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比山更高  作者:宋明蔚

在刘兴离开的那一年,另一名年轻的登者走进了梦幻高山团队的世界。国内登山者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我自己认识的,在香港会自己去阿式攀登的,可能十个都没有,”Ken说,'Stanley(吴茄)已经是全香港在阿式攀登方面(数一数二)确实是一哥。”

Ken与这名“香港阿式攀登一哥”的相遇看似是一次偶然的巧合,却是命运中的必然。2018年初,Ken来到双桥沟冰,这已经是他的第四个冰季了。这一天,Ken和阿左、昊昕等人来到一条叫作“翅膀”的冰瀑下训练。他们看到“翅膀”上竟然有人在攀爬。一名身手矫健的攀登者正在上面领攀。Ken兴奋地发现,这帮攀冰者竟然都是香港人。从香港地区来四姑娘山攀冰的人极少,而在同一天、同一条冰壁下巧遇老乡更是罕见。最让Ken惊讶的是--“啊,你们竟然认识。”--阿左和其中一位攀登者竟然还认识。

早在半年前,阿左和昊昕正在岩馆为幺妹峰备战的时候,他们就认识了来自香港的Halu(吕思)。当时Halu和朋友慕名来四川攀登四姑娘山的玄武峰。下山后,他们来到成都,在网上找到了一家岩馆练习攀岩,就这样遇见了正在训练的阿左和昊昕。Halu对阿左说,今年冬天我们还来找你们攀冰。半年后等Halu和朋友再来到四姑娘山攀冰时,阿左和昊昕已经登顶了“蜀山之后”,并在中国登山界名声大噪。“我心里戚戚焉,竟然能够认识到那么厉害的高手。”Hal后来回忆道。

一番交谈后,Ken终于把这前因后果串了起来。他这才知道,刚刚那名身手矫健的攀登者叫Stanley。与Halu相比,这名长着娃娃脸的年轻人话不多,比较沉默,可一旦聊起自己的攀登经历时,他又变得热情洋溢。听Stanley讲起在霞穆尼的登生活,大家羡慕极了。Stanley比阿左还要小三岁,却已是一名有着丰富攀登经验的登山者--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从海拔2000米的技术路线到海拔6000米的大山。这似乎是一名水平不亚于阿左的高手。“当然内地也有很多很牛的人。当时我看到一个这么厉害的香港同乡,我就有一点崇拜的感觉。Ken说。

Stanley是一名充满热情而纯粹的攀山者,正如他在脸书上的签名,“I am a climber,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我是一名攀山者,仅此而已。)Stanley的攀登生涯和任何一名自由攀登者都不太一样。17岁那年,家里人把他送到英国上学。这名香港少年拎着半满的行李箱,尝试融入英国社会。他住在英格兰南海岸的寄宿家庭,说着支离破碎的英语,过着孤单的生活,性格也变得沉静。一年后,他考上了华威大学的系统工程专业。在课余时间,他背上背包畅游欧洲各地。“旅途上往往只有大自然带给我最大的感动与共鸣,而人所给予我的是无限的疑惑。”Stanley写道。与复杂的国外社会相比,反倒是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滋养了这名少年孤独的心。

Stanley刚上大学就接触到了野外攀岩,很快就成为一名崇尚技术的攀山者(港、台地区把登山称为攀山)。他的攀山启蒙之地是苏格兰。苏格兰山区的海拔只有2000多米,但到了冬天多变的海洋性气候造就了群山中复杂的技术地形,山里还时常出现暴风雪与白茫天气。恶劣的环境与高难度的技术地形淬炼出了许多像老布、米克·福勒这样的世界级登山家,而这名初次接触攀登技术的中国少年却在苏格兰山区苦苦挣扎。他和搭档又飞去法国的霞穆尼小镇精进技术。他懵懵懂懂地来到世界登山胜地。

“第一次来的时候,真的看那些山,那些冰川,那些很恐怖,你没有信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种恐惧感反过来变成我的动力。”Stanley说。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频繁来到苏格兰、北威尔士和阿尔卑斯山攀登。他在山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在登山小镇的生活也极其简单。只要有面包、浓缩咖啡和一点啤酒,就可以度过数个月。旅行、攀登、冒险成了他生活的重心。他对山野与浪漫主义充满了向往,同时山野与浪漫主义又塑造着他的生活。他几乎没有为生活发过愁。他的父母在香港开一家宠物用品店,大哥在法国读书,全家人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在兄弟俩小的时候,他们最爱听父母讲述年轻时背包旅行的故事:在荒野中徒步去看天葬,在恒河边目睹人们在上游烧尸、下游洗澡,在喜马拉雅山上得了高山症,又在深山中听见老虎的长啸。这个故事里的完满结局是,爸爸妈妈在旅途中相识,又靠着穷游的方式经历了一段又一段惊险的旅程,最后走到了一起。他们回到香港后,靠着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父母的故事从小就根植在Stanley的心中。他时常骄傲地对朋友说,他的父母也是背包客。直到有一天,他眼中的母亲变了。

在他18岁那年,母亲找来一名算命师,改掉了父亲、哥哥和他的名字。从此,“吴家傑”成为“吴茄”,而父亲的新名字复杂到他始终无法准确地记住。他心目中的母亲,从未这般迷信过。新名字刚用了三年,算命师又有了新的预测。那一天,算命师坐在他对面,警告他不要从事任何高危登山运动,不然会有性命危险。他觉得这很荒谬。无奈母亲也在一旁,他只好先口头敷衍着与算命师的对话,满脑子里尽是他“未完的攀山计划”

Stanley喜欢那种在山上的感觉。在极度寒冷的攀登过程中他四肢僵硬、浑身颤抖,头脑却必须保持冷静,因为攀登愈逼近自己的极限,就越没有犯错的余地。即便是到达了顶峰,路程不过是刚刚过半。登顶带来的短暂兴奋过后,他必须忍受着极度的疲倦,沉静心神,竭力坚持到下山。待回到镇上的青年旅舍,他往往会拖着酸痛的身躯,气若游丝地走进公共浴室,打开淋浴,再合上双眼,感叹过去36个小时是如此漫长。这就是他的攀登生活。痛苦、疲倦、危险的攀登生活。“无奈,这是我最为热爱的事情。” Stanley写道。

Stanley总是无法向母亲解释清楚,他到底有什么理由必须冒险攀山--他当然解释不清楚,两百多年来没有人能清晰地说出人类为什么热爱登山。他最爱的攀山就像个钉子,死死地锲在了原本坚如磐石的母子情感中,锲出了一道无法弥合的裂隙。母子每争吵一次,这钉子便加深一分,裂隙里也多了几道蛛丝密布的缝。每每此时,他的契妈就成为填补这裂隙的介质吴茄磔刚出生时,有人告诉他的母亲,这个宝宝注定命运多舛,最好上契,找个“契妈”(干妈),用她的八字改变孩子的命数。母亲起初非常抗拒这个说法,但转念一想,宁可信其有,为了儿子一生的平安,只好硬着头皮去求自己的老同学。从此,吴茄便有了个契妈。也许,这就是母亲迷信的源头。

找契妈、改名字、算命理、阻止他攀山,随着母亲越发执迷,Stanley也越来越失望:这还是那个独立、自由、充勇气的母亲吗?他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一定要听算命师的话。她也不理解,儿子为什么为了攀山,竟执拗到不惜伤害自己。攀山再重要,能有母亲重要吗?

“父亲、母亲与高山、汪洋同样是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前者赋予我生命,后者给予我存在的意义,”Stanley后来解释道,“倘若要我跟随她(算命师)写下的剧本,不再去挑战这崇山峻岭,不再去置身于那浪涛之中,要我放弃与之的交流,拒绝去感受它脉搏的跳动,我将会失去那份让我活着的平静。”

到了后来,他与母亲之间除了争吵,便是一些在他看来可有可无的对话:“--吃了吗?--嗯,--工作还好吗?-嗯,--没有生病吧?--没,--不缺钱用吧?--嗯。”后来他与母亲最有效的深人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文字。母子之间开始用几千字的长邮件往来,这是他们唯一能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

本科毕业后,Stanley又在华威大学读了一年硕士。等到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攀山,甚至为此没有参加毕业典礼。母亲的反对与算命师的预言,似乎给了他许多个义无反顾地去攀山的理由:逃避不可理喻的家庭,沉浸在单纯的大山,证明唯有自己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学会了逃避。旅行是一种逃避,冒险是一种逃避,攀山也是一种逃避。2015年秋天之后,Stanley又多了一处可以逃避的地方,台湾。

Stanley在台湾旅行时,认识了台北姑娘Mandy(沈季桦)从那时起,除了一年四季的攀山计划之外,Stanley的生活轨迹几乎就是往返香港和台湾两地。在Stanley的熏陶下,Mandy也开始尝试攀岩。他们还在台湾垦丁认识了一帮可爱的朋友。垦丁没有高山,却有让Stanley忘记烦恼的大海。他喜欢那里的阳光,沙滩与海浪。他说那里是他的第二个家。

他在香港的家是个一室一厅的屋子,位于九龙半岛最繁华的太子地区。他习惯把这间屋子称之为“studio”(工作室)。工作室里有间一两平米的储藏室,里面堆满了他的各种攀山装备。几乎与储藏间同样大小的卧室里放着许多书籍和一张床铺。台湾和香港的朋友时常在客厅里喝酒、聊天。玩累了,他们就在客厅里睡到天亮。这间工作室离父母的家有半小时车程。半小时足以避开他与母亲的争执。

2015年底,一家四口人在哥哥结婚之际,来了一趟难得的日本家庭之旅。这逼得他必须时刻面对母亲的耳提面命。他好不容易熬到了这趟旅行的末尾,没想到母亲竟然先爆发了。母子在机场争吵起来。后来Stanley在一封写给母亲的家书中回忆道:“当日本的旅程结束时,连最后沟通的平台也瓦解了。你在机场情绪失控,说你究竟做错了什么,让我对你的态度如此恶劣,我无言以对,面对这样的你我已经揪不起任何情绪,冷言呼敷数句就不想多作理会。”他一度以为,只要消极对抗母亲的态度,只要自己对攀山保持恒久的热爱,似乎就可以逃避一切,直到算命师再次做出了新的预测。

2016年1月的一天,母亲把这个预测,告诉了刚满24岁的儿子,就好像下达了最后的通牒。也许这是Stanley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如果说在此之前他和母亲还维系着一丝微弱的情感纽带,这纽带在这一刻便啪的一声崩断了。Mandy说,那一天Stanley眼神空洞地回来,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到了晚上,他哭了,哭得很惨。

原来,母亲坚决不让他再攀山了。这次母亲有了个绝不退步的理由。算命师预测道,如果Stanley继续攀山,他将在27岁时--2018年12月3日至2019年12月3日期间---死掉。

上一章:11 下一章:13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