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比山更高  作者:宋明蔚

马一桦创立刃脊探险后,四处招兵买马。他招了几名黑水县的藏族青年,又把机灵的王平带了出来,和他们同吃同住刃脊探险公司位于一家刚建好的小区里。办公室在楼下,马-桦等人住在楼上。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些从黑水县出来的年轻人时常“连续一周见不到人,还让其他人打电话说谎”马一桦十分看不惯这种散漫劲儿。他把黑水青年都遣散了,只留了王平在身边。

2003年初的那个冬天,刃脊探险在四姑娘山双桥沟做了几期培训。这打破了中登协的培训垄断,“当时只有刃脊和国字头两家做冬训”。好景不长,春节刚一过,非典型肺炎就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报名参加刃脊探险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开春以来的三期登山技术培训班,报名人数远不如马一桦的预期。非典在四川大流行之后,几乎没有人报名登山活动。这一整年下来,报名登山的客户还不到50人。公司的账面流动资金不到两万元马一桦一度靠吃清水挂面度日。就在公司发岌可危的时候,曾山以合伙人身份加入了刃脊探险。

一年前,马一桦在北京的一次攀岩交流活动上,把开一家探险公司的想法告诉了曹峻。曹峻是北大山鹰社的第二任社长,也是2000年左右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民间登山者之一。曾几何时,马一桦还有过一个设想:集结当年民间四大著名登山者,曹峻陈骏池、徐晓明和他自己组一个“登山F4”,沿着西部国道一路开车旅行,一路攀登路旁所有的山峰。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后来被各自的生活节奏所打破。曹峻更实际一点,他听了马一桦的想法后说,正好曾山也要搞一家登山公司,你们好好聊一聊,别你们都弄了两个人互相有影响。

曾山也是山鹰社的早期社员。他是一名棕色头发、蓝色眼睛、活力四射的美国青年,举手投足间总是透着自信与幽默。他在纽约上高中时,中文老师给他起了这个特别的名字:曾山。三十多年后,曾山发觉“山”这个名字就是他的“fate”(命运),预示了自己的一生。曾山在美国佛蒙特州读大学时,接触了攀岩和攀冰,也爱上了登山。1990年,他和二十多名美国学生一起来到北大交流,学习中文。有一天,曾山路过北大校园里的一栋红砖宿舍楼,看到山鹰社队员正在宿舍楼外墙的裂缝上,练习攀岩的胀手和胀脚动作。学生们穿着平底的解放鞋攀爬,脚背和双手被墙缝摩擦得伤痕累累,却还在义无反顾地继续练习。曾山当时心想,这太牛逼了。

曾山加入了刚成立没多久的山鹰社。在北大上学这段时期,他一边在课堂上学习书本里的中国,一边在山鹰社里了解更接地气的中国。他跟着登山队的队员们学习了最地道的汉语:男性队员有个习惯,那就是见面时用傻逼当问候语。我以为这是另一种问候方式,所以有一天,我跟老师打招呼说:“傻逼,早上好。”他们在北大附近的采石场训练攀岩--“那条绳子的外皮有两段已经被彻底磨损……那天的经历强化了我对岩绳强度的信仰”。他在山鹰社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厚着脸皮去拉赞助,再被对方赶出公司,第一次跟着登山队坐四天三夜的绿皮火车,还在火车上学会了至今唯-一首会唱的中文歌曲《社会主义好》;火车开往新疆慕士塔格峰,这也是他第一次高反,第一次攀登高海拔山峰……山鹰社队员胡东岳(大胡)成了曾山最好的朋友。大胡同样是一名狂热的户外爱好者,他首创了“快挂”等攀岩技术装备的中文名词。两个人一起爬遍了京郊的岩壁。在大胡的帮助下,曾山还编撰了北京地区第一本攀岩路书Climbing Beijing。

临毕业前,这名充满活力的青年变得迷茫起来。他喜欢登山,也很喜欢物理,还申请了美国一所地方院校读研究生。他无法同时兼顾二者,只能选择其一,“完全投入做一件事情,这是我的性格”。他最终选择了登山。在20世纪90年代,曾山狂热地来中国登山。为了赚登山经费,他在美国做起刷墙临时工,时薪12到15美元,每天连续干10小时。等赚够了钱,他就来到中国继续登山。

1994年,曾山的母亲来到四川成都,帮助成都市政府建造活水公园。第二年,曾山来成都做母亲的助手。他的母亲贝齐(Betsy Damon)是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行为艺术家和环保主义者。“我妈一直追求她很想做的事情。她是艺术家,她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事业与追求,inspire people。”曾山说。他的生活方式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在建设成都活水公园的项目中,曾山遇见了未来的妻子张雪华。成都改变了曾山的一生。

曾山后来和著名登山家丹尼尔(DanielMazur)合伙经营了一家登山性质的旅行社Blue Sheep,专门组织欧美国家的登山者来华攀登。在遇到马一桦之前,曾山已组织过慕士塔格峰、迦舒布鲁姆Ⅱ峰、卓奥友峰、念青唐古拉峰、宁金抗沙峰等大型攀登活动,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和登山组织者。1998年的那个夏天,曾山在慕士塔格峰带队登山期间,张雪华跑来喀什找曾山。二人正吃着晚饭,曾山望着坐在他对面的女朋友,小声地说,你愿意娶给我吗?张雪华并不介意曾山把“嫁”念成“娶”,也不在意曾山跑遍喀什找人打造的一枚金属戒指。她答应了。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山的中文愈加流利。他的平翘舌发音总是咬得过分精准。他依然流淌着早起必须喝一杯黑咖啡的血液,但也学会了在菜市场上砍价,在酒桌上给领导敬酒,吃动物内脏,使用中文输入法,既可以自豪地说“我老婆”,也能随时咒骂“我靠”和“他妈的”,彻底融入了中国的市井生活。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曾山把自己的理想 --在中国开办一家真正的登山探险公司--告诉了昔日的登山队队长曹峻。曹峻跟他说了一模一样的话,正好马一桦也要做一家类似的机构你应该跟马一桦谈谈。曾山与马一桦见面后,相谈甚欢,二人约定合作共赢。曾山带着10万元资金,以及他的技术和经验加入了刃脊探险公司。曾山还为刃脊探险起了个英文名:AreteAlpine Instruction Center(AAIC),即刃脊登山培训中心。

2003年5月底,非典疫情逐渐平息。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了“纪念珠峰首登50年”的登山活动。这是一次出于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而筹划的官方活动。在这次举国瞩目的大事件中,由民间登山者组成的“2003中国搜狐珠峰登山队”首次获得从北坡攀登珠峰的民间团队许可。当年珠峰北坡商业山活动的报价约为20万元,通过各家赞助商的联合运作,每名队员最后只需象征性地缴纳5万元“超低价”报名费。中央电视台的5个频道,连续11天直播珠峰攀登过程。这也是人类首次全程直播冲顶珠峰的实况画面。媒体报道更是铺天盖地,引起全民热议。由中国企业家们掀起的史上第一拨珠峰民间登山热潮开始了。

5月21日下午,在千家万户的电视机里,A组的队员陈骏池率先站在了世界之巅,打响了活动成功的第一炮。央视名嘴王小丫在电视直播中激动地大喊:“陈骏池,我们爱你!”这名英俊潇洒的登山者几乎成了全民偶像。第二天,B组的队员王石刘建、罗申也登顶了珠峰。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登山者登顶珠峰的消息振奋全国。登顶队员被媒体报道狂热地塑造为“登山英雄”。候补冲顶的队员张梁、刘福勇、李伟文“虽未登顶亦是英雄”。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象征着人类与大山、大自然对抗的英雄符号显得别有意味。登顶队员们后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颁发的体育荣誉奖章。陈骏池还被工作所在地的海南市政府:授予了“登顶功勋运动员”的称号。

看到昔日的老友荣誉加身,马一桦并没有过多羡慕,“我们不是登珠峰那种人”。事实上,世界各地的登山精英群体对珠峰还抱有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当珠峰被商业化、珠峰上的职业登山家逐渐被游客取代之后,世界最高峰就不再是彰显登山技艺的舞台,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名利场。与登顶世界最高峰相比,马一桦更在意刃脊探险的经营,“我当时公司刚起步,我有20万,我肯定得先去登四川的山,我可以登20座山,把它变成一座座半脊峰”

马一桦经营刃脊探险的思路,沿袭了之前在风雨雪和奥索卡的经验。只是这次,他的野心更大,格局更开阔。在城里他不再满足于一面人工岩壁,而是要打造一家攀岩馆。在野外,他要从荒野中开辟出一处全新的自然岩场。马一考察遍了成都的郊区,四处商谈,最终选择在成都大邑县打造一处完全属于刃脊探险的攀岩训练基地。在川西群山连绵的雪山世界,他也不再满足于开辟一处登山目的地,而是要在不同山区,打造几处大规模登山基地。他先去考察了成都最高峰大雪塘,认为这座山峰并不适合初学者。他又考察了四姑娘山三峰,觉得四姑娘山地区的竞争太激烈。马一桦转遍了贡嘎山为核心的大雪山山脉、四姑娘山为核心的邛崃山脉、雀儿山为核心的沙鲁里山脉。刃脊探险的办公室里常年挂着一张《青藏高原山峰图》,上面标满了中国西部险远的大山。在四川,还有数百座未登峰等着他去探索。

马一桦和曾山既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也成了雪山上的攀登搭档。为了相互磨合,他们在2003年夏天攀登了雀儿山,二十年后,雀儿山已经是商业登山公司必争的热门山峰。每年夏季,雀儿山大本营都集结了二十多家公司的队员,扎满了大大小小的帐篷,人来人往。但是在2003年,雀儿山还是一座颇有难度、少有人探索的技术型山峰。上一次国人登顶纪录要追溯到15年前中日联合登山队共同登顶。在那之后,中国登山者已有近20次的失败尝试,再无人成功,直到2003年马一桦和曾山率队站在了雀儿山的顶峰上。

马一桦和曾山还通过这次雀儿山攀登,罕见地提倡阿尔卑斯式攀登风格。“阿尔卑斯式攀登”在当时还是个新鲜的名词大部分中国登山者完全不理解、也不能接受这个概念。阿式登除了提倡小团队、轻装快速的风格之外,登山者还要有公平自主的精神。这对传统商业登山活动的最大冲击便是,向导与队员之间的关系更加扁平了。队员们要自己背包,自己穿冰爪,自己操作绳索技术。在登山过程中,有一名队员不习惯这种-切都要自己负责的风格,便质问道,我掏了全部的钱,我必须亲自做一切事情吗?然而,在这次攀登结束后,所有队员又都喜欢上了这种极有成就感的攀登方式。

“真正的阿尔卑斯式登山在中国几乎没有。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登山者对阿尔卑斯式攀登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的人还更习惯于喜马拉雅式登山。”这次活动之后,曾山在《山野》杂志中的一篇文章中总结道,“我认为,未来中国的登山者,越来越多地将不再以山的高度决定是否攀登,而是取决于登顶这座山的难易程度,是否有迷人的冰川、暴露的刀状刃脊”。

刃脊探险公司的名字,也正是源自技术型山峰上的“刃脊地形,并以此来象征公司所倡导的技术型阿式登。马一桦和曾山深知,要想彻底打响刃脊探险公司在中国登山界的知名度,必须要用阿式攀登的风格,在一座伟大的山峰上完成一次了不起的攀登成就。在四川,再没有比幺妹峰更适合的山峰了。如果说珠峰是喜马拉雅式攀登的最佳体现,那么在中国,幺妹峰就是阿式攀登和技术攀登的完美典范。目前还没有中国登山者站在四姑娘山主峰的顶峰上,甚至都没有人敢挑战它。2003年8月,马一桦和曾山决定阿式登幺妹峰。

上一章:7 下一章:9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