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比山更高  作者:宋明蔚

马一桦的一生都在追寻自由。无论是开辟一座山峰,还是开创一份事业,马一桦只想自由地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的理想却一次次地被现实摧毁。

从青海玉女峰凯旋回京后,马一桦发现老板娘已全职来到风雨雪“指导”工作。李映洙的太太原来在日坛公园附近的赛特大厦上班,时不时地跑来指点公司的内务。一直以来,马一桦觉得她虽然是老板娘,毕竟还不是公司领导,听或不听都不合适,但只要别捣乱就行。有一天,马一桦准备在日坛公园的岩壁带队训练攀岩。在检查装备时,发现箱子里的手套不见了这些手套是为攀岩保护员准备的。如果没有手套,保护员的双手在高频次、高强度的绳索操作中可能会被灼伤,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安全事故。可马一桦记得头一天他明明都把手套打包好了的,而其他同事平时也不敢擅动他的装备。他生气地在公司里质问,这是怎么回事。李映洙的太太这才把手套掏出来反问道,你们要这么多手套做什么用。马一桦非常愤怒。这既是职场上的问题,也涉及攀岩安全问题。他找到李映洙,严肃地对老板说,户外部是我负责的,你们不能轻易去动,否则我这会有安全事故的。

这一次,马一桦从玉女峰回来后,李映洙的太太成了他的领导,名正言顺地管理公司的运营。马一桦几次活动的奖金和出差的津贴也都被克扣掉,只剩下了2000元基本工资。“这种企业就有一点家天下了,因为他们是夫妻俩,”马一桦说,“我不想在公司里面做事情束手束脚的,尤其是外行管内行,尤其是登山行业。”他又想辞职了,但不知道还能去哪。这时他想起来,年初他参加攀冰锦标赛时的赞助商奥索卡。

奥索卡是中登协当年最大的赞助商。1996年,在各大国际户外品牌还未进驻中国之前,瑞士商人汉斯(Hans Shallcnberger)创立了户外装备公司奥索卡。它看起来是个洋品牌,其实注册地在中国,还有着与生俱来的官方背景。在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户外媒体、中登协下属的《山野》杂志上,奥索卡的户外装备时常占据着黄金广告位。中央电视台的外勤记者全部身穿奥索卡的冲锋衣。奥索卡的每一个商业决策也影响着中国官方的登山事件。自品牌成立的第一年开始,奥索卡斥巨资赞助了几十次官方组织的攀岩、攀冰、登山等大型活动。这家公司的高层还深谙中国市场的经营之道。他们从头部解决了其他户外品牌成长之路上的瓶颈,打点好与官方之间的关系。奥索卡赞助支持了“登山双子星”李致新和王勇峰的攀登活动。这两名国内最早完成“7+2”的体制内登山者,后来成为左右官方登山界的李主席与王队长。

在20世纪90年代末、2000年初,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户外市场,奥索卡索性先培育出中国的户外市场,培植国人的户外需求。1999年,奥索卡与中登协合作,成立了西藏登山学校。从登山学校毕业的学员成为中国第一批喜马拉雅式高山向导。从2000年开始,奥索卡连续三年赞助了中登协组织的“玉珠峰登山节”。马一桦连续四年参加的全国攀冰锦标赛,每一年赞助商都是奥索卡。在中国户外市场还未兴起之时,奥索卡已经抢占先机,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户外品牌。

2002年初,第四届“奥索卡杯”全国攀冰锦标赛在北京密云云蒙峡举办。马一桦培养的队员获得男子冠军。谢红毫无悬念地夺得女子冠军。就连女子亚军也是风雨雪的队员、马一一手栽培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李云侠(后来成为国家岩队教练)。在比赛期间,马一桦恰好碰到奥索卡中国地区总经理。马一桦半开玩笑地问她,奥索卡能不能给他留个位置。对方当然求之不得。

如今,马一桦回想起了半年前的这件小事。他试探性询问奥索卡总经理,我和风雨雪公司的理念上有些差异,遇到些挫折,不知能否去你那里试试。总经理说,你能来,当然欢迎了。奥索卡正在中国户外市场开疆拓土,计划在中国山峰资源最丰富的四川省,建立一家登山培训基地。若有马一的技术和人脉相助,奥索卡将如虎添翼。恰逢品牌创始人汉斯也在北京马一桦刚从玉女峰下山没多久,就和他当面谈妥,当即决定加人奥索杩卡。

两个月后,“独行马”雄心勃勃地从北京来到四川阿坝州的穷山黑水。他不仅要开发一家成规模的登山培训基地,还要着手组建一支以当地藏族人为主的协作队。同在阿坝州的四姑娘山地区,当地一些嘉绒藏族青年已经开始以向导身份带客人徒步穿越,爬简单的大峰二峰。马一桦对此不以为然。他要成立的向导协作队不仅要体能过硬,登山技术也要足够扎实。马一桦独自一人来到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的德石窝村。黑水县是深度贫困县。从黑水县城到德石窝村的公路还未修通,要想进村,必须先坐一段公交车,再徒步7公里。路况十分恶劣。马一桦进山的第一天,就看到一台拖拉机掉进山沟的野湖里,司机淹死了,尸体就地掩埋。在2000年初,川西一带尽是黑水县这般的穷乡僻壤。

从地球上空拍摄的卫星图看,到了夜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灯光璀璨,而在这块版图的中间地带,唯有成都与重庆两座都市孤独地闪耀着。成都以西,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都是一片广阔无垠的黑暗。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灯光、如宇宙黑洞般死寂的黑暗。这片广袤的黑暗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横亘在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之间的大雪山,不仅隔绝了中原汉地与西部地区的文化交融,也扼住了川西地区的经济命脉。然而等到太阳升起,阳光照耀在地平线上的每一处角落,高山海子泛着波光粼粼的波纹,雪山冰川映着目光闪闪发亮,藏民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种植青稞,寻找虫草。整片川西高原与青藏高原,又焕发着生命力。这黑暗也标志着地球上一片原始而纯粹的净土。对于登山者与探险家来说,这黑暗还喻示着无尽的攀登资源与中国最后的秘境。

自90年代的进城务工大潮以来,每年有不计其数的农村青年渴望进城,从黑暗之地来到灯光照耀的地方。马一桦是少有的一位甘愿从灯光最璀璨的地方,逆着人潮来到黑黢黢的黑水县德石窝村的人。德石窝村位于三座雪山脚下。这三座山峰原本叫作峨太基、峨太美、峨太娜,海拔只有5000多米,是鲜有人问津的嘉绒秘境。奥索卡公司早早就选定了这片山域,并用奥索卡的“奥”字,将三峨雪山更名为“三奥雪山”,奥太基奥太美、奥太娜。奥索卡明确交代了马一桦,这三座山峰不要登,首登的机会要留着给未来的登山客户。不过马一对这几座雪山也不感兴趣。“三奥的那几座山我也看不上。山沟里我都转过。搞一个普通的户外活动也行,你要是说我去登那些山,我肯定没什么兴趣。”马一桦说。

奥索卡还给马一桦配了两名当地的藏族小伙子,罗日格西(罗汉成)和尼玛尔甲,专门负责帮他背行李。公司每个月付给他们300元。白天,马一桦等人翻到山梁上,远眺三座巍峨而壮丽的雪山,在心中规划未来的登山基地蓝图。晚上,马一再辗转回黑水县城的宾馆,撰写当天的考察报告。

在县旅游局长的陪同下,马一桦又从德石窝村100户人家里,选拔出了15名藏族青年。他们平时大多在村里务农。泽郎头就是其中一名藏族小伙子。他还是罗日格西的表兄弟,从小就跟着长辈在山上放牧、挖虫草。听说村民口口相传在招人,他也去面试了。“进去什么都不懂,他(马一桦)问我喜欢什么。我说喜欢唱歌跳舞。其实一点都不喜欢。”泽郎头说。大多数当地藏族小伙子根本没听过登山。他们只知道不用再辛苦干农活还能赚得更多,这就足以吸引他们踊跃报名了。马一桦从中筛选出五六名精干的青年,在县城的宾馆里给他们做培训。

这名北京来的登山者先教他们说普通话,又教授基本的绳结技巧与登山装备的使用方法,并在宾馆的二楼操作演练绳降技术。他从县城里找来一名医生,培训藏族青年急救包扎,还弄来几张生猪皮练习缝针。这些藏族青年学得马马虎虎,但在马一桦的威严指导下,大家只好硬着头皮学习。他们大多只上过小学,只有几个念过中专。文化程度最高的要属泽郎头的表哥王平。王平在众多淳朴的农民中明显聪颖许多。这个机灵的小伙子很受马一桦的器重。

马一桦从炎炎夏日一直驻守到寒冬飞雪,他考察遍了三奥雪山里的每一条山沟、每一处垭口、每一个海子。他规划好了基地的吃住行,藏族协作队也初步组建成,但奥索卡总部迟迟没有动静。马一桦渐渐发觉有些不对劲。每个月,他的6000多块钱工资到账很及时,一分不少。他本可以在四川过得非常滋润,但他真正的志向是创办一家有影响力的登山基地。汉斯曾允诺马一桦,第一个月就要投资盖基地,还要给他配一部越野车代步。这些都没有兑现。更让马一桦愤愤不平的是,年底奥索卡开年会的时候,公司所有的管理层都去了,就连黑水县的县长也被邀请过去,唯独把马一桦一个人晾在大山里。到了冬天,马一桦发现自己闷头进山干三个月了,不能再这么千下去,他决定出山进城,回北京总部述职。马一桦出山后,才得知他的启蒙老师王振华患癌症去世,追悼会都已经结束了。马一悲伤地回到北京,来到奥索卡总部与汉斯对峙。奥索卡竟然还在犹犹豫豫。

2002年的中国户外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奥索卡下大笔投资投给四川偏远的小山村,就像是一场豪赌,不仅要赌登山基地的成败,还要赌未来中国户外市场的兴衰。马一桦当即就跟汉斯提了辞职。马一桦也在赌。他赌的是一口气。奥索卡见状极力挽留,并许诺立即拨款、派车。可是已经晚了。马一桦离开前,郑重地对汉斯说,我再也不会去三奥雪山了。

汉斯对马一桦的突然离职极其不满。在他看来,马一桦又是一个利用公司资源为自己谋利的中国人。“汉斯就觉得中国人都是这样子的,拿着公家的钱,做完考察了以后就变成自己的,”马一桦说,“他对我非常不满,因为他是登协最大的赞助商……他就让人打压我、封杀我,我觉得起因是这个,之后我就一直被登协打压。”

马一桦很少对人提起在奥索卡这几个月的工作经历。三个月时间说长不长,却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曾带着大展拳脚的抱负来到黑水,却失望地离开这里。他回溯了过去几年所经历的种种不快之事:在人民大会堂请假时的唯唯诺诺,在风雨雪公司打工时的束手束脚,友谊峰的首登权被卖掉,雀儿山下的一地鸡毛,被登协打压,被奥索卡搪塞。此刻,马一桦只有一个念头,“把人生操控在自己手里”。马一桦决定成立一家只属于自己的登山探险公司,专门攀登那些带冰川的山峰。

马一桦准备把这家公司落脚在成都。成都是马一桦的不二选择。在中国西部各省当中,要属西藏、新疆的雪山资源最发达,但是这两省交通偏远。青海、甘肃的雪山较为单调,而且经济落后,城市人口密度低,客群不大。云南的雪山资源远不如其他几省。唯有四川:这里不仅有数百座人类尚未探索过的山峰,体量不亚于西藏与新疆,这里还有中国第四大人口的超级大都市,成都。

马一桦跟朋友借了三万元启动资金,再从旗云探险公司买了将近八万元装备。他把家里的行李一一打包好,从北京托运到成都。马一桦和谢红计划好了,他独自先来成都。等过了半年安定下来后,他就把谢红安排到成都的公司工作,夫妻二人定居在四川。

2003年初,马一桦来到成都工商局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工作人员在办理手续时,不知道这家公司经营什么项目,也不知道该如何填写公司名称。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登山探险性质的民营公司。马一桦说,就填“户外运动公司”吧,公司名叫“刃脊探险”。

上一章:5 下一章:7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