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4比山更高 作者:宋明蔚 |
||||
'自由之魂”在中国登山界炸开了锅。这是幺妹峰登山史上,第一次有中国队伍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站在了幺妹峰的山顶上。一年前,马一桦曾断言,中国登山者目前还没有能力完成幺妹峰南壁的中央路线,更没有能力用阿式风格登顶幺妹峰。一年后,这两位寂寂无闻的青年,就用行动回应了前辈的论调,一夜之间成了登山界的新星。 曾在户外论坛上讥讽过严冬冬和周鹏的人们,如今成了他们最忠实的拥趸。这些寄居在网络世界的登山者们万万不会想到,在众多登山高手纷纷失利的时候,严冬冬和周鹏竟然突出重围,登顶幺妹峰。在网络上沉寂多年的马一桦也在论坛上遥相祝贺,并打消了严冬冬和周鹏心中的犹疑。“恭喜冬冬,马一桦写道,“从你的照片看与我们当年登的是同一个顶。唯有这名在民间登山界影响力非凡的老前辈、第一位站在幺妹峰顶的中国登山者,才能证实“自由之魂”登顶了幺妹峰的真顶。 严冬冬后来把几次幺妹峰攀登的经历,整合成一篇精彩的文章,发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登山杂志A1pinist上。他在文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我们非常难过。我们无法亲自感谢李红学,感谢他一年之前,那次令我们大开眼界的探险。那年6月,他在附近的婆缪峰下降时,打的一枚挂片被拉爆了。他坠落了数百米跌到布满裂缝的冰川上。他的遗体至今下落不明,但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人永远不会忘记,每当他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甚至胆大包天的计划时,他脸上浮现出的那种近乎孩子般的严肃表情。” 登山故事可以饱含深情,但攀登报告必须理性克制。严冬冬用中英文写了两版攀登报告,分别发在中国的《山野》杂志,以及世界最权威的登山刊物《美国高山年鉴》(American AlpineJournal)上。国际登山界惊喜地发现,中国登山者也有能力用阿尔卑斯式的攀登风格,在高山上完成大型的技术路线。自由之魂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高的登山成就之一。之后,他又趁着势头在这本权威刊物上发表了《自由登山》(“Free Mountaineering”)一文,向国际登山界介绍中国阿式攀登短暂且伤感的发展。 严冬冬不仅用攀登重新书写了中国登山的历史,还讲述了中国官方登山背后鲜有人关注的民间登山历史,并向世界输出中国阿式攀登者的声音。或许,我们应该调整下措辞。严冬冬认为,像他这样的中国登山者,更应该叫“自由登山者/自由攀登者”。他在《自由登山》一文中如此阐述这一新名词的含义一 “我先来定义下本文中使用的'自由登山’一词。它所指代的登山,既没有任何官僚与机构,也不存在登山向导和客户只有那些真正想去登山的人。他们在团队的地位中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我曾考虑过使用'阿式登’这个术语,但这并不是关于登山风格的讨论,而是关于登山者的精神。-名自由的登山者,不会为国家荣誉或其他崇高的目标,也不会为个人利益而登山。他是一名准备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应对登山中的压力与危险,并准备好直面其后果的人(因此我将商业登山客户排除在此定义之外)。我认为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中国语境下的术语,因为再没有其他国家的登山界有必要做此阐明。” 严冬冬自称的“自由登山者”(Free Mountaineer),几乎等同于当时国内登山界流传更广的“自由攀登者”(FreeClimber)概念。狭义上的“自由攀登”(Free Climb),指在攀登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器械之力,单纯依靠登山者自身的能力完成一条攀登路线。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带、绳索等技术器材只能被用作保护攀登者,却不能当作借力攀爬的工具。但广义上的自由攀登精神,更接近一种哲学、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历史与国情造就了许多独具时代印记的攀登群体。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垮掉的一代”中走出的美国岩棍(Dirtbag)崇尚自由,摒弃物质享受,在路上流浪攀登。在60年代之前,活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夏尔巴族群中的佼佼者,被称为“雪山之虎”。70年代的美国嬉皮士留在了优胜美地,成了常驻在四号营地的“岩石大师”(StoneMaster)。在同一时期的苏联,有完成境内五座7000米级高峰,即可获得雪豹奖章的“雪豹”登山者。在80年代的波兰,有专攻8000米冬季攀登的“冰峰战士”(IceWarriors)。到了90年代,日本登山者也开始了海外山峰的远征。而在中国,在阿式攀登刚萌芽的2000年代,最早用阿式风格攀登技术性山峰的民间登山高手,被人们称为“自由攀登者”。作为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人,他们自由的攀登方式与自由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在这种语境里,自由攀登被扩展成更广泛而深刻的概念:“自由”成了描述攀登者生活状态的定语。自由攀登者,即自由的攀登者。 请不要尝试向西方国家的登山者解读这个概念。他们只会纠缠在细枝末节的攀登技术与中文语法上的偏正结构。更何况,在他们的概念里,登山者本来就该是自由自在的。也许正是为了避免令西方登山者迷惑不解,严冬冬才在文章中,提出了替换自由攀登的另一个名词:自由登山。事实上,只有严冬冬与他的朋友们才会自称为“自由登山者”。无论在登山爱好者口口相传的故事里,还是在中国户外界三大媒体《山野》《户外》《户外探险》杂志的文章里,人们仍旧普遍使用“自由攀登者的称呼。 纵览自由攀登(自由登山)文化发展的历史,这个概念往往包含了三个约定俗成的元素:非官方--不受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的约束,非商业--不受向导与客户关系的约束;阿式攀登风格--不受传统登山队建制的束缚。当一名民间登山者热烈地拥抱阿式攀登技术,那么他就已经走在成为自由攀登者的道路上了。真正的蜕变与觉醒,发生在他决定要尝试攀登一座未登峰或开辟一条新路线(并且还要有点技术含量)的时刻。 自由攀登者的身份界定,与他们的攀登成就一样,源自登山社区的普遍认可。没有任何攀登作为的登山者,硬把自己当作是一名自由攀登者,只会显得矫情而做作。这在英雄叙事流行与大男子主义当道的中国登山界,只会成为大本营里的笑料和谈资。而当一名青涩的登山者极度渴望被众人认可,走上了追逐身份认同的道路,又很难享受到攀登带来的真正快乐。有时,这还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自由攀登者的精神世界更接近道家哲学。当你刻意追求它时,它离你越来越远。当你淡然处之时,意想不到的奖赏终究会来。从幺妹峰下山后,那年冬天,周鹏正在京郊的桃源仙谷攀冰,《户外探险》杂志的资深编辑马德民兴冲冲跑来告诉周鹏,他们被金冰镐奖提名了。周鹏反而一头雾水地问道,什么是金冰镐?马德民跟周鹏解释了金冰镐的历史与分量。“大家都是有虚荣心的,操,我刚刚开始登山,能得到这些人的认可那肯定是很开心的。”周鹏后来说。 自由之魂”入围了2010年度金冰镐奖的最佳技术攀登奖提名,最终没有获奖。纵然幺妹峰在国内被誉为技术攀登的殿堂但在国际上很少有人听说过这座山峰。老布说,从国际角度讲幺妹峰简直微不足道,在世界范围内有上千座这样的山峰。老布的“白玉之路”获得了2010年的金冰镐奖。严冬冬和周鹏心里自然清楚,“自由之魂”与“白玉之路”无法相提并论,但幺妹峰并不是他们的终点,而是起点。在幺妹峰之后,他们有了更强烈的信心与更多的自由,敢于放眼眺望西部地区更险峻的山峰与更荒蛮的山城。 严冬冬和周鹏平时也畅想过自由之魂的终极攀登目标。他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他们对登山的认知越来越深刻。他们在不同时期践行不同的攀登理念,因而他们的终极目标总是在变化。在幺妹峰之前,他们规划了“么妹一贡嘎一梅里”步步进阶的攀登计划。他们还一度畅想过攀登珠峰南壁的中央沟槽路线。登顶幺妹峰后,严冬冬又认为,贡嘎主峰新路线(西南壁)将成为他们耗费多年光阴的大型计划。在翻译了老布“白玉之路”的攀登报告之后,金冰镐的风格--高难度、大型路线,探索未知地区、纯粹的阿式攀登 --又在严冬冬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金冰镐”来得比他们预料得还要早。一年后的秋天,在上海世博会现场,法国罗阿大区(法国阿尔卑斯山所在的地区)副主席与金冰镐评委克里斯蒂安,共同把两支木柄、镀金镐头的金冰镐颁给了严冬冬和周鹏。穿着白T恤、卡其色西裤的老布也在现场见证着这一刻。“他们给严冬冬和周鹏现场颁发了'金冰镐象征奖’,这个奖项更具象征意义,以纪念中国历史上首个阿式攀登。”老布说。事实上,“自由之魂”并不是中国登山历史上的首次阿式攀登,却是第一次走进金冰镐奖视野、有国际影响力的阿式攀登成就。“自由之魂”更是成为一个象征、一个宣言:中国西部那些宏伟的山峰,越是人迹罕至,越蕴藏着世界级攀登路线的潜力,以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这些高难度路线的挑战者。 世界最大的户外品牌北面找到这两位登山界的新星,把他们签了下来。国际著名攀登品牌黑钻(Black Diamond),以及孟春代理的西班牙品牌佰仕徒(Bestard)也成了这对组合的赞助商。从此,严冬冬每个月能拿到北面提供的现金补贴。周鹏后来从中登协出来,也成了北面的签约运动员。二人在登山期间的费用均可报销,所有的新款登山装备都可以免费拿到。 尽管如此,由于希夏邦马这笔四万元的“浪费”,严冬冬这一年的经济状况还不如上一年。好在,他一开始就做好准备不贪求物质享受。“我认为自己已经可以淡然接受'别人坐飞机的时候我要坐火车硬座,别人住宾馆的时候我要住青旅,别人包车的时候我要赶大巴’这样的状态,因为这是自由代价的一部分。”严冬冬在2009年的年度总结中写道。 从2009年开始,严冬冬养成了个习惯,总会在新年的头几天,写一篇年度总结。他往往从攀登、训练、金钱/赞助、翻译总结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回顾过去一年的成长。在总结2009年这一年的时候,严冬冬写道,自毕业后的四年来,他渴望的那种自由的生活已经初露端倪。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想要的那种生活方式是可以实现的,这条路他现在已经能够看清,并且相信自己能够走下去。 这名26岁的自由登山者,口中常言及浪漫与自由、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一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带着勇气与决心,击碎了外界的质疑与传统的规范,开辟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也鼓舞着更多年轻人,寻找他们人生中的自由。在之后的十多年里,“严冬冬”的名字宛如砸进池塘里的石头,泛起了层层涟漪,撩拨着许多少年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
||||
上一章:13 | 下一章:15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