甫在草堂中所作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奇景,并非源自文学想象,而是亲眼所见?既然大雪山距人们世代生活的都市如此之近,为什么过去几年来成都市的千万市民从未大规模观望过雪山?

过去十年来,气象专家和媒体从未明确过在成都能遥望雪山。面对成都天边时而出现的雪山群,专家辟谣并否定其真实性。理由有三:一、从距离上看,在成都肉眼望不到雪山,二、成都的空气能见度不满足观测雪山的条件,三、天边的雪山很有可能是海市蜃楼。而众多拍下雪山与市区建筑合影的摄影师们笃定,照片中的山脉并非虚幻。环境工程师赵华并不相信所谓“海市蜃楼”的说法。他加入了这场论战。

赵华仔细研究了这张照片中的细节。根据拍摄的方位角度他把照片中的几处重要坐标连成线,再把这线段延长。这条直线指向了成都市的西北方,掠过了西岭雪山景区,直指四姑娘山。赵华又计算了照片拍摄的参数和观测山峰的角度,几组数据均与在成都市区遥望幺妹峰的数据相符。最后,他找来日本山峰学者大川健三拍摄的四姑娘山主峰幺妹峰的照片,对比幺妹峰东壁的轮廓突起特征,均与照片中的山峰完全吻合。赵华锁定了这张照片里的山峰,正是四姑娘山的主峰幺妹峰。只是,当时没有人相信他。

在中国自由攀登的历史中,幺妹峰的意义远远大于世界最高峰。许多故事从这里开始,在这里结束。起初,四姑娘山不叫四姑娘山,幺妹峰也不叫幺妹峰。如果不是过去四十年来登山者在这片山脉里留下的传奇故事,四姑娘山只不过是一座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的无名山体。在千万年的造山运动中,这片后来被称为“邛崃山脉”的群峰迅速隆起。经过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与第四纪冰川的侵蚀,这些山体逐渐形成了陡峭的绝壁。80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组成了这片连绵的山脉。群山之中,唯有一座6000多米的主峰傲然挺拔。从东南方的经典视角望去,主峰顶部呈现出钻石切割状的华丽与闪耀。在千万年的自然循环中,山脚下的县城、州府甚至蜀地文明都因它而活着。

四姑娘山--我们姑且先这么称呼它--孕育了35条现代冰川。有些化作色彩奇异的高山海子,有些聚水成溪,汇溪成河。四姑娘山西侧的冰川流淌出冰冷的抚边河,再切割出数条沟壑纵横的峡谷,汇集于下游为沃日河。浊冽而奔腾的河水流过小金县日隆镇成为小金川,再与大金川汇合,融入浩浩荡荡的大渡河,成为长江的最大支流之一,滋养着下游的蜀文明。四姑娘山主峰东侧长达12公里的冰川,发源出了正河,汇入皮条河,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谷一路流淌,经过大熊猫的栖息地龙,经过耿达的葱郁灵山,经过映秀成为岷江的重要源流,一路灌入成都重要的水源地,紫坪铺水库。21世纪的成都市民每取紫坪铺的一壶水,四姑娘山的冰川水就会流入他们的喉咙融进他们的血液。

四姑娘山主峰上的积雪与冰川从未消融,那冰雪冷酷得叫人不敢亲近。在群峰之中,这座主峰坐拥山间,与以北的鹧鸪山、虹桥山,以南的巴朗山、夹金山,共同连成一排五六千米高的天堑,阻拦着两侧的季风与水汽,也阻隔着藏地与羌汉两地的文明。千百年来四姑娘山主峰多次错失了闻名于世的机会。

自有古蜀国文明以来,蚕丛及鱼凫的子民、成都平原的人们远眺却从未亲近过它。唐朝的杜甫只从草堂里的西窗匆匆一瞥,留下了千古名句中的谜题。清朝乾隆年间两次平定金川之乱的将士、行军路过这片山域,攻日隆关,埋万人坟,降伏十八土司,画下了川西高原每座山峰的舆图,却从未将这座大小金川第一高峰记录在册。英国的博物学家威尔逊自巴朗山古道过日隆关,却不知抬头一望。民国时期的藏学家任乃强与摄影师庄学本数次行过西康,记录下川边的山水风貌与奇异风俗,却只字未提它的存在。红军过草地、爬雪山,分几批通过四姑娘山南北两侧的夹金山和梦笔山,在山脚下顺利会师,爬过雪山的老兵们也只感叹极寒的冰雪和脚底的冻疮。300公里外的蜀山之王贡嘎山足以消磨约瑟夫·洛克半生的时光。彼时,整个世界更关注四姑娘山脚下的卧龙,大熊猫苏琳--大熊猫国际谱系册中的001号--从这里被带到了旧金山,从而牵出了往后一个世纪的熊猫政治。任山脚下发生过多少次人民起义、谍海斗争、蜀地袍哥的结拜与械斗、叛乱、革命再到解放,任山脚下的村落从冉驣变成古蜀、逋租国,变成穹、炎二州,变成土司官寨,再变成懋功厅、小金县、红旗公社和日隆,中华主流文化与西方世界始终对这座雪山视而不见。四姑娘山主峰似乎是一座缥缈而无形的山峰,但它又是那么的挺拔,挺拔得在方圆百公里内都无法忽视。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四姑娘山主峰沉默地隐藏在川西群山之中。唯有在当地的原始宗教与苯教神话传说中,这座山峰才有些许存在的意义。在先民的原始崇拜中,雪城高原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都被赋予神的崇拜与人的姓名。守护四姑娘山主峰的山神叫作“句”(藏语)。

“翳习”源自青藏高原上最古老、原始的宗教--苯教,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2世纪。在当地嘉绒土语--一门与古藏语发音方式极为接近的语言--习读作si-gu-la,往往在汉语中被翻译成“斯古拉”。著名藏学家毛尔盖·桑木旦曾解读道,斯古拉并非特指某一座山峰的名字,而是生神的化身,掌管着人的生命与地方的土地。与现代旅游景区中的“四姑娘不同,苯教教义中的斯古拉不是柔美的女性角色,而是一名男性身份的战神。

到了近代,位于小金县日隆镇的这座斯古拉山,在秘典中有了更正式的称呼“斯古拉·旺秀占堆”(5558759A5)。它既是山神灵魂的寓所,也是原始苯教教义中斯古拉山神的神殿。

由于语言与文化隔阂,这段秘辛仅记载于古老的手抄本典籍当中,口口流传于当地嘉绒民族的土语之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藏高原无图区大测绘任务中,或是为了方便传播,或是无意中被误读,“斯古拉”山成了“四姑娘”山。在测绘工作者看来,这个名字更形象地描述了那依次排开、越发陡峭的四座相邻山峰:四姑娘山大峰(海拔5025米)、四姑娘山二峰(海拔5276米)、四姑娘山三峰(海拔5355米)与四姑娘山主峰。“四姑娘”是家里那位最年轻却最高大的小妹,也有人用四川话亲切地称它为幺姑娘,或幺妹峰。

如今,幺妹峰因其峻美的山体,还坐拥“蜀山之后”的称呼,与“蜀山之王”贡嘎山成王后对应之势。但在当地文化中斯古拉与四姑娘无关,只是一座守护地方村镇的小神山。在当地著名藏学学者赞拉·阿旺措成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四姑娘山”的名字还未广泛传播的时候--当地人一直认为,那紧邻的几座山峰并非四座,而是三座。

“现在该山不仅称作四姑娘山,还说什么四姑娘山的四座山峰,恰似四个身姿纤秀清丽的少女,并到处可见四座山峰的四姑娘山图画,不知这些作者是否亲自去观光游或查过该山没有,”这位90多岁的老人曾在《斯古拉神山溯源》一文中写道:“笔者是斯古拉山脚下长坪沟口日隆大寨子的人,我们所见的斯古拉山是一个主峰,挨着两个小山峰,总共只有三座山峰。”只是,在后来的景区规划者、穿着冲锋衣的游客、初次体验高海拔的户外爱好者们看来,四姑娘山大峰--海拔5025米的一座小山包 --有必要成为一座雪山,不然怎么能构成四位姑娘的意象呢?

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登山队首度造访这座斯古拉神山。川内媒体时有报道关注。当地人意识到了这片山脉的巨大意义。80年代末期,人们从旅游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着斯古拉,并着手开发这片山脉的旅游资源。

在中国人的传统自然审美中,西部的雪山从来都不是我们引以为美的对象。在古人眼中,西部蛮荒之地的雪山是凶险的因此雪山自古便游离于传统主流文化之外。中部与东部的五岳则成了古人们纷纷朝圣的名山。东部的名山不仅容易到达,周边葱郁的植被还衬托出山体的巨大高差。“对古人而言,一座山的美,山的相对高度最重要……山的坡度越大,山的体量越大,这样的山就越受推崇。”单之蔷在《古人不爱极高山》一文中指出。直到近代,绝对高度(海拔)的地理学概念才在国内被建立起来。因此,在古代诗人流传的名篇中,四川似乎只有峨眉与青城两座名山。就连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对家乡江油附近的雪宝顶(海拔5588米)视而不见。川西腹地的数百座从未有人探索过的雪山,更是远在古人的认知范围之外,只能沦为“西岭千秋雪”--这类用方位来指代的山脉统称。

从审美角度讲,海拔6250米、高差2000多米的斯古拉神山倒是个例外。它的峻美山形不仅满足了古人和今人对山峰的想象,在连通汶川与小金的桃关古道修通成303省道之后,藏在深山中的四姑娘山景区也有了旅游的价值。只是,在90年代,雪山的新奇概念还不足以供养一个热门景区。景区开发者们便穷极想象,把东部山水的传统文学性,强行附加到四姑娘山景区时至今日,斯古拉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四姑娘”。当游客在四姑娘山景区的双桥沟游览时,仍能听到导游口中附会的生动传说“仙女四姑娘大战恶魔墨尔多”,还会欣赏到“阴阳谷”“犀牛望月”“大鹏展翅”“红松逸彩”“万仞孤城”等儒道文化的余脉。只要在景区旅游车里合上双眼,恍若置身于五岳。

在地理上,四姑娘山的冰川流水切割出几条壮观的大峡谷,其中双桥沟、海子沟、长坪沟与单放沟,共同组成了四姑娘山的“四沟”。四姑娘山脚下的日隆镇也从嘉绒语的“四沟”音译得来。四姑娘山景区规划时,三沟(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与一山成了旅游的主力。其中双桥沟是四姑娘山景区最先开发景观最丰富的地方。在近40公里长的双桥沟河谷里,两侧随处可望见冰川、冰斗、刃脊、角峰与险峻的冰雪高山。沟里的村寨房屋沿着蜿蜒的河水、曲折的公路零零散散地分布着。察子里的嘉绒藏族常年生活在这海拔约3000米的深谷之中,世代放牧,种植青稞。家家户户房屋上的四角供奉着白石。白石崇拜是嘉绒藏族的标志符号之一。有学者推测,白石象征着嘉绒藏民眼中神圣却不敢触及的白色雪山。至少在21世纪到来之前,村里的牧民徐老幺都不敢靠近那覆盖着冰雪的顶峰。

像祖辈一样,徐老幺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双桥沟的山上打猎、放牛、采虫草。单调的生活日复一日。浑然不知,沟外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之剧烈,不仅冲击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蔓延到了这座斯古拉山,改变徐老幺世代生活的双桥沟。

上一章:6 下一章:8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