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比山更高  作者:宋明蔚

马一桦回京后依然狂热地攀岩和攀冰。他偶尔也能在比赛上拿到不错的成绩,但作为一名民间爱好者,水平依然远不如竞技场上的专业运动员。90年代统治中国攀岩界的四大金刚 --丁祥华、赵雷、徐洪波、李文茂--常年在竞技赛事上称霸全国前三名。然而,比赛场上的人工岩壁只是攀岩运动的场景之一,许多攀岩发烧友志不在此。他们更痴迷于山野中的自然岩壁。

在北京地区,自然岩壁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莫过于密云的白河峡谷了。当年中国国家登山队为攀登珠峰而集训时,曾把白河当作攀岩训练的场地,但白河攀岩文化的真正源头还要从七大古都转型到自然岩壁的这群岩友算起。早期的白河攀岩者屈指可数,大多是康华、丁祥华、赵雷赵凯兄弟、徐晓东徐晓明兄弟、孙平、阿草、张忻、王茁、伍鹏、赵鲁,还有王滨。这些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攀岩者大多从七大古都攀岩馆入门,再转型到白河自然岩壁,日后再奔向遥远的西部雪山。王滨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他最先接触了攀登中最残酷的死亡。

王滨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教师。90年代初,王滨在上高中时,家里就订阅了刚创刊没多久的《山野》杂志。在杂志编辑的介绍下,王滨还认识了住在家附近的户外发烧友汪晓征。汪晓征留着一脸大胡子,显得威猛而酒。他经营着一家“天极商社”,这有可能是中国第一家户外装备店。所谓的装备店其实很简陋:在一间临时租住的小房间里,放着一张床和几个大背包。“当时我还是高中生,他从房间里拿出了一大串铁锁、上升器、冰镐之类的东西秀给我们看。”王滨说。这些装备几乎是官方专属的登山器材。王滨此前从未见过实物,顿时非常崇拜这名年长几岁的大胡子。

自那之后,这名高中生常往汪晓征那里跑。他还在那里认识了另一名热爱户外的大学生孙平。王滨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汪晓征组织了一次青海阿尼玛卿二峰(海拔6254米)的登山活动。王滨已经和朋友约好了去海南玩--他当时更向往穿梭于热带丛林的非洲式探险--遗憾错过了这次活动。等王滨回到北京后,才听说汪晓征再没有回来。

这支阿尼玛卿登山队成功登顶后,在下撤途中遭遇了雪崩。登山队长汪晓征受重伤。同在一组的队员、北京定向越野赛的冠军王军标,下山寻找救援途中失踪。后据推测,王军标掉进了冰裂缝遇难。同在一组的最后一名队员孙平,留在山上守护汪晓征。救援始终没有来。孙平眼看着汪晓征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几天后,孙平苟延残喘地爬到山下。从攀登伊始到九死一生地返回大本营,孙平共在山上度过了八天八夜。他把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写了下来。《阿尼玛卿八昼夜》一文刊载在《山野》杂志上,轰动一时。

1994年8月的阿尼玛卿山难改变了幸存者的人生轨迹。劫后余生的队员们后来陆续经营起了户外装备店:雪鸟、旗云、桑温特、喀纳斯。这些中国第一批户外装备店,常年占据着《山野》杂志的广告位,通过做倒爷和仿制装备的方式推动着民间登山的发展。

后来许多登山者都曾表达过,他们之所以走进大山,多少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影响。在登山的世界中,有许多渴望经历这种深刻体验的小男孩。他们幻想着等长大后,遭遇一次九死一生的冒险,以便能把这惊心动魄的经历当作是一枚亮闪闪的勋章,佩戴在身上最显眼的位置,并时不时地在人前擦拭一下。只有当他们亲身经历了生与死的刻骨铭心、身为幸存者的痛苦与无力,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苟活下来的小男孩才蓦然发现:原来攀登是一场他们输不起的真实游戏。于是,这些失去了同伴、直面过生死,却毅然大步朝前的男孩子终于迈过了这道坎:摘下了胸前的勋章,收起了脸上的顽皮,几乎在一夜之间成长为严肃的男人。然而在1994年的夏天之前,在中国民间,能让男孩迅速成长为男人的机会并不多。阿尼玛卿山难是登山运动在中国民间开展五年来的第一起登山事故。

中国民间登山起源于1989年。1989年3月的一天,曾随队攀登贡嘎山的冰川学家崔之久在北大校园里举办了一场讲座。在过去四十年里,他曾多次深入青藏高原的高山考察。他的右手手指全部截掉,讲课时只能用虎口夹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他正在讲台上分享着南极考察归来的经历。他在这场讲座中谈到雪山攀登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两个拷问:“难道中国大学生就没有一点冒险精神?北大学子就不能挑起这个重担?”坐在台下的地质系1986级古生物专业学生李欣、刘劲松、陈卫华三人受到崔之久的激励与感召,决定在北大成立一家登山社团。

4月1日,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登山社团,北大登山爱好者协会。这家登山社团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三十年前当时为配合国家登山活动而成立的北大登山队--虽有民间之名,却无民间之实。在1989年北大登山爱好者协会成立之前,登山在中国向来是官方组织的运动。户外运动与探险活动,在民间还是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严冬冬在《自由登山》一文中,曾如此描述当时中国的户外氛围:

“在那个时代,休闲户外活动,是指在成熟景区的铺装路面上漫步。只有士兵、测绘员和少数游牧民族才会睡在帐篷里。当时没有户外培训课程,没有引进的户外教材,没有户外装备店,互联网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学生们必须从中登协那里学习基本的攀岩技巧(大多源自苏联),并尽其所能地从中登协借用登山装备。早期,还没有专业登山绳索的时候,在郊区的山野中攀岩时,他们会把军用打包带绑在一起,拴在腰上来打保护。”

“北大登山爱好者协会”成立后,队员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训练,自己拉赞助,自己组织登山活动。一年后,这家社团更名为“北大山鹰社”。1990年,在中登协教练的指导下,山鹰社登山队长曹峻率领队员登顶了青海的玉珠峰。这是中国民间登山者的第一次登顶纪录。

随后,北京地区的几所一流高校也不甘人后,几乎在同一时间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登山户外社团。北京理工大学于1993年成立了远方旅行会,清华大学于1994年成立了科学考察协会(后更名为山野协会),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了鸿雁社,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科学探险与野外生存协会。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在90年代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户外社团。孙平就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登山队员。1994年这支阿尼玛登山队里,大部分队员都是高校登山社团出身。

这次山难之后,阿尼玛卿遇难者的家属在学校里举办了追悼会。王滨陪着朋友处理汪晓征的后事。刚刚高中毕业的王滨有生以来头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

“之前你能经历的所有东西都是像故事一样,可有可无的。真弄坏了后果也不严重,真弄好了也没有多大奖励,”王滨说,“你的人生就像看个电影、吃顿大餐,或者是被隔壁孩子打了-顿。只有这么一件事会有那种沉重感。我当时那种胜负心被激起来了。真这么难?雪山怎么吓人了?真要命?我不信。”

那--年,王滨高中毕业,考入了武汉城市建筑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他无心念书,满脑子只想着登山。他到学校报到之后,直奔同在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加入了朱发荣的攀岩队。

这一年夏天,王滨与徐晓东等人登顶了四川的雪宝顶。继国家登山队首登雪宝顶后,这是这座山峰的第二个登顶纪录。一年后,王滨等人又尝试攀登了慕士塔格峰,但没有登顶。在几次登山训练过程中,王滨等人找到了京郊的一处世外桃源,白河峡谷。他们开始在白河夏练攀岩,冬练攀冰。

上一章:2 下一章:4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