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2比山更高 作者:宋明蔚 |
||||
由于遇难现场的冰川地形太过凶险,众人和严父商量过后决定放弃进山搜寻遗体。大家计划在前往大本营的途中,在山里就地找一块大石头,当作严冬冬的墓碑。 当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严树平说,碑文就刻上“1984年11月16日至2012年7月9日,自由登山者严冬冬与天山共存”吧大家从阿克苏当地请来一位刻字的师傅,第二天一同进山。 7月14日上午,阳光正好。一行人走进小台兰河谷。他们在河床边,选了一块长7米、宽5米的巨石。巨石光滑平整,一半嵌在大地里,一半面朝着群山。刻字师傅忙着在石头上雕刻的时候,严树平说,他想爬爬附近一座小山。他登上了河谷边一座500米高的小山。他站在山顶,俯着山脚下的河谷,觉得很有成就感。 下午3点半,碑文刻好了。大家在碑刻的笔画里,涂上热烈的红漆。严树平最后涂上“严冬冬”三个字。碑上的遗照是前不久严冬冬在阿尔卑斯山拍的。祭品是一把香,两支红烛,三束鲜花,四样水果。众人默哀一分钟,再深深地鞠躬。 周鹏、李爽和赵兴政随后进山把遗留在大本营的装备取出来。赵兴政坐在营地的大球帐里,清唱着清华大学登山队的队歌《白鸽》。这是一曲献给一个年轻的生命与一群意外离世的人们的歌,如今也是一首赞颂自由的歌。歌曲的旋律在寂静的山谷里飘荡着:“那是种骄傲,阳光的酒脱。白云从我脚下掠过干枯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挥着翅膀,不再回头。纵然带着永远的伤口,至少我还拥有自由。纵然带着永远的伤口,至少我还拥有自由……” 赵兴政出山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四川雀儿山带队攀登。如今,他已经是一名成熟的高山向导。他从乌鲁木齐绕道北京中转,只为了在首都机场和《人物》杂志的记者许晓碰面。他聊了几个小时严冬冬的往事,接着又赶飞机去了成都。他在成都街头找了家文身店,在胳膊上文了一行“Remember YandongdongThe Free Spirits”(纪念严冬冬,自由之魂)。这行字就在他左手小臂朝里的位置,他每次一抬手就能看得到。 严冬冬遇难的消息不仅早就传遍了登山界,也轰动了全社会,引起了媒体的大范围关注。周鹏等人认为,后来《人物》杂志的这篇《最自由的人逝于高山》,是众多报道严冬冬的文章中最真实动人的一篇。此外,《三联生活周刊》发布了《自由登山者严冬冬》,《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严冬冬:为理想而逝的职业登山家》,中央网络电视台发布新闻《自由登山者严冬冬不幸遇难》,新华社讨论这种现象“严冬冬登山遇难留争议,生命换梦想值不值”。“严冬冬”成了全社会议论的话题。人们的讨论停留在珠峰、火炬手、清华、状元、天才、翻译家等关键词,似乎这就足以概括他不到28岁的短暂一生。 《山野》《户外》《户外探险》三本中国户外刊物,也大篇幅报道了严冬冬的故事。“严冬冬”的名字与“自由”永远地绑定在了一起:自由登山,自由之舞,自由之魂。在国际登山界,两名常年活跃在中国的登山家通报了这起登山事故。曾山在Apinist杂志发布了这则噩耗,老布则在国际权威登山媒体《美国高山年鉴》上撰写了严冬冬遇难的经过,并总结了严冬冬一生的成就。他在文中写道:“冬冬最大的登山成就包括攀登四姑娘山(2009年)、勒多曼因峰和嘉子峰(2011年)。这些都是和他的固定搭档周鹏一起完成的。此外,冬冬首登了五色山(2010年)、首次冬攀了宁金抗沙峰,这些都是和中国一流的女性阿式攀登者李兰一起完成的。他还在四川、新疆和西藏的其他地区开辟了一些新路线。严冬冬和周鹏因四姑娘山的攀登成就,被授予了金冰镐象征奖。这不仅是对他们登山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登山者能以阿式攀登完成这条路线的重要意义的肯定。 “作为北面中国运动员队伍中的一分子,严冬冬和周鹏还有另一项突破:成为中国第一批成功的签约登山运动员。凭借出色的英语能力,严冬冬还翻译了众多登山题材与现代高山攀登类的书籍,并与外国登山者广泛交流。他还在博客、户外杂志和期刊上,多次撰写了自己的探险经历。因此,严冬冬对山峰的热爱,激励了许多人。” 在冷静的文字之外,私下里提起这起事故,老布还是抑制不住他的愤怒。“不仅仅是因为严冬冬死了,他还死于自己犯下的错误,这简直双倍的糟糕!”老布说,“就好像你在看NBA篮球赛,第二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斯蒂芬·库里或杜兰特死了。”“在那么多我不想看到的遇难者中,严冬冬绝对排在第一位。”“即使我不知道严冬冬,即使我是一位旁观者,其他人死也会比他死要好。我认为这会让中国的阿式攀登倒退一步。 周鹏将严冬冬遇难前登顶的这座山峰,非官方地命名为“严冬冬峰”。他始终不理解,严冬冬当时为什么没有紧跟着他和李爽的脚印,走在他们已经探好的路上。从新疆回到北京后,周鹏又回到了北京密云的房子里。如今五居室的房间里只剩他自己,更显得冷清空旷。那一晚,他做了个梦。梦中,他又回到了西天山的冰川。严冬冬浑身冰冷,想要和他说些什么。李爽后来跟周鹏说,她做了一模一样的梦。 按照登山界的惯例,周鹏还要撰写一份更详细的事故报告。许多登山爱好者与关心严冬冬的人们,迫切想知道山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周鹏也写了,却迟迟没有发布。他还记得那一晚严冬冬的父亲对他说的话。严树平不希望再有人知道儿子遇难的细节。“他说攀登报告就不用写了。他说我知道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就可以了,”周鹏说,“他说,我也不想让我身边的那些同事亲人知道这样的事情。他们不需要知道细节是什么。” 事故报告的作用不仅仅是让读者回到事故现场、了解事故的真相,后来的登山者还会吸取其中的错误,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人们对事故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周鹏写好了事故报告,但始终没有发布。与失去搭档的痛苦相比,他人的指责与谩骂显得不足为道,“我根本就不会觉得这件事有什么冤枉。没关系。但是,他爸觉得这件事情不这么做更好,那就是不这么做更好” 作为一名专业的登山者与登山教练,周鹏比任何人都明白反思事故的意义,也比任何人都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他只是没有选择用公开发布事故报告的形式而已。在孟春的办公室,周鹏召集了孙斌、康华、何川等十来名有影响力的中国登山者。周鹏还做好了PPT。他对大家说,不要拍照,我给你们展示的是一个最真实的故事。你们不用担心我现在的状态怎么样。你们觉得我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现在就可以提出来。 在这个内部技术会议上,周鹏把攀登的过程、当时的情况,事故的细节一五一十地讲述出来。孙斌就技术环节提了个小问题,其他人都没有异议。毕竟,在登山救援技术方面,周鹏已经是国内最出色的实践者与培训者了。 '他试了所有方法,但都不起作用,”老布说,“要救援一个人,至少需要动用六个人一起配合。太他妈难了。” 回到北京不久后,周鹏、李爽单独约了老布。三个人在咖啡馆聊了一下午。周鹏把事故的经过和内心的痛苦对老布和盘托出。老布理解那种搭档死在面前的煎熬与痛苦,“因为你是唯一能拯救你朋友生命的人。当冬冬掉在裂缝里受伤的那一刻,周鹏意识到,他们曾经的争吵,以及导致他们没有结组的任何原因,都是一堆不相干的bullshit,这些都不重要了” 严冬冬一生共翻译了35本书。其中25本都在他生前出版了这些书摞起来足有半米高。西天山山难一个月后,严冬冬生前翻译完的最后一本书《天生就会跑》(BorToRun)上市了。许多读者通过购买、阅读这本书的方式来缅怀他。这部畅销书后来间接推动了中国越野跑运动的发展。 周鹏还跟马伟伟要到了严冬冬笔记本电脑的密码--在一次闲聊时,严冬冬无意中对马伟伟透露了这串密码。周鹏后来在严冬冬的电脑里找到了他最后一部遗作的书稿,《登山进阶》(Alpine Climbing)。清华大学登山队的老队长庄红权在B版征集这本书的译者,何浪当仁不让地接过了这本书的翻译 严冬冬早期的翻译活儿,大都来自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作的庄红权。严冬冬遇难后,庄红权把严冬冬生前因个人兴趣而翻译的《黄金罗盘》印成一套书。这是严冬冬自视“付出心血最多、也最得意的一部译作”。庄红权把严冬冬译本做成两版不同的封面,还在封底和书签上印上了严冬冬写过的文字、说过的话。这套严冬冬译本的《黄金罗盘》免费赠出了1000套。 清华大学东操场西北角的小岩壁,一直是山野协会独的一方小天地。这里曾是严冬冬在清华校园里最常出现的地方。小岩壁下有两级半米高的水泥台阶。如今,在最上面那层水泥台阶上的角落里,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纪念碑。每到了秋日的季节,碑上往往覆盖着些许落叶。如果你把这落叶掉去,会发现碑的左侧雕刻着严冬冬脸庞的轮廓。碑的右侧,刻着严冬冬当年纪念陈家慧的话。这句话也被放在了严冬冬纪念网站(vstarloss.org)的首页:“要跟他(她)保持连接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记住。Remember,就这样简单。不需要做任何形式的东西,或者至少不需要刻意去做。但是你心里记住这个人,他(她)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容易散掉。” 陈家慧和严冬冬在同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每年的7月9日,都有人来到清华校园里的这处角落,在这块纪念碑上献上几束鲜花。每年夏天,清华登山队出征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悼念他们的学长。 严冬冬的遗作《登山进阶》在山难一周年后出版。严冬冬和何浪共同署名为译者,周鹏做校对。严冬冬的一些习惯曾深深地影响着何浪,也进一步塑造了现在的他。在得知噩耗的那天晚上,何浪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下他和严冬冬的故事: “我现在也喜欢红色的冲锋衣,喜欢跟你听一样的歌,跟你用同一款背包,我的攀登理念,也大部分源于你。这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事是登山,所有登山者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你。其他所有人加起来,恐怕也赶不上你对我影响的一半……你是我的冬冬,我的队长,我的老师,我的搭档,我的兄弟。我知道,将你铭记,唯有继续攀登。” |
||||
上一章:21 | 下一章:23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